(三)善后、治理与开发左宗棠所从事的善后是指战乱之后,对一息尚存的各地难民在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方面所进行的救助与安置。治理是为使各地初步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而进行的必要的整治与修复。左宗棠在甘肃时,不仅对回族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善后与迁徙,而且对汉族百姓也进行了必要的善后与治理。根据这五个原则,当时甘肃东北部、中部一些州县,便成了理想的安置区。......
2023-07-20
(一)治理与开发甘肃的意义
1.从开发动因来讲,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活动完全是当时的政府应对西北边疆危机的一种反应。历史证明:“社会政治环境的重大改变常常成为大规模经济开发活动的先导。”[1]晚清出现的西北开发热潮,同样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的诱因,可以说,它是清政府应对当时西北边疆危机的一种反应。同治初年爆发的西北回民大起义,造成了对清政府在西北各省统治的猛烈冲击,使清政府在当地的统治濒临崩溃。此时,中亚浩罕国、沙俄、英国乘机大肆侵占中国新疆部分领土,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入西北各省,加剧了西北的边疆危机,“塞防”已变得和“海防”同样重要和紧迫。清政府对西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即西北的安危盛衰,不仅关系该地区的发展和前途,而且对整个中国的稳定也有重要的影响。大乱之后,如果不及早对西北进行开发,不但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有可能失去,而且会危及整个的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这是左宗棠和时人注重开发西北的思想基础。
2.从开发历程来讲,左宗棠的治理与开发活动揭橥了近代开发西北的序幕。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左氏在平息陕甘回民起义和讨平阿古柏反动政权后,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在农业、工业、水利事业、交通运输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开发措施。如收复新疆以后,左宗棠就大规模地兴办蚕桑事业,两次从湖州运桑秧到新疆、甘肃,栽种移接,并请专家到新疆、甘肃传授养蚕、缫丝、织造等技术;他自己在甘肃的肃州栽种桑秧,也让杨昌浚在兰州栽种桑树千余株。左宗棠认为:“移浙之桑,种于西域,亦开辟奇谈,古今美利。”“十年之后,可衣被陇中。”在当时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创举和愿望,可谓难能可贵。左宗棠为开发利用西北的羊毛,使“甘人自享其利”,创办了国内第一家近代毛纺厂——兰州机器织呢局。“不管这些开发活动的效果如何,但不能否认,左宗棠主政西北期间出现了第一次开发高潮,这也是西北近代开发史的开端。”[2]为此后西部的历次开发奠定了基础,开启了甘肃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从开发策略上讲,左宗棠对甘肃与西北的开发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北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传统的统治策略向新的谋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开发西北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如果仅从人们对环境的利用、改造这个层面上讲,自西北有人类生息以来,就有了开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西北的开发可以说一直延续着。然而把“开发西北”由传统的统治策略转变为发展经济的构想,并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方略,则始于左宗棠对甘肃与西北的开发。左宗棠力图改变历代王朝经营西北“治兵之官多,制民之官少”的军府制管理模式,希冀多关心民瘼,发展经济,进行开发式建设,以期“政教旁敷”。这种理念对整个西北开发中发展模式和趋向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自此,近代西北开发被“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推动因素,从而使之具有清代前期那种完全封建生产力范畴内开发活动所不具备的新特点”[3]。即左宗棠使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实现了由传统的统治策略向发展策略的转变。
4.从开发内容来讲,左宗棠对甘肃与西北的开发完成了由传统的经济门类向近代工业化的转型。左宗棠的开发活动除了依照传统的经营理念着手屯垦戍边、发展垦殖、兴修水利之外,最主要的是把新兴的生产力引进到西北。具体表现为充分利用西北资源,引进机器生产,仿造铁路,发展近代西北工矿交通业,使西北地区数千年缓慢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根本的突破,引发了甘肃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在西安设立了西北第一个以军事工业为先导的机器制造局,标志着西北近代机器工业的发轫。不久因新疆危机,机器局西移至兰州。新疆战事结束后,在发展西北的“军”转“民”潮流中,从德国购进机器,创办兰州毛纺织厂。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织呢局开工。兰州织呢局在西北的出现,既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也是一项标志性的工程。尽管兰州织呢局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织呢局毕竟是西北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技术含量的近代企业,作为一个样板,它确实起了开创风气的作用。
5.从开发后果来讲,左宗棠对甘肃和西北的开发奠定了西北国防安全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左宗棠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势国力下,一举收复新疆,确属难能可贵;而他为开发和建设甘肃与新疆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教和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更是独具眼力,影响深远。由于有西征将士的奋力拼搏和左宗棠的正确决策与指挥,清廷顺利解决了险象环生的西北边疆危机,使领土免遭瓜分;对西北的开发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对提高捍卫国家主权的能力、增强西北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缩小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差距,巩固西北边防,从而也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这些核心的国家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一点上,左宗棠功不可没,永远值得后人敬佩与怀念。
有关左宗棠在甘肃的文章
(三)善后、治理与开发左宗棠所从事的善后是指战乱之后,对一息尚存的各地难民在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方面所进行的救助与安置。治理是为使各地初步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而进行的必要的整治与修复。左宗棠在甘肃时,不仅对回族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善后与迁徙,而且对汉族百姓也进行了必要的善后与治理。根据这五个原则,当时甘肃东北部、中部一些州县,便成了理想的安置区。......
