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南旧事》中的陪读策略:阅读的更多意义已超越本身

《城南旧事》中的陪读策略:阅读的更多意义已超越本身

【摘要】:《城南旧事》满载的回忆感、人文感、历史感让其尤其适合在陪读中开展这样一些书籍以外的活动。我家中有两本《城南旧事》,一本是我读的,一本是女儿读的。散步途中,我会有意无意地说起《城南旧事》中的某个故事,在聊天中引导孩子复述故事的内容,以了解她读书的认真程度。《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塑造丰满立体,有些人物身上还承载着两种相反的品质。

书本简介

有一本书,当你轻轻地打开,心里会涌起一丝惆怅;有一本书,当你轻轻地合上,你心中便会感受到淡淡的温馨。这本书就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该作品通过小女孩英子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童年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该作品还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力荐理由

这是本神奇的书,像一位绘画大师,描绘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城南旧事》中描写的老北京的空院子、老巷子、旧房子、小园子及处处流淌着的老北京人情味都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真实记录。该书以自然、流畅、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画卷,带领我们去感受那个时代的心跳,帮助孩子们审视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书中厚重的历史感和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值得孩子们一读再读。

这是本精致的书,像一曲旋律悠扬的乐曲,谱写出了童真的世界。《城南旧事》是曾经生活在北京的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一本自传体小说集,小说中七岁到十三岁的小女孩英子的原型便是林海音自己。英子的年龄和读小学孩子的年龄相仿,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英子和英子的故事吸引。该书由《惠安光》《我们去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看似相互独立,又前后关联的小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其中的主人公正是作者的化身“小英子”。作者借用小英子的眼睛、心灵来观察、体会当时的社会,同时娓娓道来那些陈年旧事,非常天真、从容、淡雅,收放自如,使儿童和成人的两种话语既重叠又分开,极具高超的叙述艺术魅力,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是部怀旧的电影,像一个不着粉黛的姑娘,唱出了淡淡的情思。在林海音的心里,童年的回忆不可磨灭,经历了长时间的反复沉淀,除净了火气,销蚀了激烈,剩下的只有哀愁淡淡和相思沉沉的情感。这种情感附于作者细腻的笔端,使小说无论是从情感的表达,还是景物的描绘,还是人物命运、故事情节的叙述,都带上了淡淡的散文诗般的风格特点。故事简单、清淡,但是充斥着朴素、含蓄、深沉、典雅的散文音韵。小说没有刻意雕琢、矫揉的痕迹,从淡雅中寓深沉,从寻常中见奇崛。读这样的文字,就是在进行美的熏陶。其质朴优美的表达风格也一定会对孩子产生不小的影响。

陪读策略

作者·电影·主题曲

阅读一本书籍,有时不仅仅是阅读书籍本身,还可以以书籍为中心开展多种与书籍相关的探究、趣味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为孩子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情感提供帮助,更可以增添阅读的情趣,将阅读延伸至语文范畴之外的艺术领域,让阅读更加充盈丰满。《城南旧事》满载的回忆感、人文感、历史感让其尤其适合在陪读中开展这样一些书籍以外的活动。

作者故事:想要真正读懂《城南旧事》中蕴含的情感,就必须对林海音其人其事有足够的了解,了解她在北京的那段生活以及那段生活带给她的意义,将作者这个原型与书中的主人公进行无缝对接。如果我们在陪读时只是照本宣科地向孩子讲解作者生平,一切都会显得没有温度,但如果我们自己先对作者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将作者童年在北京的这段生活以讲故事的方式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听,那就能马上勾起他们对英子这个人物命运的关心,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

亲子观影:《城南旧事》藏着一代人的回忆,所以早在1982年它就被翻拍成了电影。在电影中,老北京的胡同、园子、风俗都被高度还原,故事中的人物设置也几乎忠于原著,对整本书的抒情风格和怀旧情绪体现得尤为突出,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经典电影。孩子读完整本书后,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观影,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共同品评电影中的场景设置、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比较原著和电影的不同,以加深孩子对书籍阅读内容的印象及人文内涵的理解。观影轻松,品评有趣,书籍和电影艺术的融合,不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阅读品位,更是融洽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学唱电影主题曲:《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其抒情哀婉的曲风与《城南旧事》的故事基调十分吻合。看完电影后,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学唱这首主题曲,将自己读完故事后的种种感触融入歌曲,然后通过唱的方式予以抒发。若干年后,也许孩子已经记不清《城南旧事》中的具体描写,但他一定会记得这首歌,记得那淡淡哀愁的感觉。

