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京:中国首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中国首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摘要】: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北京市GDP中比例最大。中国加入WTO,北京国际贸易增长趋势显著,2016年,北京进出口总值达1.86万亿元。在承担全国经济、金融和商业的调控中心这个重要角色的同时,北京的城市现状和未来定位也客观上要求自身发展成为具备国际金融中心职能的国际化大都市。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国际金融中心在一国核心竞争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北京市GDP中比例最大。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又占全部增加值的25%,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以金融立市,作为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所在地,作为独一无二的全国性金融管理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北京具有发展金融业无可比拟的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首都的一项重要经济发展战略;这样不仅有利于北京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更有利于中国金融业与国际迅速接轨。中国加入WTO,北京国际贸易增长趋势显著,2016年,北京进出口总值达1.86万亿元。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以下将对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加以详细分析,进而阐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北京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北京的城市现状和未来定位客观上需要将自身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各直属机关和职能部门的所在地,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在我国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在承担全国经济、金融和商业的调控中心这个重要角色的同时,北京的城市现状和未来定位也客观上要求自身发展成为具备国际金融中心职能的国际化大都市。

1.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需要

北京的经济在全国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北京经济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2016年生产总值达24899.3亿多元,北京的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汽车工业等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建设大北京经济圈或环渤海经济圈的过程中,北京以其雄厚的综合实力,逐渐发挥出三北地区经济支点的作用,对内整合科技资源、高校及科研机构,对外整合津冀地区,从而与华东经济圈遥相呼应,带动全国经济发展。随着北京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之相配套的金融产业和城市金融功能必须得以加强。

此外,北京云集了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总部;全球500强企业中的244家在北京设有地区总部、办事处、代表处;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奖占全国的1/3。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将为这些活跃在国内国际经济前沿的经济实体提供巨大的便利和进一步扩展业务的吸引力。

2.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是北京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的需要

2016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强劲增长,贸易规模连创新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结束了多年低速增长的局面,取得了近10年来的最好成绩。据统计,北京进出口总值达1.86万亿元,1—9月共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316项,增长13.7%;合同利用外资220亿美元,增长33.6%;实际利用外资额130亿美元,增长0.3%,连续15年实现增长。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46.4亿元,增长43.7%,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82.9%,拉动全市工业出口增长35.6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66.4亿元,增长46.8%。从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出口交货值均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北京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保持良好势头。仅仅一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便达到8.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8%和70.8%。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年内全市27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9752家,其中投产企业24416家,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353家和4368家。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48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工业总产值2796亿元,增长37.2%(按现价计算);实现利润287.4亿元,增长20.9%;应缴税金209亿元,增长13.2%。

北京国际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快速发展只是全国国际贸易稳步增长的一个缩影,这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具备完善金融职能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之配套。而北京以其优越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国际金融中心融通、管理和调剂资金的潜质,辐射作用十分明显。

3.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是北京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

北京作为首都,汇集了全国金融监督和管理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和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四大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中国金融业四大行业协会;同时,中国国债登记结算中心、中国证券期货登记计算中心也都在北京。北京已是全国无可争议的金融管理中心、资金调控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控制着全国80%左右的资金。鉴于全国80%以上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都将其业务总部设于北京,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配合国家经济与金融产业的发展,北京正寻求着从全国金融中心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转变。

4.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是北京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提出了四大发展目标和三大发展阶段。即北京将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北京未来发展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8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2009—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2021—2050年,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此外,还要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同时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强化首都的经济职能。

上述长远发展规划为我们勾勒出了北京未来的目标,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既是必然之举,又是必备手段,二者相辅相成,是一项促进北京长远目标实现的战略选择。

(二)北京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1.得天独厚的金融地缘优势

北京面积达16800平方千米,处于东北亚和东南亚的结合部,向东俯视太平洋,是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结点,向西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与河北、天津构成全球最大的首都经济圈之一,即大北京经济圈。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更加平衡的区域经济政策发展中国经济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家提出了重振东北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华北与东北唇齿相依,北京正位于二者的咽喉地带,并将在重振东北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北京与纽约伦敦分属于全球三大时区。纽约、伦敦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为北京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2.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

综观北京的经济发展情况,可谓总量增长平稳,结构调整合理,发展势头强劲,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北京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经济总量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初步测算,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2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位居三大产业榜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2)财政收支

根据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上的数据,北京在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1至5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640.9亿元,同比增长了3.2%。1至5月,从全市主要收入项目看,营改增相关税种(原增值税、改征增值税、营业税)完成747.6亿元,同比下降24.7%;企业所得税完成657.4亿元,同比增长22.1%;个人所得税完成316.6亿元,同比增长16.6%。截至6月1日,本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721.4亿元,同比增长4.4%(剔除营改增影响同口径增长15%),完成年度预算的50.3%。其中,税收收入2385.8亿元,增长2.6%;非税收收入335.6亿元,增长19.2%。这使得本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提前29天实现“全年收入预算任务过半”。今年前5个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602.6亿元,同比增长8.4%,完成年度预算41.7%,与时间进度持平。从主要科目看,社会保障就业支出350.3亿元,同比增长14.5%;交通运输支出239.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林水支出174.2亿元,同比增长26.5%。

