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致弗·梅林的信中说,任何思想家都是以前人所留下来的思想资料为前提而建立自己的新学说的。这里说的“思想资料”不只是经验,还有许多理性的认识以及思想形式等,总之,包括前人认识的一切成果。作为学生的认识,他们认识的客体主要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主要应是课程、教科书、参考书等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等,才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内容。......
2023-07-19
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的师生同一过程的双边活动。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即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视角来观察,学生就是认识的主体,而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学生认识的客体。学生在教学中是认识的主体,这首先在于他在教学中也是实践(学习实践)的主体。学生这个“实践主体”并不是要改造、创新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自己能动的活动,去认识教学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在主体作用于客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思维活动,以观察的形式反映和掌握客体。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依然是像列宁所说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程序上,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对教材进行感知,将事物的外部属性、状态、对象,以感觉、知觉、表象形式,反映并储存于观念中。“生动的直观”使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形成直接的感性联系,使认识对象在认识主体的观念中生成。没有认识对象的生成,也就没有认识活动。进而,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所谓理解教材就是对感知认识进行思维加工,就是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对照,或者说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再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中的具体,以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掌握。这在教学中表现为对概念、定义、范畴、定律、原理的理解与掌握。这里说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说除了学生自己能动地去感知、理解教材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学生的认识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认识的能动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根本标志。而学习的能动性并非是自发的,它正是教师在教学中全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
从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来看,教师并不是学生认知的对象,而是实现学生认识的基本手段。教师和教学内容的载体——书籍,以及教学仪器、媒体等,都是学生实现认识的手段。教师通过自己的传授、演示、提问、导读、质疑、解惑、设置情景、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实现认识,或者说,学生是在教师设计的思维路线的引导下,实现着自己的认识。
当前被贬为“灌输”、“注入”的授受法(讲述、讲解、讲演),是否就阉割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了呢?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是否就否认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了呢?这是应说清楚的。在教学过程中“授与受”、“讲与听”、“问与答”、“演示与观察”、“导与读”等是同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式上看是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输入与建构之别,总体上看,教师始终处在主导地位。处在主导地位的教师扮演着教学实践主体的角色,学生是被改造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的丧失。然而。若从学生接受所教的内容来看,他又是能动的认识活动,又是积极“参与”了认识客体的实践。在教师讲授时,他听了,听清楚明白了,听懂了,理解了,知道了,他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同化”或“顺应”了,这不也就是认知主体的自我建构吗。当然,如果教师只顾自己讲授,学生并未听,或听了而未听明白,或听明白了而未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或对新知识意义在主体并未生成等,这样,学生就未体现出他在接受知识时是认识的主体或未充分体现出他的主体性。“教与学”、“讲与听”、“输入与建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对学生听受教师讲授来说,是外表的主体丧失与内在的主体呈现的统一,是一时主体的丧失和随后主体的建构的统一。所以,不能认为“讲”就是“灌”,“教”就是“学生主体的丧失”。我们只有改善“讲法”,而不是废弃“讲法”,“讲”,对任何人来说,特别是对学生来说,都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讲”正是“教”的基本表现,正是教育、教学本质的基本特征。总观教育史的发展和当今各国大、中、小学的教学形式,“讲授”仍然是主流。
是否是只要给学生提出了真实、复杂而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景,给学生提供了元认知的工具,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经验的背景,去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进行求索、发现、解惑,以达到对信息的理解与建构,就算体现了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了呢?要知道,这一过程并非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试问,真实、复杂而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何确定,真实的可能不是复杂的,真实复杂的而可能学生并不感兴趣,一部分学生感兴趣而另外一些学生可能并无兴趣,因此,“问题”怎么确定。而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最难的,它既包括了认知手段,又包含认知的内容,情景与“问题”的解决是否统一,情景中诸因素间是否一致,情景进程中的变化对“问题”的解决的正反影响是否可控,等等。若“问题”不当,若“情景”与“问题”的解决不符,若情景发生变化后学生难以把握等,这时就会产生形式上的学习主体的“充分”呈现。而在学习者主体内部则是认知的游离、认知的中断、认知的徘徊。当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无所适从的境界时,就谈不上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了。无主动性也就无主体性。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意义,而只是说不能将设立“情景”(或称中项)看作是唯一呈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进而彻底否定并清算所谓的“传统派”的“授受式”,甚至把传介并推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作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一场革命”。理论彻底必须能够见诸于实践,时至今日,尚未看到哪个国家在哪个学年阶段或哪门课中是以建构主义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当然,主张建构主义理论者会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无学科,只有“在跑道上”的“奔跑”的进程,只有在“奔跑”中的体验和感悟。如是,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是不可想象的。若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之中,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是应该的。或者说将它作为“授受课”之外的一种补充,可能倒是十分有益的。
有关学校改革思考的文章
恩格斯在致弗·梅林的信中说,任何思想家都是以前人所留下来的思想资料为前提而建立自己的新学说的。这里说的“思想资料”不只是经验,还有许多理性的认识以及思想形式等,总之,包括前人认识的一切成果。作为学生的认识,他们认识的客体主要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主要应是课程、教科书、参考书等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等,才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内容。......
2023-07-19
加里培林从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出发,认为“学习是主体为了掌握处理事物的行动方式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学习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023-11-07
人们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都是由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客观的实在的“三要素”所构成的。上述教学三要素的变化仅是从教学是教师实践活动和教学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视角加以区分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的实践客体是学生,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是使学生感知、理解、掌握知识。......
2023-07-19
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性学习。中学化学探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征是围绕化学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活动,经历科学的工作过程。例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虽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较大差异,接受性学习主要指向获得知识结论,探究性学习强调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但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相比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探究的自主性、过程的完整性。怎样提高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质量呢?......
2023-07-30
“自主学习效率高”班会班会目的开展本次活动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的进展、学习方法作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六、教师总结在自主学习方面有成绩的学生和他人。......
2024-01-30
通过采用不同的教与学理论,选择多种教学媒体,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出“主导—主体”式实验活动,引发学习者在不同环境中的学习行为,从而使两者相互促进,帮助学习者更好完成意义建构,最终提高其实验学习效果。图7.6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结构图在结构简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学系统中的要素,探究其最优组合,从而确定出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实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模型。......
2023-11-07
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涉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等若干层面,学习任务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涉及学习活动的层次结构、学习任务与活动序列化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相关。图7.1学习活动的三层模型任务层是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一定的粒度的子学习任务或子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活动层采用活动树描绘一个概念上的内容结构。簇是活动树的一个基本建构块,包含单亲活动和直接子活动,不包含后代的活动。......
2023-11-07
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听了一个叫阿拉的女学生在文学、代数、物理和历史课上的回答并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女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我们发现,这个班里对同学的回答的质量也缺乏集体的关心,这种情况是学生对整个集体的学习缺乏热情的后果。......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