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带你领略巴夭人的孩子:独特的陪读策略站在童年的切入点

带你领略巴夭人的孩子:独特的陪读策略站在童年的切入点

【摘要】:之前,有一次去听彭懿老师的讲座,他谈到《巴夭人的孩子》的创作,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拿到《巴夭人的孩子》一遍读下来,心里无尽的酸涩。通过对巴夭孩子日常的呈现,彭懿提供了对世界的独特解释——面对《巴夭人的孩子》,我看到了什么?古斯塔夫·马勒说交响乐应该像世界一样无所不包,《巴夭人的孩子》对此回应:没错,图画书也应该像世界一样无所不包。

书本简介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研究者、著名摄影师彭懿首次推出摄影图画书《巴夭人的孩子》(明天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以镜头记录一群漂泊在海上的孩子。作者颠覆了外来者居高临下的视点,采用巴夭人孩子的口吻,讲述他们漂泊在海上的真实生活。在美丽的大海上,有一群快乐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忍不住思考幸福的真谛:这些孩子幸福吗?什么是童年的幸福?幸福怎样才不会被剥夺……该书另有导读折页,记录了创作背后的丰富花絮。作者精彩而幽默的讲述,以及更多生动、美丽的图片,一定能让读者大开眼界。

力荐理由

巴夭,又译巴瑶,出自印尼语Bajau,是“海上之民”的意思。巴夭人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因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珊瑚礁三角区,漂泊海上。又有人将他们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这本书值得你期待。这几年一直在低段教学,和小朋友共读了很多的绘本,对于彭懿可以说是喜欢至极。很多孩子能把彭懿翻译的那些绘本都说出来,对于那本幻想小说版的绘本《妖怪山》更是读了不知多少遍。之前,有一次去听彭懿老师的讲座,他谈到《巴夭人的孩子》的创作,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这是一本摄影原创图画书,无论是题材还是创作的方式,都绝对值得我们期待。

我们知道,摄影和绘画都是艺术,但二者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摄影讲究的是减的原则,在一个画面中聚焦于最能表现主题的某个人物或场景。而绘画则相反,在一个画面中可以表达多个场景。用导读中的话说就是:“摄影,是对历史连续性的中断,是从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抓取静止的一瞬。而图画书,是用图画和文字来共同讲述包含了时间流动的故事。”用不连续的摄影来讲流动的故事,这可能吗?可能!

终于拿到这本摄影图画书后,和孩子一起共读,发现借助于摄影,一样能表现出图画书所要传递给孩子的各种视觉和情感体验。

这本书值得你回味。《巴夭人的孩子》以摄影作品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该书在艺术上的一大创举。该书记录的是漂泊在马来西亚仙本那一带的巴夭人贫苦却又快乐的生活。彭老师把镜头对准了一群在“世界上较美的地方”生活的孩子:他们住着简陋的水上屋,爷爷和爸爸都以打鱼为生,妈妈则在家里忙个不停;每天,他们奔跑、戏水、爬树、荡秋千,再乘着独木舟,在阳光灿烂的海上睡一个舒服的午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摄影专辑,一张张照片美得让人窒息,可是整个故事读下来,有种无形的压迫感,让人无法呼吸。拿到《巴夭人的孩子》一遍读下来,心里无尽的酸涩。

他们天堂一般美丽的生活环境,以及充满神秘气息的文化,都在书中有精彩的呈现,带给读者强烈的惊奇和视觉冲击。作者颠覆了外来者居高临下的视点,采用巴夭人孩子的口吻,讲述他们漂泊在海上的真实生活,讲述巴夭人自己的真实故事,不带任何主观色彩。通过这本书,作者想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这里的孩子很快乐,这里的孩子和你有个完全不一样的童年。在我们所背离的、所唯恐避之不及的角落里,大自然和天性依然用最纯净的力量在守护一些不为人知的童年,给予他们世人所无法想象的丰盈与祝福。我们可以在书中欣赏到马来西亚仙本那一带令人屏息的绝美风光,而书中传递的人文情怀以及普世价值,更给读者带来了深沉的阅读感受。巴夭人的村子有大有小,大多住在无名小岛的边上,也有的一家十来口挤在一条不大的船上。巴夭人每家孩子极多,五六个算少的。因为巴夭人的身份不被承认,没有国籍,所以他们不能上岸,自然,他们的孩子也就不能上学了。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不由自主思索:这些孩子真的幸福吗?什么是童年的幸福?幸福怎样才不会被剥夺……

这本书值得你思索。这一幅幅摄影作品,像一部纸上电影,带着我们来到马来西亚的仙本那,去感受巴夭人的生活。孩子们或者能从书中看到与自己不一样的孩子们奔跑、跳水、游戏,在静谧的阳光下享受美好的时光。而作为成年人,或者能从中感受到宁静美好的时光之下,他们生活的艰辛。图画书的多样性,恰恰就在这,给阅读者以不同的思考和视觉体验。

彭懿说:“这样的童年,对我们来说太遥不可及了。所以,我想把它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家。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这样一个童年。比如我,我的童年就没有这么有趣,所以我作为一个童书作家,总是不满足,总是在自己的小说里给自己塑造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童年。我想,这本《巴夭人的孩子》,就算是我送给每一个大人和孩子的礼物吧。我们没办法拥有这样的童年,但至少,它还可以让我们去向往。”

诚如苏珊·桑塔格所说:“照片其实是捕捉到的经验,而相机是当意识想要获得某种东西时的理想手臂。”《巴夭人的孩子》就是彭懿通过摄影、选择图片与文字撰写,将自己和孩子置于和世界的某种关系之中。通过对巴夭孩子日常的呈现,彭懿提供了对世界的独特解释——面对《巴夭人的孩子》,我看到了什么?起初我看到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以美丽描绘贫苦,又如何以贫苦书写快乐?如何以现代凝视远古,又如何以远古眺望未来?如何以天堂藏起绝望,又如何以绝望生出希望?

