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西北民族大学,为甘肃省经济建设服务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我们欣喜地看到,西北民族大学的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甘肃省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行家里手。我们期望西北民族大学在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同时,帮助甘肃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为甘肃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3-11-30
(一)交通建设
左宗棠从进入潼关,踏上西北土地开始,在全力筹谋军政大计、安排西征事宜的同时,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整修西北道路。随着大军西进,道路不断向西延伸,修建了一条横跨陕甘新三省的战略要道。这条交通要道的兴建,为当时中国平定阿古柏匪帮、巩固西北边防,开发和建设西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左宗棠为什么要在甘肃兴修大道
(1)这是由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决定的。主要目的:“一是调动大队人马;二是转运军实;三是传递文报”[2]。当时,陕甘回民起义军充分利用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纵横出没,屡挫清军,几乎控制了大小交通要道。而关外遍布沙漠戈壁,交通更为艰难。因此,要稳定西北,收复新疆,就必须打通道路,保障后勤供应。因为西北用兵空间大,战线长,主要是打后勤保障牌。而后勤保障的关键就是运输问题。左宗棠把这精辟地概括为“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难于筹粮”[3]。即运输问题是决定西北军事胜负的要害中的要害。西北用兵的特点,决定了左宗棠必须把道路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完成。
(2)这是由甘肃的地理特点决定的。甘肃不通水道,不能航运,在近代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行旅的往还,货物的运转,差不多全靠着车驮”。因此,“道路的修筑,格外重要”[4]。陆路交通就成了西北唯一的运输手段。
(3)开发和建设甘肃的需要。交通不便,道路不畅,是甘肃与西北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收复之后,要开发和建设甘肃,就必须从兴修大路、恢复交通开始。对西北而言,陆路交通不仅是行军打仗的战略资源,也应该是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经济资源,因为道路建设是经济开发的基础设施。
2.甘肃筑路的措施
左宗棠在甘肃筑路,主要采取了战役前抢修防护和战役后驻兵维护的措施,参与抢修维护的工作主要由兵勇承担。
(1)战前抢修和防护。如左宗棠在派兵进攻河州的过程中,抽出大量的兵力对定西一带的主要道路进行了整修,并根据需要开辟了新的道路。整修的主要道路是陕甘大道,开辟的主要线路是安定至狄道运粮线。另外,此前的“金积堡之役,从平凉经固原到灵州,九百余里间,便连屯三十多营,更番护送军需”。又如“兰州省城北三十里,火烧岩到十门间四百七十里,分扎马步九营,以保秦王川粮源,护运军道,并通凉州、甘州、肃州和关外文报之路”[5]。左宗棠所部西征军,有相当一部分是筑路护路的,如“魏光焘一支兵,可以说最善于筑路”[6]。
(2)战后驻兵护路。在兰州东路,有“记名提督、借补镇海协副将周绍廉一军分住安定、会宁、静宁一带,现署臬司、平庆泾固道魏光焘一军驻平凉、泾州、隆德一带,频年操防护运之暇,修筑城堡,平治道路,搭架桥梁……”[7]。可见,左宗棠对筑路兵勇有着周密细致的安排与分工。
3.甘肃筑路的政绩
左宗棠西征,是从潼关开始的。那时,东南运来的军火、军装和军饷,大部分由潼关转口。所以,左宗棠筑路便从潼关开始,由东而西,横贯陕甘两省。后来,大军进入新疆,筑路也继续向西,北路一直到了精河,南路一直到了喀什噶尔。在收复新疆之后的数十年间,这条路线对陕、甘、新交通的通畅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后人将此路尊称为“左公大道”。下面,把这条路分为陕西段、陇东段、定西段、河西段、新疆段,并随大军西进的步伐,依次加以介绍。
