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妈妈》陪读策略:亲子共享阅读的最佳选择

《我妈妈》陪读策略:亲子共享阅读的最佳选择

【摘要】:书本简介绘本《我妈妈》和姊妹篇《我爸爸》是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给父母的献礼。若说对妈妈的最大赞美,《我妈妈》无疑是最棒的!《我妈妈》的语言看似简单朴实,其实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我妈妈》的封面也十分有趣,整个画面只画了一个大大的妈妈,身穿花睡衣,笑容和蔼,两只手插在耳朵里,仿佛是在做鬼脸。

书本简介

绘本《我妈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余治莹译)和姊妹篇《我爸爸》是英国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给父母的献礼。被称为“天才作家”的安东尼·布朗曾于2000年曾荣获图画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国际安徒生大奖。《我妈妈》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出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妈妈形象,同时运用对比的句子形容妈妈的方方面面,突显出孩子对妈妈的崇敬。若说对妈妈的最大赞美,《我妈妈》无疑是最棒的!

力荐理由

《我妈妈》描述的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妈妈:她是一个棒极了的厨师;她是一个伟大的化妆师;她是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她是一个奇异的园艺师,可以让任何植物生长;她是一个仙女,总是有办法在我沮丧的时候让我开心起来;她的歌可以唱得像天使一样好;她吼起来像一头狮子;我的妈妈像蝴蝶一样漂亮,又舒适得像一把扶手沙发……她常常逗得我大笑。绘本中的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孩童的视角和情趣,每一个比喻和夸张的背后都藏着丰富的“潜台词”。每个孩子的妈妈不一样,他们对绘本“潜台词”的理解就会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是绘本语言的暖色调,不论是温柔的妈妈还是暴躁的妈妈,不论是强壮的妈妈还是性感的妈妈,在孩子心中都是神奇厉害的妈妈。而最后“她也爱我”四个字,则更是温情的一笔,将孩子对母爱的感知用最最简单却触动人心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书中妈妈的造型特别有趣——身着睡袍脚蹬拖鞋。妈妈的睡袍像一座花园,拖鞋则是粉红色的,这种家居式的打扮,极具亲切感。睡袍上用来象征妈妈的是红色的爱心,爱心和花朵一再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每个画面中,可以说是一条“爱的线索”。用图画传达书的趣味是这本书的特色,它总是运用图画表达文字未竟之处,或是借着图画把文字作了扭曲、延伸,产生幽默效果。例如,文字说妈妈是伟大的画家,图画中的妈妈却不画画,而是涂口红,只是在还没有涂上口红之前,嘴唇上居然是空白的,就像画家还没在画布上下笔一样。或者,文字说妈妈是神奇的园艺家,图画中妈妈的手指变成了绿色的,因为“绿手指”代表不论种什么都可以种活的人,而妈妈的绿手指竟然让睡袍上的花也长了出来,背后的花盆里也长出了不可思议的东西。阅读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识破画面中的这些“小心机”,不断丰富简单文字背后的内涵,引导孩子在阅读探究中获得阅读乐趣。

《我妈妈》的语言看似简单朴实,其实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它运用对比的句子,形容妈妈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妈妈唱歌时像天使,吼叫起来又像狮子;说妈妈像猫咪一样柔软,又像犀牛一样强硬。它使用比喻手法,说妈妈美丽得像蝴蝶,柔软得像沙发……整本书的表达基本上是同一种句式,形成了简单却不乏变化的排比形式。这些绝好的语言范本,都可以在孩子的阅读中不断给予他们潜移默化的语言滋养。

陪读策略

封面,封面,见一面

女儿自诞生之日起,我便毫不吝啬买书的钱。其尚小时,不能读懂书中的内容,我选书时便格外注意书的封面,因为有趣的封面往往能让孩子对书籍产生强烈的好感,勾起她探索的欲望。《我不要生气》就是女儿五六岁时睡前必然要翻看的书籍,因为封面上小兔生气的样子像极了女儿,女儿看见它就像看见了自己,并且封面上的小兔用毛绒布做成,很有兔子皮毛的触感,只要触摸就能感觉到故事主人公的存在。难怪女儿对它情有独钟。

《我妈妈》的封面也十分有趣,整个画面只画了一个大大的妈妈,身穿花睡衣,笑容和蔼,两只手插在耳朵里,仿佛是在做鬼脸。这幅画面并未出现在书本的正文中,却能折射出整本书画面与情感表达的内涵——孩子眼中的妈妈就像他们自己一样可爱而又温暖。女儿初见这本书时,一下子被封面上的妈妈吸引,我告诉她这是某个小朋友的妈妈。于是,在读正文之前,我们就有了一连串的想象和表达:

我:“你猜这是谁的妈妈?”

