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莲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面以上的植株很矮,仅有15~24厘米高。雪莲的花香袭人,顺风时香味可以飘到几十米远。开花之后不久的8月,雪莲就迅速地结出了长有纵肋的长圆形瘦果。雪莲可以用种子繁殖,但种子成熟时,高热寒地区已经开始下雪,给采集种子带来麻烦,而且雪莲种子的发芽率低、繁殖不易、生长缓慢,人工栽培较难。......
2023-11-22
关键词:信念 目标 命运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作家韩少功如此评论史铁生: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群山之中,老瞎子和小瞎子的身影穿行着,一老一少拿着三弦琴走乡串户,靠说书为生,在老瞎子的琴槽中有一张他师父留下的药方,在弹断一千根琴弦时取出药方,依方抓药,就可以使他双眼复明。在老瞎子弹断一千根琴弦时,他取出了那张珍藏多年的药方,但上面什么也没有,老瞎子并未将真相告诉小瞎子,而是将这张白纸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中,并告诉小瞎子,“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史铁生在这篇小说里,给了我们他的理解。弹断一千根琴弦、依方抓药,然后双眼复明,这是老瞎子一生追求的信念,弹断一千二百跟琴弦、依方抓药,然后双眼复明,这是小瞎子将要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谎言,也是命运的捉弄,你会怎样理解它?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撅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拣出来。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生命的荒谬与抗争——史铁生《命若琴弦》的文本解读
好的作品总在不经意间撩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文字质朴厚重,全文近乎白描的叙述方式,不事雕琢,没有铺排渲染,却以其隽永深刻的哲思、精炼灵动的笔触直击人心,读罢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一、群山与瞎子:世界与人的隐喻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全文开篇,如同旷野之中一支辽远悠扬的歌谣拂过耳畔,又如同一幅饱含清气与墨香写意山水扑面而来。“莽莽苍苍的群山”让人联想到陕北高原上峰峦叠障、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在苍茫的天幕下中显得辽阔、深沉而又悲壮。群山之中依稀看见两个小黑点起伏攒动,若隐若现,“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好一幅人行天地间的图画!“群山”与“瞎子”的意象正是世界与人的一个绝妙的隐喻:
人来之前,群山已在,人去之后,群山依旧。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里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光阴恒常如新,群山亦是。所以,“莽莽苍苍的群山”即是天地之间静默永恒的宇宙,是时空之中无限延绵的世界。
苍莽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前一后”,“一老一少”,“无所谓从哪里来”“无所谓到哪里去”。简练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况味。某种意义上,“瞎子”指代着我们每一个人。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面对浩瀚无穷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像苍茫群山之中的瞎子,渺小而又孤独。更令人痛苦的是,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睁开双眼,却看不清世界的真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无限的世界面前,我们所知甚少,我们充满困惑: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而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就如同晨光熹微中曼舞翩飞的尘埃,或是汪洋大海中起伏飘零的浮萍,这不正是匆匆忙忙、漫无目的、起伏攒动在群山之中的瞎子吗?
二、琴弦与药方:存在与虚无的悖论
小说中的瞎子“拿把三弦琴,说书为生”。“琴弦”即是瞎子谋生的工具,也是他们奔忙劳苦的生命轨迹的见证。老瞎子的师傅一生弹断了八百根琴弦,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这些琴弦得是他们“一个晚上一个晚上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弹断的”。这些弹断的琴弦,变化的是的数量,不变的是其映照出的一代代瞎子在面对荒诞残酷的世界时不断抗争的命运的延续和轮回。
支撑老瞎子每天拉紧琴弦,奏出叮叮当当生气的是一张叠在白子里、封进琴槽的药方,一个以弹断的琴弦为药引从而能够重见光明的药方。在这张药方的指引之下,老瞎子遵循着师傅的遗训,“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
然而,“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终于在野羊坳弹断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千根琴弦,拆开师傅留下来的药方却发现不过是一张没有任何字的白纸。原来支撑他多少年来“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的精神寄托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一个虚无的信仰。这一刻,老瞎子长久以来的信仰支柱轰然崩溃,在生命虚无荒诞中感受到巨大的绝望。
在这里,“琴弦”是我们生活现实的存在,“药方”则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信仰,史铁生通过琴弦与药方的这样一对矛盾,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充满了一系列的偶然和荒诞,所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不过是一套虚无的自我建构的信仰,是人类自己善意编织的一个美丽谎言。