(1)陕西段。潼关到西安省城一段,左宗棠一到陕西,就吩咐把路面平整修治。华州“路当要冲”,但知州万家霖“全不关心,迨至阴雨连绵,民夫不愿前进,不得已遂给予重价,聊顾目前,其中耗费已大”。他申饬该州“一面妥将该州大路修治,一面申报兴工日期,仍遵札定章程办理”[8],使其不敢再行延误。但大体而言,关中地区地势平坦,修整公路较为省力,是左宗棠西北筑路最容易的一段。
(2)陇东段。即由泾州经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静宁段。此段著名的险隘有“平凉的三关口,就是金佛峡,路到这里,高峰突起,从前路在山上越过,异常危险;这时,则在山脚另辟了一条车路,长约二十里”。过了三关口,路靠泾河走,一经大水,便难涉足。这时,则从蒿店到瓦亭,另筑了石路四十多里。另一个险隘,“就是六盘山,古时叫做陇坂,正为它山高而路陡;这时,则在上坡和下坡两面,另筑了车路二十多里”[9]。据载,泾州属境修筑大小木桥九座;平凉属境修筑大小木石桥二十九座;固原属境修筑大小木石桥十座[10]。为了保障西征军的后勤供给,此段大路常年由魏光焘所部勇丁驻防维护,工作非常出色,多次受到左宗棠的嘉奖。此外,“平庆泾固各属驿路,固原北至平远以达惠安堡盐路,均已一律修治平坦”[11]。可见,陇东地区修筑的道路是各路段中最出色、最模范的。
(3)定西段。即由静宁经会宁、定西到达兰州的大道。此段道路由于经过交通发达、地形复杂的定西地区,因此,陕甘大道中最艰险、最困难的地段位于这里的会宁、安定两县之间,全长三百里。这里沟壑纵横,山高屹多,道路多穿行于屹涧,被商旅视为畏途。同治十年六月,二路大军向洮河集结,战线延长,后路粮运不继。原先行驶在静宁至安定间的十三帮(一帮多少,待考)车骡和重新组织的一百四十辆大车,在这一线很难加快速度。左宗棠便令“刘明蹬军自马营监(今通渭马营)进安定,徐文秀军由静宁进会宁,以次修治兰州大道”[12]。随后运输军火储静宁。八月,左宗棠经过重新整修的大道将行辕由静宁迁往安定。刘、徐两军对所经道路略加整理之后,便通过安定、狄道间的便道开往洮河要津康家崖。整修道路的任务则由周绍廉的五营湘军承担。裴景福在他的《河海昆仑录》中这样写道:“(青家驿)行馆,为李良穆军门建,左厢有碑,记湘军周绍廉修路筑桥缘起。”[13]由此可知,前由刘明蹬军整修会宁道路,徐文秀军整修安定道路,后由周绍廉军全部整理而成。
从史料来看,周绍廉的湘军从进入这一地区到撤离这一地区,均未参加过河州战役。河州战役结束后,即由安定开往肃州,仅有的史料都是筑路修桥的情况。可以推断,周绍廉的湘军,在这一带是一支专门整修道路的部队。从开始到结束大体是一年有余。
陕甘大道由平凉越过六盘山,在静宁界石铺进入会宁县境,再由五星桥、青江驿、尚家湾、大山顶、太平店到翟家所。这段路线基本沿古驿道而行。翟家所至会宁城东一段,属祖厉河流域,当地人称“七十二道脚不干”。这里溪涧交错,冬天冰滑难行,夏日满道泥泞,大部分路线又左右徘徊于河床之上。一遇山洪不但阻断交通,而且危及行人生命。自古以来,行旅叫苦连天。为免除夏秋因洪水而发生意外,加快军实的转运,避开河床新筑车路四十三里。
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平凉运往兰州,大车、驮骡对道路的损坏是相当严重的,再加上雨天车马的辗压、山洪的冲刷,对道路的损坏更是在所难免。所以,常年四季对道路的维修成了留守部队的主要任务。光绪二年(1875年),平庆径固道魏光焘上书左宗棠,拟改修翟家所至会宁车路,左宗棠对此十分称赏,批示:“……此路迂回倾险,役车艰阻,商旅苦之。果能一律修治完善,洵行人之福也。防营将卒踊跃急功,该道复捐廉助之,俾得成兹善举。从此,不知行路之难。披玩再三,形神均畅,仰即勉力图之。工竣赏犒及运脚所需雇匠之费,如需官钱,亦不之吝,可随时禀请刘京堂(即刘锦棠)核酌示知。”[14]看来这段路线后来由魏光焘重加整治过。
另外,左宗棠还修整了马营监至安定道,内官营至狄道驮运线,巩昌至狄道线,下面对此简单作以介绍。
马营监至安定道。此道为西汉平襄道之一段,可行车马。明、清达到极盛时期,是一条安定通往秦州(今天水)的重要驿道。马营监设立于明代,是明在西北的养马基地。清初,一跃而成为甘肃四大商业重镇之一,交通十分发达。左宗棠西征至静宁时派少量部队游弋于秦安、通渭、马营至安定一线,并在马营设立粮局。这些部队所需粮料、物资从安定由一帮大车和一帮驮骡承运到马营粮局。部队撤离后,保护商旅行人的任务由马营游击署担任,而道路的整修则由沿线群众承担,所费银一般由山陕会馆以及商旅捐助。这段路线,由马营经油坊、牛营店、红土窑而至安定,是兰州通往秦州的一大捷径。