批注·复述·辩论

陪伴高年段的孩子读书时,我们不用过多地干预孩子的阅读,但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话题,寻求共同进步的空间,还可以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讨。

我家中有两本《城南旧事》,一本是我读的,一本是女儿读的。我们在相同的时间读同一本书,并约定边读边做批注。批注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是优美词句的赏析,可以是对具体人物的看法,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风格的探究。每过几天,我们就会拿出自己读的书进行对比交流,比一比谁读得有质量,互相看看对方的批注,表扬对方批注得好的地方,发现自己阅读时忽略掉的地方。如此,我和女儿便成了实实在在的阅读伙伴,我以自己的阅读行动感染并带动她,不多说一言一语,效果却水到渠成。

每个周末,我和女儿都会去散步。散步途中,我会有意无意地说起《城南旧事》中的某个故事,在聊天中引导孩子复述故事的内容,以了解她读书的认真程度。有时,我会故意把故事中的某个细节搞错,以检测她阅读的细致程度。倘若女儿发现了,我会装作自己确实不知道的样子,增强她的阅读自豪感;倘若女儿没发现,我会引导女儿再去读读书,自己发现错误。每一次这样的聊天,都让我和女儿的精神世界靠得更近,因为我们吮吸着共同的精神营养;每一次这样的聊天,都让我和女儿重新走进英子的世界,对她多注入了更多的关注与情感。

《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塑造丰满立体,有些人物身上还承载着两种相反的品质。对于这样的人物,我和女儿常常发起“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的辩论。在女儿眼中,也许是辩论的结果更重要,但在我眼中,辩论的过程更重要,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女儿势必要重温故事情节,作出自己的判断,并结合现实生活找到种种理由。这样的思辨训练带来的阅读思考能力的提升远甚于阅读本身。

腰封·对比·创作

高年段孩子相对于低年段孩子而言,阅读更注重的是品析、提炼、对比、积累、运用等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女儿阅读完《城南旧事》后,我尤其注意阅读思考的延伸,并努力创造条件让女儿超越读的境界而进入创作的阶段。

我和女儿买的《城南旧事》不像其他书籍那样有一个介绍书籍内容的腰封,于是读完整本书后,我们决定自己给这本书制作一个腰封——画上最能体现此书内容的画面,写上几句最能体现此书魅力的话语。虽然只是一幅画、几句话,但我和女儿又把书拿出来浏览了一次,对几个故事进行了对比斟酌,最后女儿决定画上“新帘子胡同”,再把“英子、秀贞、妞儿”三个代表纯真的人物形象画在其中,并配上《美好早晨》中的一句话:生活就像一缕阳光,开始和结束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女儿做的腰封并不美观,但我大加赞赏,因为那就是这本书留在女儿脑海中的最深刻与深层的东西。

林海音和萧红同是女性作家,也都以自己的童年为题材写过书。《呼兰河传》之前女儿已经阅读过,读完《城南旧事》后,我引导她将两位作家的童年经历、叙事手法、语言风格进行对比,再辅以阅读对两位作家进行对比的文章,体会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并明白不同的语言风格对表达自身情绪的作用。这样就将女儿不同时期的阅读串在了一起,比较阅读的思维和方法也成功地渗透于其中。

阅读完一本书,就能将书中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迁移运用至自己的文章中,这应该是读书最好的收获了。在读完《城南旧事》的一段时间里,女儿写作时,我就会将《城南旧事》中的精彩语句、取题方法、谋篇布局的方法作为范例提供给女儿,让她动笔时就想到能不能用《城南旧事》的方法来写她的作文。当然有时女儿只用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样的取题方法,有时只是模仿书中写“秀贞”外貌的句子描写了一个同学的外貌……不管怎样,这些运用到女儿的作文里后,就变成了她思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读后感选摘

·我喜欢《城南旧事》中处处透出的京味儿,让人在觉得有趣的同时又充满新奇。

·整本书总是让人在回味中产生忧伤的感觉,在忧伤中又为英子的成长而感到兴奋和激动。

·我总是在曲折的情节中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读完后心里又充满了五味杂陈的感觉。

·秀贞的悲惨人生,让人叹息:为什么老天那么不公平,总是让一个人承受困难?

·作者真像一位厨师,语言自然得如同大姐姐在你耳边讲故事,却能让你从中品出千百种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