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窗边的小豆豆》陪读:创造无限精彩

《窗边的小豆豆》陪读:创造无限精彩

【摘要】:书本简介黑柳彻子成就了著名小说《窗边的小豆豆》,《窗边的小豆豆》也成就了黑柳彻子。在世俗的眼光里,7岁的小豆豆同学不符合好学生的标准,紧接着她遭遇退学。可以说,巴学园的时光,成就了小豆豆的一生。“陪”出灿烂童年《窗边的小豆豆》封面上有一句话:“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小豆豆很幸运,她有一个小心呵护她的妈妈,后来遇到了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

书本简介

黑柳彻子成就了著名小说《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1月第2版),《窗边的小豆豆》也成就了黑柳彻子。这本书一出版就一炮而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故事。在世俗的眼光里,7岁的小豆豆同学不符合好学生的标准,紧接着她遭遇退学。可是到了巴学园,她见到了最和蔼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老师们都很善解人意,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于是小朋友就可以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一天的学习。慢慢地,老师就会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孩子们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感到很快乐。在这里,小豆豆不是一个怪孩子,她和大家相处得很好,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可以说,巴学园的时光,成就了小豆豆的一生。

力荐理由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成为一名老师后,班里一个孩子推荐给我读的,没想到读完之后深感相见恨晚,阅读时似乎在观看一部美好的动画片。这本书由一篇篇的小故事组成,每一篇故事就像一个镜头,非常有画面感。想想看,那种电车一样的教室,以及自由自在的校园生活似乎不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不过这也是它最触动人心的地方。这本书正是作者黑柳彻子对自己一段上学时光的真实记录。

就因为作者创作的真实性,使得这本书获得了无数“殊荣”。就像我们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一样,电影结束时,屏幕上出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时电影似乎更加生动感人了。这本书也带给我类似的感受。黑柳彻子所记录的这段时光,据她所说,改变了她的一生。书中“后记”部分,十分用心地记录下那些巴学园里的伙伴们现在的情况。大概作者也想告诉我们,巴学园的上学经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成就了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

巴学园实在是一座能够吸引全世界小朋友的学校,能够在那里上学的孩子该有多么幸福!教室不是楼房,而是一辆辆电车,座位可以自己选,就连上课都是那么特别,想散步就去散步,在礼堂里“露营”……这样的校园环境,在今天的大部分学校中都不存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在那里幸福地度过了小学时光。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有这样一位小林先生,他深深地爱着孩子,他是用那样特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他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作者的母亲,直到她成年之后才告诉她当初被退学那段经历的具体过程。这样的教育理念,相信今天为人师表、为人父母的我们,面对孩子,也缺乏如此的耐心。

陪读策略

在陪读之前,先进行充分的“诱惑”,引起孩子对阅读的向往,想要达到有效果的阅读状态,就水到渠成了。孩子对阅读有了兴趣,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我们才可以和孩子对文本进行更深的沟通和交流。

“陪”出阅读环境

很多父母在督促孩子阅读的时候,“小孩看小孩的书,大人看大人的书”的思想观念过于厚重,大人眼里的好书多是“经典名著”,少有儿童文学的身影。其实父母们平时不妨翻翻孩子的童书,看看他们看的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林海音曾在《波特童话的实景》中说过:“一本好的儿童读物,是适合八岁到八十岁的人看的。”有一次年级推荐必读书目《城南旧事》,一位家长看了之后,发朋友圈感叹“差点错过了一本好书”,不少家长留言表示赞同。在陪读的路上,我们父母也应把自己看成一名小读者,很多时候还可以适当地放下父母的角色,向孩子“请教”一下。

家有一小学生,年十岁,对阅读颇有兴趣。周末他作业完成后,时常感叹无聊,要求我陪他玩。鉴于他对我个人的话比较信服,我常提议:“不如你拿本书过来,我们就躺下来看书。”这样的阅读其实是用来消遣时光的,我会偶尔打破安静的氛围,感叹道:“感觉我们俩这样看书特别美好,要来点轻音乐吗?”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实孩子已体验到了阅读的美好。接着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中,点评书中的角色,或向彼此推荐自己看的书。