内官营至狄道驮运线。这条路线是在人行便道的基础上开辟而成的。同治十年,进至狄道的中路军,由于转运不足,粮料供应发生绝大恐慌,不得不向安定大营求援。左宗棠遂在安定的内官营设立粮局、屯储大量粮料,以备中、右两路使用。并在通往狄道要口站摊派平江营两旗(五百人)驻扎,以便护运和往来勇夫歇息。内官营粮局的粮料以及少量的物资皆由平庆泾固各站运来,再由驮骡、驴从这里运往狄道各军。因道路艰险,只作少量修整,河州攻克后,此线由民间驮帮使用,并有独轮车行走于期间。
巩昌至狄道线。这条道路为回民起义军的主要控制线,也是西征军中路部队向河州推进的一条军事路线。巩昌至渭源一段,路线沿渭河左岸而行,较为平坦。渭源至狄道一段,中间隔着险峻的关山梁(即洮、渭河分水岭),道路亦常险阻,不易行走大车。所以,当时左宗棠用驮骡二头抵车一辆的办法来弥补粮运工具之不足。驮骡的多少,根据部队需粮的多少而定,由各州县摊派。但是,这一线上的护运兵力十分单薄,回民起义军多时拦截运粮部队,交通经常中梗,前方粮料不足也就成自然而然的了,这就是中路军向安定大营求援的重要原因。由于是驮骡运输,对这条道路的要求也不甚高,也就没必要进行整修。上述四条路线中,唯有陕甘大道是左宗棠及其将士们苦心经营的。在收复新疆之后的数十年间,陕甘大道一直处于繁忙状态。
西征军在整修道路的同时,于较大的河沟上架起了桥梁。计会宁县境修筑大小砖石、土木桥十九座;安定境内修筑木石桥八座;临洮境内搭成浮桥两座。这些桥梁中,以砖石拱桥修建较为困难。这种桥梁,用砖石跨沟砌成,积土于上,一般土厚四五尺,桥栏也用土筑成。砖石结构的桥梁以会宁县的“利济”、“履顺”、“平政”和安定县的“永定”桥最为著名。
“利济”、“履顺”两桥修建于同治十一年,由周绍廉部属李良穆创建。“利济”桥长十二丈,宽三丈,跨东倒回沟。“履顺”桥长十六丈、宽二丈,跨尚家湾。两桥建成后,左宗棠撰名,刻石立碑纪念,碑云:“会宁属青家驿,迤东七里许,有水曰倒回沟;迤西三里许,有水曰尚家湾。记名提督周绍廉从左文襄公转战来甘,驻军于此。同治十一年春,督其营员李提督良穆于两处各创一桥,并筹垦荒田为修桥永远之费。桥成,文襄为之赐名,倒回沟曰利济,尚家湾曰履顺。是年十一月立石。”[15]
还有一座也在会宁城东数十里的山谷险阻之中,左宗棠题名“平政”。安定宋家沟,乃官商往来要道,清乾隆时巩昌府知府王廷瓉倡议修建一桥,后人称“王公桥”。此桥一遇山洪,即行坍毁,年复一年,劳费民力不少。此次进行了彻底修建,桥型为砖石拱,左宗棠题名“永定”,垂行四十余年,当地人呼为“神桥”。在西南的洮河上,于同治十年八月至十月间,分别在狄道城西门外和康家崖两处搭成浮桥。资料所载,八月己巳,“宗棠檄中、左路自狄道支浮桥先济。庚辰,渡毕”[16]。所说即此浮桥。
总之,左宗棠极其部属仅在平凉、会宁等8个县境内,就新修桥梁79座。说到修桥,还有一段值得一提的插曲:左宗棠原准备在流经兰州城北的黄河上修建一座横跨南北的大铁桥。当时驻在上海的德国泰来洋行老板福克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到兰州与左宗棠洽谈,表示愿意投标60万两白银承建工程。左宗棠因嫌其索价太高而作罢。当时如果不是因为经费困难,那么黄河上的第一座大桥将会出现在兰州,而且还会提前30多年结束黄河上没有大桥的历史。
(4)河西段。即由兰州经河西走廊至玉门关的大道。此段道路要过黄河,经戈壁沙漠,又距离长,跨度大,是比较艰难的一段。据载“西征军曾在平番县境烂泥湾,修筑石路一道”,“石桥一道”,“车店一区”[17]。总之,为进军新疆,河西一线道路均经认真修整。光绪六年底,左宗棠由哈密进京路过河西时曾看到:“途中所见,沟洫桥梁,靡不整饬。”还说“安肃道王必达、甘凉道铁珊……兴修水利,平治道路,栽植树株,均能尽心劝督”[18]甚为欣慰,上折奖叙。应该说这一段公路的修治也是较为成功的。
如前所述,左宗棠修建道路,其主干线是从陕西潼关开始的。到兰州后又分头发展:一路向西修到青海的西宁、大通、湟原等地;一路向北出嘉峪关后再向西进入新疆乌鲁木齐等地,然后又由北疆向南疆发展。这还只是主干线,还有许许多多的支线。其中有些是对原有道路进行修整和扩建,但更多的是新建。这都是在一边打仗一边开荒种地的过程中修建的,其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4.道路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效果
左宗棠修筑的陕甘新大道,全长三四千里,宽度大抵为三丈至十丈,至少可供两辆大车来往并行,最宽之处,则有三十丈,随地形地势而变化。这条道路在收复新疆及其以后的十余年里,承担了繁重的运输任务。为了保证这条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无阻,左宗棠设置了许多配套设施,来保护和维修这条交通线。
