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孩子的阅读习惯与第一本书的选择相关

孩子的阅读习惯与第一本书的选择相关

【摘要】: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即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慎重地为孩子选择“第一本书”,是极有可为空间的。当然,孩子的“第一次阅读”可以分为“第一次陪伴阅读”和“第一次自主阅读”。父母如此做,一方面会帮助孩子“第一次自主阅读”的提前到来,另一方面会增强孩子阅读的信心。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往往称之为重要事件。阅读是这些事件中最初并不显眼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来愈突显其重要性。既然是越长大越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在最早的时候倾注时间与精力,培养厚实的底蕴。阅读,怎么为之都不为过!

“第一次”是重要的,也是永恒的

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车,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做菜,第一次玩游戏,第一次做手工,第一次受伤……自小到大,我们已经无数次在作文课上写出了真情实感的第一次,也已经不由自主地冠之以“难忘的”,甚至是“永恒的”。的确,这些回味起来清新如昨的“第一次”已经不可磨灭地盘踞在心头,无论时空如何变迁,都成了无可替代的首次。为什么“第一次”具有如此魔力又如此魔性?借用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来分析,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会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儿童阅读中合理、有效地运用“第一次”效应,是很值得研究的。让“第一次”成为美好的回忆与优秀的起源正是我们编撰《陪读手册》的初衷之一。

“第一本书”是好玩的,也是有魔力的

初为父母时,爸爸妈妈面对可爱的宝宝,往往会把满心的欢喜与疼爱化成精心为孩子选择漂亮的服装和有趣的玩具。也许父母认为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是对孩子的无尽的爱的表现,其实这只是“爱”的最低层次。给孩子购买有趣的玩具,有些家长仅仅是为了满足孩子的购买欲望,而有些是秉承开发宝宝们智力的理念,这的确也是诸多玩具开发商绞尽脑汁为之努力的方向。这是对孩子爱的表现形式,但这只属于基础层面。社会学家乔治法卡斯和库尔特贝隆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6800名3~12岁的学生,研究结果令人惊讶: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很多成绩不太理想,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往往偏低。这一研究成果说明: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是他们头脑中的词汇量,而并不是他们的衣服和房间里的玩具。

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即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国有些地方,孩子周岁庆典上也有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就是摆放多种代表今后人生取向的物品让孩子抓,诸如:抓到金元宝就表示这个孩子将来与钱财打交道;抓到佛珠就表示孩子将来会出家;抓到书本就表示孩子将来与书为伴;等等。大凡孩子抓到书,一家人便会兴高采烈地认为这孩子将来定会读书有成。虽然这些只是流传至今的小游戏,但也可以从极致的仪式感中看出,孩子最初的喜好对今后的发展可以具有深远的作用。因此,慎重地为孩子选择“第一本书”,是极有可为空间的。

那么,如何选择“第一本书”?选择怎样的“第一本书”呢?我们不妨效仿一下古人,来点仪式感的选择。如周岁抓宝游戏,可以把所有物品都换成各种各样的书本,有撕不烂的书,有立体书,有动感书,也有皮制书,等等。现在市场上婴幼儿的书门类繁多,也是一个极好的现象,为家长的选择带来极大的空间。也不妨来点童趣的游戏,如找一找、猜一猜、闻一闻、舔一舔等,让“第一本书”变得好玩一些,变得有魔力一些。

“第一次阅读”是有趣的,也是有温度的

跟所有的“第一次”一样,“第一次阅读”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然,孩子的“第一次阅读”可以分为“第一次陪伴阅读”和“第一次自主阅读”。

我们先来讲“第一次陪伴阅读”。孩子周岁左右,家长便可以开始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了。因为这是家长参与的阅读,是家长主导下的阅读,阅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投入程度。

要精心选择书的内容。选择原则是以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为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如英国作家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我妈妈》系列是极好的选择对象。因为亲人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而该系列绘本中的每一句话都能让孩子找到生活原型,都能让孩子产生共鸣,而且风趣的语言,夸张的比喻,更能使孩子在哈哈大笑中识得文字,拉近与亲人之间的距离。

在陪读中,家长可以模仿绘本中的人物,与孩子进行零距离亲子游戏。如“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像猩猩一样强壮,也像笑眯眯的河马一样快乐。有时候他像我的泰迪熊一样温柔”这一段的陪读,家长完全可以扮成可爱的马、鱼、猩猩、河马、泰迪熊,边读边做动作。孩子定会被可爱的你逗得咯咯笑。

陪读中还可以训练孩子说话。如读“我妈妈像猫咪一样柔软,又像犀牛一样强硬”这一句时,可以让孩子学着说一说“家里还有什么东西是很柔软的呢”“还有什么东西是很硬很硬的呢”等等,引导孩子观察家里的物品,试着像绘本一样说一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刚开始阅读的孩子比较喜欢反复阅读熟悉的书,因此,经过反复阅读,孩子的阅读能力在慢慢提高,识字量也在渐渐增加,阅读情感也随着有温度的亲子陪伴被缓缓激发出来了。

再来说一说“第一次自主阅读”。当识字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孩子的自主识字意识就会逐渐显现。有些孩子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独立自主阅读的。而用心的父母会有意识地创造条件,给“第一次自主阅读”以隆重的仪式感。父母如此做,一方面会帮助孩子“第一次自主阅读”的提前到来,另一方面会增强孩子阅读的信心。如友人做妈妈的陪读日记:

2018年5月9日,一个值得我们全家纪念的日子。可可终于脱离了父母的亲子陪读,开始自主阅读全汉字的小说了。

当他意识到这点时,兴奋不已:“妈妈,你再也威胁不了我了!”(因为我经常用给他读故事作为条件。)

“妈妈,自己阅读比妈妈讲更好,可以更快。”

“妈妈,不认识的字跳过去,也能读得懂。”

“妈妈,我已经看完两章了,这两章写的是……哈哈,太有意思了!”

我曾经无比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而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除了喜悦之外,竟然还有一丝丝酸涩与失落。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有先兆。

中午我跟他去书店挑书的时候,他自己选了两本书,一本是绘本,一本是注音书。注音书已经很厚了,而我给他挑了一本郑渊洁的《皮皮鲁传》,更厚的小说。因为他是郑渊洁的粉,《舒克贝塔》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另外《皮皮鲁传》算得上是郑渊洁的经典著作了。

我挑这本书的时候,他跳着说:“啊?这本书我看不懂啊!都是字。”

我说:“你已经认识很多字了,现在缺少的就是信心。”

我随便翻了一页:“你看看这里面哪个字你不认识?”

他看了好半天,才指着清晰的“晰”字说:“这个字我不认识。”

我翻个白眼:“那等我做完工作陪你读好了。”

到了晚上,等我论文写完,发现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书。我想补偿他一下,走过去像往常一样说:“来,妈妈读给你听!”没想到他头也不抬,说:“不用了,我自己看!”

“你不是说很多字不认识吗?”我有点不甘。

“不认识的字我就跳过去!”干脆利落的回答。

……

至此,在欣喜与不甘,夹杂着失落中完成了我的陪读使命。

朋友们,孩子阅读生涯中如此重要的“第一次”,你,千万不要缺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