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诗与远方:探寻梦想的启示与力量

诗与远方:探寻梦想的启示与力量

【摘要】:恰如一缕曙光,指引着我们去寻找我们的诗与远方。愿各位同学也能够从中获得感悟和力量,让自己能够有更为宽广的胸怀去拥抱诗与远方。余秋雨先生的“诗与远方”是“寻找远方的自己,开创圈外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诗与远方”就是身体力行地去拓展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宽度。白岩松告诉我们“诗与远方”尽在阅读。不知道亲爱的同学们在学习了本单元之后,对“诗与远方”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关于诗,关于远方,仿佛是经久不衰。其实原因很简单,不过是因为它们一样的触不可及,一样的虚无缥缈。诗和远方,它其实并不遥远,闲来泡一壶清茶,看那茶香四溢,那遥远而弥久的香甜甘露,滋润着困顿迷惑的灵魂,那心境的安然闲适,就是那诗和远方。

游子说:“远方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故乡。”诗人说:“我的思想在远方,那里有光明的火种。”人们往往对远方怀有美好的憧憬,远方象征着希望,孕育着成功。远方是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从远处看,人生的梦想还是很有诗意的,一个人最怕的是庸庸碌碌的生活。在生命中,总有些人,安然而来,静静守候,不离不弃;也有些人,浓烈如酒,疯狂似醉,却是醒来无处觅,来去都如风,梦过无痕。

张梅在《给我未来的孩子》中说:“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独立。”恰如一缕曙光,指引着我们去寻找我们的诗与远方。愿各位同学也能够从中获得感悟和力量,让自己能够有更为宽广的胸怀去拥抱诗与远方。

曹文轩的《前方》用睿智的眼光看出了照片中一个带有人类生存的哲学共同的轨迹:“离乡——思乡——返乡——再离乡”。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由起初的激动到“早已认识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产生的惶惑、茫然、不安。让我们结合生活思考美学意义上的诗和远方,去感受人生的不容易,但请同学们记住:不管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坎坷,我们依然要怀着理想坚定前行。

余秋雨先生的“诗与远方”是“寻找远方的自己,开创圈外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诗与远方”就是身体力行地去拓展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宽度。“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文人文化人格的评价。余秋雨先生放逐自己的心灵,使心灵徘徊于历史现实之间,游历在自然山水之中,去寻找呼应心灵的那份默契,去寻觅文化、探幽历史、思索人生。让我们能够怀着感恩和悲悯去对待生我养我的这一方神圣的土地。请同学们记住:她的荣光,她的痛苦,她的屈辱,与你有关!

白岩松告诉我们“诗与远方”尽在阅读。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随手翻看一页书卷,任思绪在书海中翱翔,泛波游于知识的海洋里,去触碰那千古流传的文字所带来的身心洗涤,在那章句中挥洒着梦与青春的韵味,这何尝不是那诗和远方。

苏轼的“诗与远方”是面对风雨的豁达表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蒋捷用“听雨”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首凄美的词,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悲和喜。

当我们再回首时,沉淀的可能不只是记忆,那些如风的往事,那些如歌的岁月,都在冥冥的思索中飘然而去。拥有的就该要珍惜;毕竟,错过了的,是再也找不回的。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不知道亲爱的同学们在学习了本单元之后,对“诗与远方”又有怎样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