(1)沿途留下了大量的护运和护路的部队,其规模之大是其他路线上没有的。相传是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光绪三年(1877年),冯焌光在其所著《西行日记》中记载:“自长武西三十里交甘肃界……直抵兰垣,五里一卡,十里一哨,百里一营。”[19]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裴景福在其所著《河海昆仑录》中说:“自黄冲(按在平凉境)以西,每十里,建兵房三间,旗竿台一,土墩五,标明里地。”[20]裴景福所记,大概便是“一大墩”的规模;而冯焌光所说的“卡”大概便是“一小墩”;至于“十里一营”,应该是当时在用兵的紧要关头防护交通路线的一种军队布防措施,并非常例。但从此也可看出,左宗棠为此花费了多大的代价。
(2)沿路种植了大量的行道树。这些树有的地方只有一行两行,有的地方有四五行。栽种行道树的目的: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和夏时供给行旅阴蔽[21]。据左宗棠自己说:仅从陕西长武境内到甘肃会宁县止,六百多里间,历年种活的行道树,就要26万多株[22]。其奏稿和书信中还有许多更为详细的描述:“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除碱地砂碛之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23];“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又“过长武,则别有天地。种树开渠各节,并未遑议及,殊为惜之。值州县与防营来迎,即加指示”[24]。说明他即使进京汇报途中,也时刻不忘提醒属下种植行道树。对这条绿带的建成和左宗棠首倡之功,时人及后人都赞叹不已。陆无誉《西笑日觚》云:“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25]甘肃布政使杨昌浚见此壮景,不禁吟诗一首:“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26]甘肃人民甚至把这些柳树誉为“左公柳”,以表达对倡导者的缅怀之情。为此,当时人们在沿途立一榜示,上面写道:“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这些树都是护路的,爱护左公柳其实就是爱护这条大道。
(3)设置驿站、官店,便于传递信息和商旅往来。中国传统的驿站传递方式有三种,即驿站、军台和营塘,它们共同的作用是传递文报。陕甘境内全部设置驿站;新疆境内情况复杂,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但在战乱之后,大多遭到了破坏。左宗棠就充分利用各地驻防护路兵丁节节传递文报,骑马传递叫马拨,步行传递叫步拨。每隔一个月,酌给犒赏。等到驿站制度恢复,然后取消。这样做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左宗棠还在人烟稀少的地段设立官店,尤其是出了嘉峪关,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没有人烟的地段很多,无地食宿,给商旅行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于是,左宗棠“在驿站、军台或营塘旁边,或别的相应地段,用官款兴造简单房屋,置备些柴草,以供赶车人等歇宿。有些还搭着安放牲口的棚圈,也备着绳索、口袋、鞍等什物。也招着木匠和铁匠,使车驮损坏或缺少了什么东西,可以就便添补,省得停顿下来,耽误了行程。这一应设备,叫做官店。公家略略赔贴了些钱,但于大军行进,大有好处”[27]。由于有了这些设施,也吸引了一些随营的商贩,为军队提供了一些日用品。这些商人在军营附近搭棚作买卖,出现了清军取新疆,汉商踊跃追随的景象,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真是一举多得。
有关左宗棠在甘肃的文章
办好西北民族大学,为甘肃省经济建设服务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我们欣喜地看到,西北民族大学的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甘肃省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行家里手。我们期望西北民族大学在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的同时,帮助甘肃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为甘肃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3-11-30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开发左宗棠从青年时代就特别重视农业,视之为“人生第一要务”[3]。