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以学习为研究中心的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不能绕过的理论基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师起到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人类的学习,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或者记忆过程中那些不能被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注重理论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方面的实际应用。......
2023-11-23
建构主义理论是学习心理理论中很有影响的一个派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信息,他要主动建构信息,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建构成的。在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作用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产生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又由于新知识的进入而使原有的知识发生变革,使原有知识得以重新调整和建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传入、储存、积累过程,而是知识和意义的生成和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认识活动的视角,从学习者学习是主体内部的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的视角,来说明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并提出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认为学习是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基础上,进行对新知识的建构。
2.过程不是被动受纳信息、容装信息、而是主动地作用信息、加工信息。学习必须学习者主动参与,思维是自己的思维,别人无法代替。
3.重视学习环境或学习情景的设计。情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手段、条件,又是学习的过程。
4.重视学生主体内部的“同化”与“顺应”,重视“图式”的形成与重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师生角色定位发生变化,学习者是中心、是主体,教师是辅导者、参谋,是协助学生认识的伙伴。
这些方面无疑对深化认识教学过程、认识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应该说是很有价值的。
然而,若把一个合理因素拓展不适应范围以后,它的合理性就会随之失去,并将带来消极的后果。当前,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教学论当作是“一场革命”,把“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当作教改的“一条核心思路”,把变“授予式”(讲授)为“创新式”(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为教改的目标,把“做中学”、“创中学”当作基础教改的整体框架,把“活动”当作课程等,这些提法和做法是否超越了它的合理范围,这是有必要商讨的。何况,建构主义理论本身许多问题也是应该讨论的。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仅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若干问题,提出质疑,以求解答。
1.知识是否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成果,知识是否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确定性、共识性,或仅是源于个人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或只不过是每人对客观的一种解释、假设、假说、说明,因而知识不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文字符号系统并不是客观事物真实的表征,因而不具有共识性。是否由此就可得出“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想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将“问题”当作课程,将“问题的解决”当作教学过程。这种新模式的理论是否科学,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呢,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提供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复杂的”、“多种答案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我们暂且不说“真实的”未必是“复杂的”,而“真实复杂”的又未必是学生“感兴趣”的,或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并不感兴趣。因此,使“问题”选择和确定必会处在困惑、茫然、随意之中。除此,还有①“问题”序列的构成与教学目标要求是否能够一致,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原理、事物间的关系、事物的本质认识等,通过“问题的解决”是否能获得。②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学生自己求索、发现,这势必需要充分的时间。大家知道,教学和教学中有一个矛盾,即学习期间有限与知识无涯之间的矛盾。王策三教授称它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矛盾,因此才有课程问题的研究。一个活动学生所得的知识要较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所得知识所需要的时间,要多于数倍、十数倍,甚至数十倍。作为教学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这可能吗,这应该吗?③“教学情景”的设计是否能保证“问题的解决”,这不仅需要物质条件,而且设计必须十分周到。综上所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做”中去学,是否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虚构。一种理论若不能实践,理论就不彻底。
3.作为“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否学生只要“参与”其中了,是否在“问题”解决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协作了、交流了、探讨了,是否在“跑道上”“奔跑”中、在“内心世界的旅行”中,得到了“感悟”,得到了“体验”,就算认识了客观事物,就算掌握了文化,就算获得了知识,就算使知识的意义在心灵生成了等。因而,知识是否掌握并无客观标准。学习的意义在于过程。过程就是目的、活动就是目的。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教师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地位,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伙伴地位,这是否科学。这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能不能将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若直接教给学生是否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是否“教”、“讲”、“灌”是等同概念。若如此,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又如何体现、呈现。教师如果不“教”了,只能提出“问题”和设计活动、设计情景,只是提供元认知的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那么,这使教师从何做起呢?怎样去做呢……教师的茫然,必定使学生也茫然。若将教学处在一种随心所欲去活动,这种自由性、无规定性的结果会是怎样呢?
困惑,十分的困惑: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传播者给以解答。
有关学校改革思考的文章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以学习为研究中心的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不能绕过的理论基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师起到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人类的学习,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或者记忆过程中那些不能被观察到的心理过程,注重理论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方面的实际应用。......
2023-11-23
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即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构造意义。......
2023-11-16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分析与新知识有关的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建构主义反对教师对知识的简单呈现和传递,教师应从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023-11-01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法律命题理论是否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息这些争论,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方案。这个前提即是,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标准,都会同意,“判决满足这一标准”这样的命题是具有真值的。此外,正是由于法律命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值,从而那些忽略法律命题的正确判决标准也就不再具有合理性。......
2023-08-07
[11]宋代福建在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与唐末、五代时期王潮、王审知兄弟对福建的悉心经营分不开,也与光州固始移民给福建带来的先进中原文化分不开。(一)祖籍“光州固始”的福建乡贤及地方小吏宋代文献有很多祖籍“光州固始”的福建士人的材料,从这些人的事迹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印记。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述论,以期对光州固始移民对福建文化的影响有一个更加具体和感性的认识。......
2023-07-04
正因为如此,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关系,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趋向与核心假定都是围绕关系性展开的。由于三大体系理论都忽视了关系这个中国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要素,所以我们首先在体系层次的理论谱系里面补足这个概念,以此确定过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谱系中可能占据的地位,然后再对其理论取向加以解释和说明。所以,结构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取向是社会性结构理论。......
2024-01-10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迁移理论与英语教学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学院王小飒迁移是语言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它不仅是一种学习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认知转变,因为实现迁移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语言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使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语言的交际能力。认知语言学的迁移理论是关于语言习得的一个新的视角,并且不失为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2023-12-04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因此,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班杜拉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为其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班杜拉认为,应该从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三个方面考虑。这显然是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班杜拉称之为自我调节。......
2024-0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