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政治乌托邦想象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政治乌托邦想象

【摘要】:此类小说以未来理想政治和理想社会为目的,叙事上多用幻想手法,凝聚着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时代精英文化色彩。

第二节 “新小说”的政治乌托邦想象

如果说康有为是通过构设大同乌托邦传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政治构想,那么,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知识分子则以小说的方式展开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想象。清朝历史并不单纯表现为漫长的衰败过程,“清朝在它的最后的十年中,可能是1949年前一百五十年或两百年内中国出现的最有力的政府和最有生气的社会”[32],在风云际会、思潮涌动的时代氛围的刺激下,近代知识分子怀着一颗爱国救世之心,借助小说放飞个人的奇思玄想,勾画出一幅幅政治乌托邦和科技乌托邦的未来蓝图,从而迎来了民国时期乌托邦书写的第一个繁荣阶段——晚清

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辑录,1901年至1911年白话小说计有529部[33],而其中表示未来想象乌托邦书写的,据笔者统计,不少于50部[34],并且这还不包括未曾辑录的小说,如蔡元培的《新年梦》、徐念慈的《未来中国之图书同盟会》等以及包天笑的《空中战争未来记》、肝若的《飞行之怪物》等科幻乌托邦。综观数目众多的晚清乌托邦,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未来理想性叙事,其中有以“新”命名的小说如《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1902年)、《新年梦》(蔡元培,1904年)、《新中国》(陆士谔,1910年)、《新纪元》(碧荷馆主人,1908年)、《新苏州》(天哭,1910年)等。其次是以“未来”命名或寓意的小说,如《未来教育史》(悔学子,1905年)、《未来中国之图书同盟会》(徐念慈,1906年)、《未来世界》(春颿,1907年)、《乌托邦游记》(萧然郁生,1906年)、《月球殖民地小说》(荒江钓叟,1904年)等。此类小说以未来理想政治和理想社会为目的,叙事上多用幻想手法,凝聚着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时代精英文化色彩。另一类是借名著之名进行的部分翻新小说[35],如《新石头记》、《新水浒》、《新西游记》、《新官场现形记》等,其中不乏以游戏笔墨消解原著的审美构想与价值观念,充满解构和戏谑意味的,但也颇有推陈出新借一点历史的因由而抒写“自家的怀抱”,描述未来国家政体、经济改革等诸方面的理想景象,如吴趼人的《新石头记》意在“特借贾宝玉之名,幻设事迹,使宝玉与20世纪相见,非言情之书,也与《红楼梦》无关”[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