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卫,不可以》陪读策略解析:大卫去哪儿了?

《大卫,不可以》陪读策略解析:大卫去哪儿了?

【摘要】:她常常对孩子说:“大卫,不可以!”于是,在隔了三十九年之后,长大成人的大卫·香农终于让自己童年的涂鸦重见天日,用这本《大卫,不可以》来和读者一道分享这段温馨的成长回忆。《大卫,不可以》1988年一经出版,便获得凯迪克大奖,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绘本。《大卫,不可以》是我为孩子们选择的第一本书。在第一个场景中,大卫踮起脚尖,踩在椅子的边缘上,伸出手臂去拿柜子上的饼干,妈妈说:“大卫,不可以!”

书本简介

《大卫,不可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大卫·香农,由余治莹翻译。该书主要描述的是一位妈妈对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开心又释怀的故事,曾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力荐理由

大卫是一个调皮捣蛋、爱搞恶作剧的男孩儿。他的妈妈,是一位话语简单,但又对孩子充满爱的母亲。她常常对孩子说:“大卫,不可以!”书里用图画还原各种生活情境,列举出种种妈妈禁止孩子做的事情。

淘气的大卫经常做让妈妈头疼的事。他伸着舌头,站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地拿糖罐;他一身污泥回家,在客厅的地毯上留下一串黑脚印;他在浴缸里闹翻了天,又光着屁股跑到了大街上;他拿锅铲当乐器,在餐桌上玩食物;他把自己打扮成超人,在床上又蹦又跳……有一天,大卫在屋子里打棒球,把花瓶打破了。这下可了闯大祸,大卫被罚坐在墙角的小圆凳上。这时,妈妈说:“宝贝,来这里。”妈妈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对他说:“大卫乖,我爱你。”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不管孩子有多调皮,可是当他伤心的时候,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他温情的港湾。

《大卫,不可以》这本绘本是作者大卫·香农模仿自己五岁时的涂鸦而创作的。他五岁那年,画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本图画书,记录了一件件妈妈不允许他做的事情。许多年以后,当他早就遗忘了自己的这本涂鸦之作时,妈妈却把这本涂鸦本寄给了他。于是,在隔了三十九年之后,长大成人的大卫·香农终于让自己童年的涂鸦重见天日,用这本《大卫,不可以》来和读者一道分享这段温馨的成长回忆。《大卫,不可以》1988年一经出版,便获得凯迪克大奖,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绘本。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的绘本。仔细推敲,应该说这是一本以关于安全健康教育为主的绘本。只要细细解读,我们就能深挖出更多超越作者意图、超乎想象的教育资源,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想象,去深掘图画文字背后的“奥秘”,以及带有教育意图的和教育味道的“秘密”。

陪读策略

大卫藏在图画中

被同事戏称为“低段专业户”的我,本学期又有幸成为了一年级班主任。开学第一个月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枯燥的说教,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简直是“对牛弹琴”,丝毫起不了作用。只能借“他山之石”,通过形象生动的绘本故事,帮助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大卫,不可以》是我为孩子们选择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由大卫·香农根据自己童年时的涂鸦改编而成的绘本故事书,画面充满了童真童趣,文中列举的几件小事也非常接近孩子的生活,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我打开电子绘本,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个有趣的故事。在第一个场景中,大卫踮起脚尖,踩在椅子的边缘上,伸出手臂去拿柜子上的饼干,妈妈说:“大卫,不可以!”孩子们专注地听着,有的小家伙一边听一边用手捂住眼睛,一脸的害怕。

我:“孩子们,仔细看图,说说大卫正在干什么?”

生1:“大卫在拿东西。”

我:“再细致地观察图画,说说大卫在拿什么?他是怎么拿的?”

生2:“他踩在凳子上,想拿小熊罐子。”

生3:“罐子里可能是糖果!”

生4:“也有可能是巧克力。”

我:“你们说,大卫拿得到小熊罐子吗?为什么呢?”

生1:“拿不到,大卫踩在凳子的边沿上,这样凳子会倒的!”

生2:“我也觉得大卫拿不到。你们看他皱着眉头,咬着牙齿,手伸得这么长,还是够不着,一定会摔倒的!”

我:“哇!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通过看图,想象画面,读懂故事,真能干!”

我:“那么这危险的一幕被谁看到了?”

生:“妈妈!”

我:“妈妈对大卫说了什么?”

生:“大卫,不可以!”

我:“妈妈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呢?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大卫,爬得这么高,妈妈看见了会怎样呢?”

生1:“妈妈肯定会严厉地批评我!”

生2:“妈妈会很着急,怕我摔倒了!”

生3:“妈妈肯定很生气,因为她经常教育我不能爬高。”

我:“对啊!妈妈时刻关心着孩子。大卫的妈妈也害怕大卫会摔倒,所以对他说——大卫,不可以!那么小朋友们,要是你们有一天也和大卫一样,想拿柜子上的东西却够不着,你们会怎么办呢?”

生1:“我会叫妈妈帮忙。”

生2:“我会等爸爸妈妈回来再去拿。”

我:“那如果你在学校里,想拿柜子上的书本,值日时想擦黑板上的字,够不着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请老师帮忙。”

我:“老师不在的时候怎么办呢?”