在这本既困难重重又无比美好的小书里,彭懿最大的力,不仅是打破世人对贫穷的巴夭孩子之固有想象,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自己所惯常的,以幻想描摹童心世界的方式,将马来西亚仙本那巴夭族孩子的荣耀与梦想,阵痛与欢欣,真实地映照在每一个阅读这本书的孩子心象之上。

这样一来,孩子将会看见无拘无束的海上游戏;成人将会思考“巴夭人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环保爱好者将会看见碧水和蓝天;教育爱好者将会关心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各类学者则可能会展开阶级的、性别的、后殖民的、人类学的分析……好作品就是这样的千层糕。古斯塔夫·马勒说交响乐应该像世界一样无所不包,《巴夭人的孩子》对此回应:没错,图画书也应该像世界一样无所不包。

陪读策略

尽管我早就知道一些巴夭人的故事;尽管我早就知道他们素有海上吉普赛人之称;尽管我早就知道他们没有国籍,不被承认……即使有了这么多的尽管,当这样的文字陈述与孩子们的笑脸映衬在一起时,我还是忍不住难过。我相信巴夭人的孩子们的快乐是真实的,我也没有资格去同情他们物质上的匮乏、生活上的艰辛、教育上的缺失,但作为一个妈妈,我还是无法控制住自己不伤感。只因为今天,我知道了有这样一群孩子,是如此在海上生活的。于是我开始纠结,我要不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女儿听?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读给她?

照片,照片,仔细看一看

图画书是许多孩子接触的第一本书,而这本书中不仅有文字,还有最吸引孩子眼球的照片。清透的蓝天,飘逸的白云,晶莹的海水,再加上孩子们干净、纯粹的笑脸,仿佛是一处无忧无虑的桃源。

我把这本书带回家时,我3岁的小女儿小雨点迫不及待地接过去。我们习惯性地先看封面。封面是清澈的海面,水草摇曳,三个孩子在划船。孩子更关注孩子,小雨点的注意力放在了封面照片中孩子们的动作上。

“妈妈,三个小朋友在划船!”

“妈妈,他们在大海上划船!”

“妈妈,大海好美呀!”

“妈妈,我可以去这里玩吗?”

小雨点也不急于要我回答,马上又满心欢喜地翻开下一页,嘴巴不停地说:

“妈妈,他们在游泳!”

“妈妈,他们会爬树!”

“妈妈,他们跳水了!”

“妈妈,我也想到这里荡秋千!”

“哦,妈妈,他们怎么不穿衣服?”

“哦,妈妈,这个小朋友还抱着一个小朋友。”

小雨点越往后翻,越有不同的发现,语气由兴奋和羡慕变得不解和担心。

文字,文字,用心读一读

小雨点还不识字,接着我根据文字介绍巴夭孩子的日常生活:划船、游泳、奔跑、爬树、荡秋千等。他们的爸爸妈妈生活很辛苦:爸爸打渔,没有打到鱼就只能饿肚子;妈妈的家务很多,没有时间陪孩子。当我讲到“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不知道自己几岁”时,小雨点大吃一惊。我解释道,他们整天玩耍,不上学,不识字,没有日历。他们是海上的游牧民,没有国籍,吃的食物只有鱼和椰子。他们没有薯片和冰激凌,没有玩具电脑

交流,交流,认真想一想

一整本读下来,小雨点意犹未尽,竟然主动要求我给她读后记的文字。当我读到“巴夭人的身份不被承认,没有国籍,所以他们不能上岸,自然,他们的孩子也就不能上学了”时,小雨点惊讶地问:“为什么呢?”我答:“可能是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所以周围的国家不愿意去接受他们吧。”没想到小雨点马上热切地说:“我愿意接受他们!”当她的这句话脱口而出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做了一件多么正确的事情。这样的书,真的应该读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有与自己不同的存在,有与自己不同的生活。孩子们所能理解和容纳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和阔,他们比我们更懂得:不应忙着去评判,而应该是尊重和接纳。

读完故事,小雨点有点沉默,一缕抑制不住的伤感慢慢溢了出来。巴夭人的孩子,虽然自由,但是物质匮乏,小雨点由一开始的羡慕转为担忧。我只是想告诉小雨点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世界上有许多人,生活或幸福或悲惨。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耍赖和哭闹是多么不懂事。我们可以上幼儿园学到很多知识,可以旅行看到不同的风景,而巴夭人的孩子只能一辈子在海上,当然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也很好。

“妈妈,我可以把我的生日礼物全部送给这些小朋友吗?”

“妈妈,我想把我的玩具送一些给他们。”

“妈妈,我可以到那里去看一下他们吗?”

那里的风景确实很美,孩子也很快乐,有机会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