看了一本好书,是很想分享的。这正如我们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迫不及待地想跟好朋友讨论剧情一样。如果孩子不愿将他看的书分享给你听,是不是他已经把你从可以分享的名单中删去了呢?或是你曾经拒绝过他?我家小朋友那天在整理书柜时,发现了一本一年级时买来的一本书,当即席地而坐,在杂乱的书堆里一口气看完了。他跑到客厅,将那本书扔给我,带着得意和满足跟我说:“推荐给你一本书,非常非常好看。”我接过来,看了封面,肯定一番:“看起来挺不错的,讲的是什么内容?”他为了让我认同他的说法,让我也觉得这本书好看,开始极力向我推荐,故事讲得应该比书中还要精彩几分吧!紧接着他还加了一句:“以前买来的时候看不太懂,现在感觉吧,写得很有意义,隐约反映出一定的人性。”我重新拿起那本书,告诉他:“听你说得好像很不错的样子,我一定认真看完。”在向我推荐好书的过程中,他其实就在对书的内容进行回顾。

“陪”出灿烂童年

《窗边的小豆豆》封面上有一句话:“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完全被书中描述的那种富有个性的学习环境所吸引,深深羡慕着小豆豆同学。大家都知道,多少年以来,我们身边的义务教育都是在学校里按照课程表上课,接着考试,以分数衡量能力。如果文中的小豆豆就出现在当今的学校,那她在班里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吗?老师该怎么教育她呢?小豆豆很幸运,她有一个小心呵护她的妈妈,后来遇到了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先生。在那里,她遇到了许多“特殊”的同学,他们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学霸”,但校长小林先生发现了他们身上优秀的特质,为他们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

小朋友在阅读时可能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在书中发现类似于自己的人物角色。我自己阅读的时候,就有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把许多印象深刻的事讲给家里的小朋友听。他说:“你们那个时候教育虽然没有现在先进,但有一种单纯的快乐。”我告诉他:“每个时代的小朋友都有属于他们的童年回忆。你们现在有这么多的名师资源,学习上也有很多乐趣,将来你回想起来,一样觉得很有意思。”这样做是在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童年,多寻找童年中美好的事情。

我们都很喜欢《露营》这一篇,那真的挺有趣,我们家里还从来没有这样“露营”的经历呢!正好天气不错,我们决定第二天把帐篷带到西区大草原来一次露营。为此,我们开始做露营准备,尤其是带了几本好书和一些美食,当然那次的大草原露营经历也很是惬意。这算是一次阅读带来的美好回忆。

“陪”出记录习惯

我们都知道,在阅读时,不能为阅读而阅读,要停下来思考,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需要培养的。身边有太多的小学生,也很喜爱阅读,只是常常读过一本书,就放在一边了,没有记录和思考的习惯。在读这本书时,我抓住时机引导:作者能把小时候的事情回忆并记录下来,这是最具有真情实感的素材,读者在阅读时就特别容易产生共鸣,觉得有趣。如果我们从小就能把生活中有趣的经历记录下来,比如写日记、写随笔等等,都是不错的方式,或者记录下你的奇思妙想,将来回头看,一定别有滋味。

阅读留痕,还有很多方法。我从有些家长那里了解到,他们要求孩子在看书时,手里一定要拿支笔,把好词好句画下来,认为这样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过生活中,据我观察,即使是成年人,也很少在阅读时随时拿着笔去画出所谓好词好句。因为我们在阅读时,如果正在被某一部分吸引,看得入迷,这时停下来做笔记,可能思绪就会被打断。我认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注意力只能专注于一件事,在阅读结束之后,再进行记录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去记录当时的想法,往往过了些时间就会被淹没了!

我们用很漂亮的笔记本,专门用来做记录。一个用来做每天的随笔日记,写得或短或长,没有限制。当我们回头看这些日记时,常常会乐得合不拢嘴。一个用来做阅读记录,对最近读的书,或用思维导图简单绘制一下内容,或用简单的线条理出人物关系,或三言两语写下自己的想法。

初见成效

我将这样的做法用在教学上,通过一次两次的引导,孩子们基本上会体验到从一本书里可以挖掘出很多东西。接下来更重要的是保持他们的兴趣。上阅读课的时候,孩子们会主动拿出阅读笔记翻看。

从不去干涉或强迫孩子们一定要阅读经典名著,教室里书架上的书,一般都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自由选择放入的。平时多给孩子讲故事的机会,借此机会让他们巩固书中的内容。有一次读了一本郑渊洁的儿童故事,一个小朋友竟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整个故事复述给我听,真是很惊讶。更惊喜的是,语文学科上的阅读没怎么花心思练习,孩子们每次都做得不错,显示出一定的理解能力。

家庭中的陪读,是奠定孩子学习基础的捷径。如能着眼于“陪”,孩子也乐于读、乐于说、乐于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