生:“请个子高的同学来帮忙。”

我:“为什么不和大卫一样自己站到凳子上去呢?”

生:“这样太危险了!”

我:“是呀,大人不在的时候,不能爬高,爬高很危险。除了不能站在凳子上,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1:“不可以爬栏杆。”

生2:“不可以爬树。”

生3:“不可以爬到桌子上。”

……

就这样,跟随着书中大卫的脚步,孩子们几乎把不可以做的事都罗列了一遍。这节阅读课俨然成了一节有效的安全教育课。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明白了有时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大卫躲在文字间

读绘本不仅要让图会说话,更要让文字会说话,领着孩子们读懂文字背后的奥秘。在领着孩子们借助图画读懂这个故事之后,我把这本书中的所有文字罗列出来,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孩子们找找文字中的秘密:

1.大卫,不可以!

2.天哪!大卫,不可以!

3.不行,不可以!

4.大卫,快回来!

5.大卫,不要!

6.不可以玩食物!

7.大卫,不要吃了!

8.回房间去!

9.躺下来!

10.不可以挖鼻孔!

11.把玩具收好!

12.大卫,不可以在屋子里玩!

13.我说过,大卫,不可以!

14.宝贝,来这里!

15.大卫乖,我爱你!

生1:“我发现了大卫很不乖,总是闯祸,让妈妈担心!”

生2:“我发现这些都是大卫妈妈说的话,她都在说不可以。”

我:“对啊,这本书的文字很少,都是大卫妈妈说的话,而且总是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这就是绘本语言的奥秘,简洁明了,句式整齐,又生动有趣,让我们读着读着,感觉像是自己的妈妈在和我们说话。”

我:“那么最后两幅图画为什么不用前面的句式来写呢?你读出了什么?”

生1:“前面大卫做错事情,妈妈很生气。后面大卫知道错了,很难过,妈妈就安慰他了!”

生2:“妈妈虽然很严厉,但他很爱大卫。所以后来妈妈原谅大卫了!”

我:“小朋友,你们真会阅读!通过文字,读出了妈妈的爱!是啊,母爱非常伟大!也许我们常常调皮捣蛋,但这绝不影响妈妈对我们的爱!你们知道吗?这本绘本是作者大卫·香农仿照自己五岁时的涂鸦而创作的。大卫小时候非常淘气,经常犯错,他的妈妈常对他——不可以!在他五岁那年,画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本图画书,记录了一件件妈妈不允许他做的事情。过了很多年以后,他早就忘了这件事,却意外收到了寄给他的这本涂鸦本。于是,长大成人后的大卫·香农根据自己儿时的涂鸦改编创作了《大卫,不可以》这本书,和读者一道分享这段温馨的成长回忆。这不是普通的一本书,这本书里藏着妈妈对大卫的浓浓的爱!”

听完我的话,孩子们沉默了,也许他们正在借助这本绘本中的一幅幅画面、一段段文字回忆生活中常出现的一幅幅场景,想起了妈妈满腹的唠叨和那温暖的怀抱。母爱,的确需要细品。

大卫就在我们身边

现实中,像大卫这样的淘气包还真不少,我们班就有一位。

姜同学是年级里鼎鼎大名的调皮大王。上课时,他躲进柜子里,和老师“捉迷藏”;下课时,他坐在凳子上,对同学亮出“无影脚”;做操时,他玩起了“乾坤大挪移”,偷偷混入其他班的队伍里,来个“人间蒸发”;放学时,他找各种理由不排队,“潜伏”在教室里,搜刮同学抽屉里的各类小玩意儿。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出。

自从和孩子们一同阅读了《大卫,不可以》,姜同学变成了班级里的真人版“大卫”,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则化身成了“大卫妈妈”。

姜同学在走廊里疯跑,同学们大喊:“大卫,不可以!”姜同学爬到桌子上玩,同学们大喊:“大卫,不可以!”姜同学在黑板上乱涂乱画,同学们大喊:“大卫,不可以!”姜同学用剪刀剪同桌的头发,同学们大喊:“大卫,不可以!”无论姜同学做什么错事,孩子们都会大声提醒:“大卫,不可以!”

其中,最成功的几位“妈妈”,不仅有书中大卫妈妈的严厉,还像书中的妈妈一样会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在姜同学及时改正错误之后,不忘鼓励一句:“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哦!”有时,也会投来安慰的拥抱。

有了众多“妈妈”的管教,调皮大王也不好意思再为所欲为,行为明显收敛了很多。不知不觉中,班里的“大卫”消失了。

阅读拓展

读完《大卫,不可以》,我为孩子们推荐了大卫系列中的《大卫上学去》和《大卫惹麻烦》这两本书。

这一系列绘本能使孩子们在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明白妈妈的苦心。也许妈妈有时候会因为孩子的不乖而生气甚至发脾气,但这并不影响母亲对孩子的爱。不管发生了什么,妈妈都会一直陪在孩子的身边,永远爱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对妈妈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与安全感,坚信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进而更有勇气面对成长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