(3)投资水平

201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北京市国资委监管企业预计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739亿元,比上年增加456亿元,增长20%;盈亏相抵后,预计累计实现利润115亿元,比上年增加38亿元,增长50%,为历年最好水平。其次,非国有单位投资成为带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社会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773亿元,增长26.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1369.7亿元,增长2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最后,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北京市确定的210项重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75亿元,占全年计划的98%。

(4)主要产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以2016年为例,201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4774.4亿元,增长5.6%。北京市工业生产稳步回升,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6%,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止跌回升,增长1%。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高端、智能、高技术产品产量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液晶显示屏等分别增长1.5倍、73%和65.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7447.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出口交货值946.9亿元,下降11.9%;内销产值16500.4亿元,增长3.7%。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43亿元,同比增长5.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9%,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6.5万元/人,同比增长8.2%。

(5)多维度全面带动农业多层次发展

北京市政府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农业观光园1216个,比上年减少42个;观光园总收入29.9亿元,增长6.9%。设施农业实现收入54.5亿元,增长0.2%。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8363户,减少663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4.2亿元,下降1.1%。种业收入12.7亿元,下降9.1%。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3亿元,下降8.8%。其中,在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景观造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带动下,林业产值增长12.7%。

(6)吸引外资和投资环境

由于首都是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北京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从区域来看,CBD所在地朝阳区、海淀区中关村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仅半年时间,三地新签外资项目476项,吸收合同外资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占到外资总量的一半以上,分别为55.4%、72%和67.4%。成为全市利用外资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已成为北京市利用外资的重要增长点,占本市外资总量的60%,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了4.2倍和4.6倍的强劲增长。

投资环境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发展,北京大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524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67.6%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北京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力度很大或较大,有69.5%的企业认为北京的总体投资发展环境很好或较好。

(三)北京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1.完善的金融业态

(1)北京发展金融业的优势

就整体而言,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对国际的依存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需要像北京这样兼具政策、区位等优势的中心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而对国内和整个亚太地区的资金融通起到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北京发展金融业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和优势。目前金融业在北京GDP中占的比重达到17.1%,高于上海16%的比例。北京已经拥有了一批与国际业务接轨的金融人才。作为中国的首都,监管的法规、条例,都是由处于北京的中央政府来制定的,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的总部基本都在北京。

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北京作为全世界瞩目的中心点,外资银行、跨国公司都会到北京参加行业峰会,北京已经积累了30多年对外交流的经验。目前,汇丰、花旗、渣打、东京三菱巴黎、荷兰、东亚、星展等著名的外资银行都在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并且这一趋势仍在不断延续。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市金融业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入世协议,加入5年后中国金融市场将基本对外开放。目前,众多外资金融机构已蜂拥而入北京,北京已经基本成为外资银行集聚地。

(2)完备的金融生态体系

北京银行业资源优势突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总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行都集中在北京。同时,如前所述,多家外资银行在北京设立了分支机构。

在规模不断扩充的同时,北京银行业的业务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银行从传统的存、贷、汇等单一业务发展到存、贷、汇、票据承兑及贴现、回购、大额可转让存单、国债交易以及资产托管等,市场领域得到迅速拓展。2018年,北京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9.3%,年末外币存款余额为970.7亿美元,同比增长4.3%,人民币、外币存款等各项的增长率均居全国前列。

北京保险市场平缓发展。以2016年为例,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41家,比上年增加5家;保险中介机构59家,增加45家。全年保费收入278.9亿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9亿元,增长26.9%;人身险保费收入213亿元,下降7.6%。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产、寿险分别为33.2亿元和2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1.3%。

北京证券市场稳步增长。2016年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446308.3亿元,比上年上涨5.8%;其中,股票成交额115095.3亿元,下降15.3%;债券成交额293247.9亿元,增长21.8%。年末证券资金账户数967.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4.3万户。年末北京拥有上市企业超过百家。另外,北京还是全国拥有证券经营机构最多的地区之一,不仅有地方性证券公司,而且几乎所有全国性证券公司都设有北京总部、研发中心、分公司以及若干证券营业部。

信贷投放明显收缩,调控见效。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信贷规模。2018年,北京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比上年高0.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355.2亿元,比上年多增1006.5亿元。外币贷款余额541.5亿美元,同比下降5.6%;比年初减少52.3亿美元,比上年多减112.1亿美元。12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减少63.8亿元;外币贷款增加1.2亿美元。人民币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4.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8.3%,全年增加4122.1亿元,比上年多增1608.9亿元,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人民币住户贷款余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年初增加1400.8亿元,比上年少增915.6亿元。人民币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43.9亿元,同比下降34.4%;比年初减少233.2亿元。

