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理调控不良贷款率 对经济冷热度进行

合理调控不良贷款率 对经济冷热度进行

【摘要】: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这样做的后果是排除了竞争,直接降低了贷款的经济效益。通过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在经济高涨阶段规定较低的不良贷款率监管指标以抑制信贷扩张,在经济萧条阶段则提高该项指标以鼓励发放贷款,来达到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平稳经济周期的目的。

世界各国银行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现在较为通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就是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我国从1999年起已广泛使用贷款的五级分类法。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根源如下:

(一)借款人因素

造成借款人因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因为行业技术更新速度较快,造成原有市场萎缩;或是因为管理层变动造成公司内部出现管理混乱;同样也有可能是借款人缺乏还款意识、故意钻监管体系的漏洞,达到逃避银行债务的目的。

(二)政策因素

在政府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性不明确,缺乏连续性情况下或是在短期的经济波动剧烈情况下,造成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资金流通率降低,之前的信用贷款不能如期偿还或是履行,造成信贷市场萎缩。

(三)行政干预因素

受行政干预因素影响的具体表现为:银行不能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正常贷款,大部分资金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强制性或是建设性文件影响,转变为大量的指使性或是救济性贷款,可用一句话概括为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这样做的后果是排除了竞争,直接降低了贷款的经济效益。

但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第二条政策因素与第三条行政干预因素。通过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在经济高涨阶段规定较低的不良贷款率监管指标以抑制信贷扩张,在经济萧条阶段则提高该项指标以鼓励发放贷款,来达到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平稳经济周期的目的。

从图7.3.2(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可以看出,在2008年年末新增信贷数额由较少的3000亿元,经过几个月时间就激增到了近20000亿元左右,增长了5倍多,银行对自己的贷款不加以控制,从而使经济过热也成为酿成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所以正如刚刚提到的方法,如果在经济高涨阶段规定较低的不良贷款率监管指标以抑制信贷扩张就不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比如在随后的2010年到2012年这两年期间,一直发放比较平稳的信贷额度,使经济较平稳地运行。这样做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图7.3.2 2008—2016年新增信贷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