女儿:“小宝宝的妈妈。她的宝宝一定还小,所以妈妈要做鬼脸逗他。”

我:“对哦,你做宝宝的时候,妈妈也是这么逗你的。”(边说我边学起封面上妈妈的样子。女儿仿佛看见了自己小时候被逗的情形,“咯咯”笑起来。)

我:“你觉得这个妈妈好不好看?”

女儿:“好看!”

我:“哪里好看?”

女儿:“衣服好看,她的衣服上有这么多颜色的花。”

我:“我们一起来数数妈妈衣服上有几种花。”(和女儿一起观察妈妈衣服上的花朵,通过仔细观察分辨不同形状的花朵,对整本书中代表妈妈形象的“爱心”有初步的印象。)

我:“你觉得这是个好妈妈吗?”

女儿:“是好妈妈。”

我:“为什么?”

女儿:“她在对着宝宝笑,一点都不凶宝宝。”

边看封面边聊天、边聊天边猜测和想象是我和女儿拿到一本书阅读前的惯例,因为有了这些猜测和想象,阅读才变得有期待。而阅读有了期待,读书的过程才会很认真,读完书之后才会有很多话想说。

图画,图画,会说话

读完一本书的封面之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把书扔给女儿,让她自己看,想看哪页看哪页,想看几遍看几遍,等她对文字和画面都相当熟悉之后我才和她一起读书中的文字,进行阅读交流,并且读不同的书籍,我们会有不同的交流方式。绘本中的文字和图画相互补充,图画对文字的补白作用相当重要,所以我们在读此类书籍时通常不但会让文字说话,更会让图画说话。《我妈妈》是一本文字少得可怜、画面却丰富得要命的绘本,对于这样的绘本就更要让图画多说话,让孩子多从画面中感知文字之外的情趣,如此才能将文和图的阅读效果都达到最佳。

通常情况下,我和女儿共读绘本时,往往是我绘声绘色地读文字给她听,女儿绘声绘色地讲画面给我听。讲着讲着,我们还会表演起来:

我读:“我妈妈是个手艺特好的大厨师。”

女儿:“她做的蛋糕好漂亮,有心形的,有圆形的。我最喜欢那个猴子形状的。”

女儿:“而且我觉得这些蛋糕肯定很好吃,黄色的是橙子味的,红的是草莓味的,蛋糕上面还有奶油。妈妈,你会做这些蛋糕吗?”(我无奈地摇头。)

我读:“她不但是个画家,还是全世界最强壮的女人。”

女儿:“妈妈在化妆。”(边说边学起我平时涂口红的样子来。)

我:“妈妈还会画出什么来?”

女儿:“眉毛。”(说着女儿又学起我平时画眉毛的样子来。)

女儿:“还要把脸蛋涂白一点。”(说着又学起我平时用粉饼扑粉的样子。)

我读:“我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还像沙发一样舒适。”

女儿指着图说:“妈妈变成沙发了!”

我把身体摆成沙发的样子说:“我也可以变成沙发!”

女儿坐在我身上“咯咯咯”地笑起来……

女儿在边读边看图、说图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细致观察画面的能力、把画面转化成语言的能力、利用画面辅助理解文字的能力。可以说,幼儿时期的她在读图的道路上是越走越好的,这也为她日后发散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有时候也不完全是她一个人说,我也会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共同讨论:

我:“《我妈妈》的书里藏着好多心形,你能找到吗?”

女儿:“妈妈的衣服上有心形,妈妈的茶杯上有心形,蛋糕有心形,妈妈的鼻子上有心形……”

我:“为什么这本书里每页都有心形的东西?”

女儿:“因为妈妈爱宝宝。”

口袋,口袋,藏本书

《我妈妈》这本书的文字表达基本是同一种格式,简单、易于模仿。读完这本书后,也可以让孩子尝试创作,将自己妈妈的样子画下来、说出来。制作“口袋书”就是我和女儿读完这本绘本后的有趣尝试。

“口袋书”,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放在口袋里的书。我将白纸剪成小小的正方形,然后钉成一本,就是女儿的“口袋书”了。我让她在“口袋书”上画下我的样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即使把我最糗的事画出来,也不会挨批评,画完后我和她一起给图画配上文字(一般女儿说,我来写)。在引导孩子配文的过程中,我允许女儿照抄式的模仿,哪怕只是把“她吼起来像狮子”改成“她吼起来像老虎”,也会得到我大大的赞赏。口袋书制作完成后,我就让女儿将“口袋书”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逢人便拿出自己的“口袋书”,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妈妈。每次介绍完毕,她都会收获满满的赞赏,这让她对模仿着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为她上小学前的语言表达涂上了一抹亮色。

阅读拓展

读完《我妈妈》后,我们马上就可以将创作风格相似的《我爸爸》《我哥哥》引入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从小确立主题式阅读的意识,并将安东尼·布朗的语言表达风格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