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兰州机器制造局的兴建及左宗棠在甘肃

兰州机器制造局的兴建及左宗棠在甘肃

【摘要】:(一)兰州机器制造局的兴建左宗棠对西北工业的开发,是在因战争需要而开办的军火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西征的过程中,他又先后开办了西安机器制造局、兰州机器制造局等,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为西征军生产武器。兰州制造局的机器设备,今已无从可考。兰州制造局生产的枪炮,起初是运往肃州助战攻城,即镇压陕甘回民起义。但左宗棠创办兰州制造局,主要目的是反对外国侵略。

(一)兰州机器制造局的兴建

左宗棠对西北工业的开发,是在因战争需要而开办的军火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符合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是在军工生产中得到应用,然后再逐步推广应用到民用工业上去。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在西征前,他就在1866年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在西征的过程中,他又先后开办了西安机器制造局、兰州机器制造局等,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为西征军生产武器

1.西安机器制造局

1869年3月(同治八年二月),左宗棠上奏清廷说:他的楚军所需“军火皆由上海洋行采办而来,价值即甚昂贵”,现在“招募浙江工匠,速备机器来陕,制造洋枪、铜冒、开花子等,以省上海购造之费”[1]。1870年9月(同治九年八月)他在给雷正绾的批札中,谈到“后膛开花大炮,极为新出利器,弹子宜测准施火”,而“陕局洋匠亦不能照制”[2]。说明这时西安制造局已开工生产。至于它的生产情况,一个外国人在1872年(同治十一年)到西安参观制造局后说:“局里在制造大量的新式枪炮所需要的子弹和火药。制造的工人是宁波人,都曾在上海与金陵两制造局受到训练。”[3]1874年2月(同治十三年正月),《游陇日记》作者说:他“至制造处机器局,见火蒸汽机一座,轮干旋转,专制洋炮、洋枪,使枪自转,旁伺以刃。凡修膛、退光,迎刃而解,削铁如泥。更有磨刀石,极为省力。机关精巧,见所未见。工匠系广东、宁波人居多”[4]。有关西安制造局的资料虽少,但从以上零星记载,可见它的机器设备较好,工匠技术熟练,生产的枪炮弹药达到一定水平,是官办的近代军用工业。

同治十一年(1872年),战争的重心转到甘肃,左宗棠继续向西进剿回民起义军。为了方便军需,遂把西安机器局的设备全部拆迁,移到兰州,改为兰州机器制造局。

2.兰州机器制造局

兰州机器制造局设在兰州南关,左宗棠派总兵赖长主持。赖长是广东人,系左宗棠在福建时的旧部,“夙有巧思,仿造西洋枪炮,制作灵妙”[5],是一位精通近代枪炮和机器制造的专家。1869年(同治八年),福州设立制造局,赖长仿造的西洋枪炮,“其灵巧不亚于外洋的军器”[6]。他被调来到兰州时,左宗棠在一封致友人信里,说他“携所造螺丝炮试验及小机器尚可用,惟需授意制造,庶便利耳!”当左宗棠拟让其回陕西制造时,他说:“局用以石炭为要,所需最多,阿干镇所产既佳,价值运脚亦省,较之陕省合宜。至钢铁则就近或可采办,与由陕采办成器有余,亦须运脚,尚不如就近采办为省。”左宗棠于是让他调所带工匠和机器“在兰设局”。赖长带的宁波和闽、粤工匠,“能自造铜引、铜冒、大小开花子,能仿造布国螺丝及后膛七响枪,近令改中国旧有劈山炮,广东无壳抬枪用合膛开花子,劈山架改用鸡脚,又无壳抬枪改用一人施放”。经过改造,使得劈山炮用鸡脚架不仅灵便,而且由过去用13人现在减至只要5人就可施放,无壳抬枪也由过去3人放两杆改为1人放一杆。不仅如此,左宗棠还让崇志教练将弁兵丁演习,“俾制器之人知用器之法,用器之人通制器之意”[7]