2023-07-20
(二)治理与开发甘肃的经验和教训同治八年春,左宗棠记述初到甘肃的状况是:“远近城邑寨堡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之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但经过十数年的治理与开发,甘肃自东向西,均已呈露出复兴的迹象。1.左宗棠治理与开发甘肃的经验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甘肃的实际情况,汲取各方面的治理与开发经验。......
2023-07-20
(二)治理的思路从左宗棠有关开发与建设西北的论述、政策中可以看到,他并没有明晰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思想,有的只是从农民勤劳务本的品行而生发的简单、实用的植树造林、改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认识。因此,左宗棠虽然没有成型的环保理念,但在其开发西北的总体思路中,却透露着若干朴素的重视环保的思想趋向,这些趋向是他之前治理过西北的人所没有的,值得一述。......
2023-07-20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开发左宗棠从青年时代就特别重视农业,视之为“人生第一要务”[3]。到甘肃以后,看到这里由于连年灾荒和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便决心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入手,振兴甘肃的经济。除了无偿发放农业生产资料外,左宗棠还无偿向发展农业生产的农民们发放口粮。实在没有牲口就三人拉一头犁,用人力也要恢复农业生产。左宗棠痛斥这一政策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政策。......
2023-07-20
(三)治理的措施左宗棠在西北的开发与建设活动,实际是其善后措施的一部分。左宗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口号,但他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出发,统筹西北全局,实施开发大计,其建设措施中包含了许多可以称之为治理生态环境的举措,不容忽视。1.植树造林,改造环境指挥军民栽种行道树和护路树是左宗棠绿化甘肃的主要政绩,也是治理西北环境的第一步。“植治”和“水治”都是防治风沙的有效措施。......
2023-07-20
(四)治理的成果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西北自西向东,都已呈露出复兴的迹象。到光绪六年左宗棠离开甘肃时,各地开发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左宗棠还将兰州总督署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人们开放,使人们多了一个休闲的处所。由上可见,左宗棠在恢复和发展西北经济、恢复生存环境的开发计划和实践中所包含的具有治理生态作用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3-07-20
在美国,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科技人员,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县、市以及私有场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就是坚持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优化。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工作简报)。中山间地域是粮食生产、水资源蓄存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13.7%。中山间地域概念的提出,是因为很久以来这一地区的发展就作为日本经济发展中与都市的发展相对应的一部分,实施了不同的政策与计划。......
2023-06-19
李鸿章与旅顺开发述论镶嵌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璀璨明珠——旅顺,风景秀丽,港口雄奇,名扬中外,举世瞩目。李鸿章对反对派言论加以驳斥。[2]为了顶住反对派的攻击,李鸿章一方面派人着手旅顺口的开发,在旅顺兴建龙引泉水源地,以为海军基地与驻军之需;一方面争取舆论声援,奏请朝廷批准开发旅顺。1880年秋,李鸿章派汉纳根修筑黄金山海岸炮台,以防护旅顺海口。李鸿章对旅顺开发极为重视。......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