然而,“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人生的悖论在于,生活本无意义,但我们有必要给荒诞的生活赋予一个虚无的意义,从而拉紧生命的琴弦,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命运的荒诞和偶然中,战胜苦难,超越虚无,奏响自己的欢快乐章。“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作者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存在即目的,过程即意义,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拨弄琴弦的过程之中。
三、爱情与残疾:欲望与能力的落差
小说中,小瞎子与兰秀儿青春萌动的爱情,纯朴真挚,尤为打动人心。想起尖声细气的小妮子,小瞎子心就“扑通扑通”跳;两个人偷偷地听“小匣子”,讨论“绿色的油狼(游廊)”,连说书弹琴的时候也心辕马意的“回忆着那双柔软的小手捂在自己脸上的感觉,还有自己的头被兰秀儿搬过去时的滋味。”然而,师傅的告诫像一个无法摆脱的魔咒,生理的残疾让小瞎子甜蜜的爱情注定成为一场宿命般的悲剧。随着冰雪降临,兰秀儿被嫁到山外去了。痛彻心扉的小瞎子跌倒在雪地里,“想那么等死”。
作者在这里不仅仅是在简单描写爱情,实际上是借爱情来象征人类对外在世界的欲望,而瞎子的生理残疾指代象征着人类追逐欲望的有限能力,小瞎子对爱情的渴望与生理的残疾之间的矛盾寓意着人类对外在世界的种种欲望与所拥有的达成欲望的有限能力无法平衡的永恒落差。正像作者所说:“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就意味着痛苦。”这种痛苦是永恒的,它构成了我们人之为人中的底色和背景。这种困境意味着生命的残缺,可是另一方面,也是生命意义的题中之意。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快乐;如果人永远不死,人就会陷入一堆无尽无休的沉闷之中。在生命的局限处,人反而能找到生命意义的空间。
作家余华说:“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个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在2010年的结尾,史铁生永远离开我们,但是他留下的充满着浓郁哲学智慧和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字将永远与我们同在,与时代同行。
1.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命若琴弦”,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
2.“老瞎子”有哪些特征?
3.为什么“老瞎子”告诉小瞎子“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有关语文(职业模块)的文章
雪莲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面以上的植株很矮,仅有15~24厘米高。雪莲的花香袭人,顺风时香味可以飘到几十米远。开花之后不久的8月,雪莲就迅速地结出了长有纵肋的长圆形瘦果。雪莲可以用种子繁殖,但种子成熟时,高热寒地区已经开始下雪,给采集种子带来麻烦,而且雪莲种子的发芽率低、繁殖不易、生长缓慢,人工栽培较难。......
2023-11-22
很多孩子说,他们在书上看到,刺猬会这么做。倒是古诗文中对于刺猬的描述准确一些。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诗中,“须如猬毛磔”,就是形容猛士的胡须如刺猬的刺一般密集而且尖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张飞的形象。类似用法的古诗句还有一些,如:“百蛮乱南方,群盗如猬起。”“倚西风、胡尘涨野,隐忧如猬。”说的就是天气太冷,牛羊都如刺猬一般缩作一团了。......
2023-10-30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a。◤注释a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厚德之人,好比初生的婴儿。◤译文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初生的婴儿。骨弱筋柔本章讲述修身之道,强调了厚德之人必备的品德修养。只有重视德行的积累,才是修行有道,能够保有赤子之心元气充沛,筋骨柔弱内力刚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五十四章老子提出“以身观身”的修身之道,也是道家长生不老、祛病延年的方法。......
2023-10-17
子贡不如仪封人林时誉问罗近溪曰①:“昔人谓子贡晚年进德②,如谓‘仲尼,日月也’③,如‘天之不可阶而升也’④,真是尊信孔子到至处。”向贤者学习是常事,可是向不贤者学习,非孔子不能。......
2023-11-27
根据《北山经》的记载,小咸山上“无草木”,不分冬天、夏天都有雪。大咸山比较奇特,它四四方方的,像一个特大号的桌子。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东部有一座山,叫桌子山,是南北走向的。它的主峰山顶比较平坦,海拔两千多米,远眺就像一张天生的大桌子。桌子山很有名气,陡峭的崖壁上刻着许多距今三千多年的岩画。这里记载的“马”是一种比一般的马要小的野马。......
2023-11-04
他们急忙将这个小男孩救出,但他的下半身已被严重灼伤,整个人完全失去意识,只剩了一口气。送到医院急救后,小男孩稍微恢复了知觉。两只细弱的腿垂在那里,没有任何知觉。出院之后,他妈妈每天为他按摩双脚,不曾间断,但仍是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2023-12-02
大儿子学名文秀,严氏大姐是他的妻室。童养媳,成婚前的名分是家中的女儿,记得长于我七八岁,所以见面呼为大姐。其后成年,完婚,农村称为圆房,大舅母说,叫大姐惯了,不必改了,所以一直称为大姐。人,即大姐方面,是天生丽质,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境遇。大姐年近古稀,仍保留不少当年的风韵。......
2023-07-30
回顾中国教育领域的40年,恢复高考以及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发展,绝对是40年史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逐渐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并内化于心,再加上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对读书、接受教育趋之若鹜。“教育改变命运论”和“教育无用论”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那么,教育到底有没有用,是否能够改变寒门子弟的命运呢?......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