兰州制造局除自备机器外,1874年又将西安制造局的“火炉蒸汽”[8]运来。它以制枪炮为主,制造时“参用中西之法,而兼其长”,并能“每进益上,精益求精”。左宗棠认为:“纵未能如西人之精到,而其利足以相当。”[9]1875年6月,俄国索思诺夫斯基对枪炮制造原只推崇英法与德国,而当他看到制造局仿制法、德枪炮,“其精者与布相同,而臆造之大洋枪及小车轮炮、三脚劈山炮,盖又彼中所无”时,不禁“叹服同声”[10]。这表明制造局不仅能自造一些新的枪炮,而且制造技术亦达到较高的水平。

兰州制造局除造枪炮外,赖长还将这个军用工业逐步向民用工业发展,制造出抽水机(吸水龙)和灭火机即水龙,特别是制造出织呢绒的机器,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昌浚看到制造局制造出洋水龙后,就向左宗棠建议:是否让赖长“停制炮子,仿造洋水龙,以备不虞”[11]。左宗棠虽然肯定了制造洋水龙的意义,但认为“西北屋宇墙壁多用砖砌土筑,与东南木壁蔑织者不同,绝少火患”,“水龙仿造一架已足,无须多制”。他更从新疆收复后正须增添武器的情况,对杨昌浚说:“此项制造不能停工。”赖长仍以如前“赶造火炮,储存待拨,开花子炮预备为要”[12]。在伊犁危机时,他在强调“水龙为救火良器,仿造预备自不可少”后,对兰州制造局制造枪炮和制造各项机器提出了一个全面安排的意见:“若论其先急,则造炮第一,开河、凿井、织呢次之,水龙机器本少,仿造甚易,以余力为之可也。”[13]由此可见,兰州制造局是以生产枪炮为主,并可望发展成为兼制开河、凿井、织呢和水龙等机器的军、民两用的近代工业。

兰州制造局的机器设备,今已无从可考。但从它可以生产重炮和七响枪的情况推断,它的设备:第一,必须有炼钢和浇铸坯料的设备。考虑到当时江南制造局已有15吨的炼钢炉,兰州制造局的设备虽不可能如此,但如无比较完善的冶炼设备,是不可能炼出使俄国人误认为从西方进口的钢材的;第二,必须有锻造枪管炮筒的设备;第三,必须有车、刨、钻、镗等等近代才输入的金属加工机床。如果考虑到赖长后来还制造了若干种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没有上述设备是不可能的。只有具备冶炼、铸造、锻压,车、刨、钻、镗等一系列机械设备,兰州制造局才能维持正常生产。这对生产力落后的甘肃来说,应当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兰州制造局生产的枪炮,起初是运往肃州助战攻城,即镇压陕甘回民起义。但左宗棠创办兰州制造局,主要目的是反对外国侵略。左宗棠在设立制造局时就曾说:“若果经费敷余,增造精习,中国枪炮日新月异,泰西诸邦断难挟其长以傲我耳!”[14]表明要自己掌握技术,增强国力,以抵抗外国侵略的决心。1875年,左宗棠为魏源《海国图志》重版作序时又说:鸦片战争以来,英国以坚船利炮“蹈我之暇,构兵思逞”,乃与魏源一样思制敌之计,“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其长亦差与西人等……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15]。这表明,他造船和制枪炮,都是继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为抵御外国侵略。它制造的枪炮用于攻占古牧地、达坂城和进取喀什噶尔,用于为收复伊犁进行的三路布防,对反抗俄国、阿古伯侵略,收复新疆起了重大作用。

左宗棠在西北兴办的军用企业,除西安机器局、兰州制造局外,1875年(光绪元年)还在兰州办了火药局。他为提高火药质量,要求将硝、磺多提炼几次,使火药品质和洋火药一样。这样做虽增加了成本,但是火药质量“为上上好火药,力量可比得上洋火药,就不必远向海外采购,所省运费已是不少。况且硝磺提炼极净,开火后更可不伤枪炮”。“每斤加工料多费不过数十文,总是上算。”[16]新疆收复后,他又在阿克苏设制造局,在库车设火药局。

这些制造局和火药局,不仅以它生产的枪炮弹药为西征提供了装备,而且制造了一些机器,起到机器母厂的作用,开了西北近代工业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