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陪读策略:提升家庭教育的《小红帽》

陪读策略:提升家庭教育的《小红帽》

【摘要】:“小红帽”的故事版本多达一百多个。《小红帽》实在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从口耳相传到成册成籍,不知经受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建立在原有的认知上,对于“小红帽”这个称呼的由来、“小红帽”能让小姑娘显得更好看这些故事情节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阅读《小红帽》一书时,我常常和孩子一起在这方面为读本“增肥”。

书本简介

小红帽》(新疆文化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是德国语言学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格林童话》中的一篇。“小红帽”的故事版本多达一百多个。小红帽最早的结局是被邪恶的大灰狼吞噬;后来,在格林兄弟笔下,勇敢的猎人杀死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在新出的版本中,又成了小红帽用剪刀剪破大灰狼的肚皮,自己拯救了自己。

力荐理由

我对《小红帽》这个故事是有执念的,当我还是孩童时,唯一一点与书籍有关的记忆便是关于《小红帽》,羡慕小红帽有一顶鲜亮红艳的帽子,痛恨残忍粗野的大灰狼,为外祖母的遭遇深深捏一把汗……可惜没有完整地听过这个故事,所以记忆中好似缺了一个角,皱皱巴巴的,捋不平整。书中讲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小红帽十分单纯善良,却被大灰狼欺骗,外祖母因此被大灰狼吞进了肚子,连小红帽也差点与外祖母一起送命,最后在猎人的帮助下除掉了恶狼,给了恶狼一个教训。当她第二次再遇到大灰狼的时候,她便醒悟过来,既不懦弱,也不胆怯,不仅不再上当,还平平安安地来到了外祖母家。书中记录下了一场善良与邪恶的较量,教人学会真、善、美,滋养着我幼小的心灵。故事最后启迪读者要谨记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要一天比一天更加聪明,能够明辨是非,学会自我保护,建立健全的认知观念。

《小红帽》实在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从口耳相传到成册成籍,不知经受了多少岁月的洗礼。洗尽铅华后,其鲜明的人物特点,简单而深奥的故事内涵,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智慧,更在方寸之间,了然于心,是一个值得反复阅读的故事。

对家有小女的爸妈们来说,这本书非常值得和孩子一同阅读。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天真、善良的,恰如书中的小红帽,但也因为这份纯真,可能让孩子的身边出现许许多多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因素。读《小红帽》,可以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不轻易相信巧舌如簧的人,对坏人坏事提高警惕,在学会甄别的同时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的屏障。

这本书中有多组对话,人物性格通过提示语得到了流畅的表达和塑造,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再创造的空间非常大。针对三岁前的儿童而言,阅读时可以大胆地预测、想象、表演和表达,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语言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陪读策略

当我选择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小红帽》的时候,小顽童的阅读状态已经渐入佳境——会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书,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参与度,在阅读过后经常会不经意间提起书中的人物或情节……这种种变化让我大胆、放心地走上了亲子阅读之路,并且和孩子一样十分投入和享受阅读,享受领略文字美,享受触摸纸质书的每分每秒。

陪读,给足配角面子

每每开始阅读一本新的书,我并不急于求成。在有意向选择任何一本读本之前,我会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一些引导,让孩子在选择之初,对文本就有一份亲近感,以避免孩子的随意选择和选择恐惧症。在此,我将和这本书有关的一切设计都称之为“配角”。在主角登场之前,父母陪读要做足的功课就是,给足配角面子。哪怕主角姗姗来迟,孩子也对其并不陌生,反而能在长久的期待中形成持续的阅读期待。

在选择《小红帽》作为亲子读本之前,我搜罗了小顽童从小到大的所有帽子,有贝雷帽、毛线帽、遮阳帽、草帽,每个不同季节和场合的帽子背后都藏着孩子的成长故事和长辈的关切。说给孩子听的同时,孩子能在一个个细碎的故事中建立起这样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知:帽子不仅仅只是一顶帽子而已,它还代表着家人的爱和关怀。

随后我又和孩子一起玩“取名字”游戏,给每个帽子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或根据其特点,或根据其材质,或根据其色调。孩子真正成了帽子的主人,帽子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力。在孩子保持着好奇心和期待感的同时,我假装求助:“我都没读过跟帽子有关的故事呢!”水到渠成地和孩子一起寻找故事读本,《小红帽》自然可以顺理成章地获得小顽童的青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想要的读本,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建立在原有的认知上,对于“小红帽”这个称呼的由来、“小红帽”能让小姑娘显得更好看这些故事情节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读本增肥