房地产业稳中有降软着陆。2014年北京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据了全市GDP的6%,比上年下降6.4%。2017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45.9亿元,比上年下降7.4%;其中,住宅投资1725.5亿元,下降11.6%;办公楼投资742.9亿元,增长6.3%;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投资1277.5亿元,下降8.5%。年末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2608.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3.7%。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475.7万平方米,下降12.0%。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1466.7万平方米,下降38.5%。

北京具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首都是全国的金融监管中心,集中了全国金融监督和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及财政部;四大国有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总部:长城、华融、信达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四大金融业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基金业协会。

2.巨大的投资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北京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进一步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促进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建设资金。预计未来10年,中关村科技园开发建设和众多科技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但目前银行对中关村和开发区提供的多是政策倾斜性贷款。这种非商业化的行为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方针相悖,无法为众多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仅此一项,北京市每年的资金缺口就近200亿元。面对这一迫切需求,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机会,北京城内的三大金融区——CBD、金融街、中关村几年来正做着各自的努力。CBD、金融街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是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金融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CBD区域集中了北京70%的涉外资源,汇集了北京60%以上的外资机构,已成为境外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行业的公司地区总部与营运管理中心的国际商务中心区。而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园区之一,近年来更是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硅谷。

3.大量的金融研发机构和丰厚的人才储备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中国1/3的高级计算机软件人才、近1/2的高级智能系统集成人才、一半以上的半导体专家;61所大学学校都设立了电子信息专业,北京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智力优势,吸引了全国80%以上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都将业务总部和研发中心设于北京,北京金融研发中心的地位其他城市无可取代。在金融人才方面,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的金融专业人才,仅直接为金融街区域服务的各类人才就达3万多人,特别是近年来人才的聚焦吸纳越来越向高层次、高标准方向发展。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比例,在几年间大幅上升。

4.北京的国际交往经验丰富

北京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加强,政府、民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十分活跃,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2017年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北京市与72个国家的124个首都和大城市有友好往来关系,其中已与37个国家的4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2018年,北京在读的外国留学生达80786人。北京现有外国驻华大使馆137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17个,外国新闻机构190个。在北京设立的国外驻京代表机构已超过7000家,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85家来京投资。北京曾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将在2022年举办冬奥会。1998年以来,每年都成功举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活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这些都为北京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交往经验,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资源储备。

(四)北京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议

1.北京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应立足于我国现实情况,有特色,有创新

鉴于美国除了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外,还有芝加哥、洛杉矶等区域性金融中心,有旧金山、休斯敦等国内金融中心。英国也拥有伦敦、曼彻斯特这样的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东京、大阪和名古屋、横滨分别作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内金融中心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必然带来资金分布的不平衡,需要国家、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这就在客观上为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不同城市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首都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关键在于创新和开放,应立足于我国和北京的现实情况,将北京建设成为定位明确、层次鲜明、兼顾其他层次金融中心的有自身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金融中心的建设不存在排他性,北京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不会影响上海、深圳。即使北京大力发展金融业,也不意味着北京要取代香港或者上海、深圳的金融中心地位。

2.要注重整合周边省市资源,领衔区域经济发展

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北京最大的弱势便是没有出海港口。许多人认为北京更像一个离岸金融中心。但是,随着“大北京经济圈”及“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北京在一夜之间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为此,北京首先应做好两个整合:一是对内要整合科技资源,整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二是对外要整合天津和河北,这是对整个京津冀地区的整合。北京有人才的优势、技术的优势和政治中心的优势,由北京牵头把天津和河北整合起来,在京津冀地区总体来说,共同利益大于竞争。河北、天津的发展应以首都利益为重,京津冀三方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形成首都经济圈的态势,并能大量吸引外资。首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恰巧能为大北京经济圈吸引巨额资金,这无疑是三方共赢之举。

环渤海经济圈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展现活力之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隆起地带。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生产、贸易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

由此可见,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北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以其特有的辐射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环渤海地区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了推进与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进行经济整合的条件。

3.北京在金融方面的开放程度可以更大

开放程度一是指市场容量,一是指金融政策。在市场容量方面,一个市场只有聚集到更多的参与者,才会足够大,过去北京多是吸引超级的金融大企业,同时也需要中小型金融企业。如果一个市场没有容量,也没有深度,那么这个市场也不能称之为市场。北京还应有更多的经纪商、中介机构等服务机构。在金融政策方面,应在严格规范的金融监管体制下,适度开放,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使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更符合国际惯例,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措施尽量地接轨,为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奠定政策基础。另外,应抓紧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人才是相当重要的基本因素,应想办法留住人才,做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才储备。同时积极扩大开放,鼓励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京开办分行,同时积极引进金融领域的人才来充实北京的金融市场。

4.应该加强北京金融领域软硬件方面的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承担着大量本、外币资金融通的职能,数据的交换、传输以及分析等工作十分频繁和复杂,因此,应尽快完善北京在金融领域的软硬件方面的建设,达到国际金融中心应当具备的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各类金融企业之间,以及它们与生产企业之间的交易和数据交换平台。可以说,这是北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