到甘肃以后,看到这里由于连年灾荒和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便决心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入手,振兴甘肃的经济。除了无偿发放农业生产资料外,左宗棠还无偿向发展农业生产的农民们发放口粮。实在没有牲口就三人拉一头犁,用人力也要恢复农业生产。左宗棠痛斥这一政策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政策。......
2023-07-20
(四)治理的成果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西北自西向东,都已呈露出复兴的迹象。到光绪六年左宗棠离开甘肃时,各地开发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左宗棠还将兰州总督署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人们开放,使人们多了一个休闲的处所。由上可见,左宗棠在恢复和发展西北经济、恢复生存环境的开发计划和实践中所包含的具有治理生态作用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3-07-20
(一)回民起义与西北形势同治元年,陕西发生了回民大起义。当时,太平军陈得才部攻入汉中,陕西回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以大荔的王阁村和羌白镇为主要据点,控制了渭河两岸,并屡次围攻省城西安。起义迅速向西北各地扩展。同治五年春,固原等地数万陕西回民起义军因粮食短缺,纷纷弃城挈眷,大举返陕。西北边疆危机形势日趋严重。面对西北的严峻形势,清政府改派左宗棠到西北,担负镇压陕甘回民起义与收复新疆的任务。......
2023-07-20
(三)善后、治理与开发左宗棠所从事的善后是指战乱之后,对一息尚存的各地难民在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方面所进行的救助与安置。治理是为使各地初步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而进行的必要的整治与修复。左宗棠在甘肃时,不仅对回族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善后与迁徙,而且对汉族百姓也进行了必要的善后与治理。根据这五个原则,当时甘肃东北部、中部一些州县,便成了理想的安置区。......
2023-07-20
(二)畜牧业的试办畜牧业对西北而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左宗棠在1876年的一个批札中就认识到:“畜牧为西北急务”,“畜牧之政自当亟讲”[30]。他对各地,特别是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地区一再强调其重要性,并加以落实。1876年,左宗棠给皋兰贫民拨银6826两,令多买羊牧放。可见,发展畜牧业涉及的问题很多,不是一经提倡就可发展起来的。......
2023-07-20
(二)治理与开发甘肃的经验和教训同治八年春,左宗棠记述初到甘肃的状况是:“远近城邑寨堡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之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但经过十数年的治理与开发,甘肃自东向西,均已呈露出复兴的迹象。1.左宗棠治理与开发甘肃的经验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甘肃的实际情况,汲取各方面的治理与开发经验。......
2023-07-20
(四)刊刻图书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左宗棠看到这种情况后,决定刊刻书籍,自备书源,提高刻印质量,以改善西北图书刊发业的落后局面。2.刊发书籍的成效刊刻书籍的办法左宗棠为了给甘肃刊刻书籍,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想了不少办法。刊发书籍的种类左宗棠为甘肃与西北刻印的书籍种类繁多,大体可以分成下列几种。......
2023-07-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