曾有人说,阅读纸质书籍比看电视、看电影都要过瘾许多。我们可以想象人物的模样,为故事增添布景,在环境中添加色彩,心有多大,阅读时任其发挥的余地就有多大。在阅读《小红帽》一书时,我常常和孩子一起在这方面为读本“增肥”。“外婆生病了”——外婆生什么病了,哪里不舒服,我们该怎么办呀?“去看外婆”——给外婆带些什么东西才好,该装在哪里呢,背不动该怎么办?“外婆家在很远的森林里”——森林里都有什么,小红帽是怎样穿过森林的呢,她一个人会害怕吗?为读本增肥,也是对读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增加阅读内涵的同时,也将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相联系。久而久之,也许孩子能够发现,生活中简单的小事也值得一写,也可以是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在这种理念的熏陶之下,孩子会更加乐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甚至说不定哪一天便提笔创作了呢。

比如读到“外婆生病了”时,我随口问道:“外婆怎么了呀?”

有时她会告诉我:“外婆背痛啦,我给外婆揉一揉。”有时她会说:“外婆咳嗽啦,拿点药药给外婆吃吃。”有时她还一本正经地说:“外婆不听话,跑太快摔跤啦。我把外婆扶起来吧!”孩子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和经历赋予到外婆身上。书中的人物并不遥远,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似乎就是我们家里的外婆,这对于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人物共情有着极大的好处。孩子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在此时得到了很好的宣泄和表达。想象与表达,成为了增肥的好途径,也让阅读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而愉快。

陪读,可以懒一点

我不太提倡说教式的陪读,家长用自主的阅读感受无情地替代了孩子的思考,也堵住了孩子的深度阅读之路。陪读,我们可以先勤后懒。反复读完一本书后,可以装不懂,装不会,当一个十足的懒汉,此时需要拿出毕生所有的演技,虚心地向孩子求教。孩子转换角色,成了父母的引导者,无形中掌握了阅读思考的主动权。

小顽童对于小红帽第一次被大灰狼吞进肚子里的情节记忆犹新,几次读到这儿都皱紧了眉头不敢往下读。我故意问她:“小红帽怎么就被大灰狼吞进肚子里去了呢,到底怎么回事?妈妈怎么都想不明白诶。”

“大灰狼会骗人,大灰狼骗骗。”三岁的孩子撅着嘴巴表示抗议。千万别低估了孩子的学习力,我们以为孩子只是在听,在看,其实孩子也在学习,在思考,甚至在我们不曾发觉的时候孩子早已洞悉了一切。

“哦!大灰狼故意假装很有礼貌,原来是骗人的呀!”我假装恍然大悟,肯定孩子的思考和感受。用夸张的表演替代言语的肯定,这便是能够直观感受到直达心灵的阅读成就感。

“后来小红帽又遇到大灰狼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啊?你知道为什么吗?”我是不依不饶的好学者,拉着孩子问个不停。

“小红帽听妈妈的话……”我“扑哧”一声笑了,我发誓我并没有要建立起自主权威的任何私心。也许是孩子的表达还不太清楚和流畅,但言之无差。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谨记家长的教导,提高防范意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想想父母平时是怎么对你说的,我想她在懵懵懂懂中是有些感知的。

“现在我是大灰狼哦。我来敲门咯,我是妈妈,快开门呀,快开门呀……”为了结束略显沉重的话题,我开始玩起了角色扮演游戏,其实也是一次实战演练。几次扮演游戏之后,我的小顽童竟然直接唱起:“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以此来打发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佛系阅读,营造了和谐的阅读氛围,创建了有深度又有宽度的阅读空间。

初见成效

自《小红帽》开始,对于我家这位学龄前的小顽童,我所选择的读本不再局限于绘本,而有了更多的余地。我不用担心过多的文字是否会造成孩子的阅读负担,我也不再考虑这样的读本是不是真的能在孩子的心中留存下有价值的印记。对我来说,在文本选择上的壁垒被打破,种种顾虑也逐渐消散。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在阅读时不“挑食”,也不会“消化不良”,她对阅读的认知变得更加全面,甚至可以无所畏惧地往前再跨出一大步,这对于拓宽孩子的阅读面、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都有着莫大的益处。

初生牛犊不怕虎,生活中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勇敢,阅读时,也许孩子也拥有着我们所忽略的勇气和力量。孩子拥有隐形的翅膀,我们拥有爱的力量,那么陪读,何所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