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香港:亚太地区领先的国际金融发展中心

香港:亚太地区领先的国际金融发展中心

【摘要】:香港的港口与100多个国家以及地区有国际贸易的航运网络,在金融领域也是信息的交流中心。香港还是亚太地区的通讯和信息中心之一。在特殊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加上香港长久以来建立起的国际网络、运用得宜的政策措施等因素推动下,香港仅用了约40年时间,就发展成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发展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一般认为始于1969年。与此同时,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成为香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另一推动力。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历程

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一直以来是商业往来、国际贸易港口以及金融业务的中心。维多利亚港,是天然的港口以及旅游地之一。香港的港口与100多个国家以及地区有国际贸易的航运网络,在金融领域也是信息的交流中心。世界各地与东亚之间贸易都经过香港或以香港为中转站,是世界航道的要脉,并扼守中国华南门户。香港约有37家航空公司,每周约有1200班定期客货机与亚洲、欧洲、大洋洲、美国、加拿大以及中东等地区的77个城市直接联系。香港还是亚太地区的通讯和信息中心之一。

在20世纪70年代时,经过前期的历史积累和时代的推动,香港已经是整个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对资金融通需求的增加以及在祖国的支持下,香港成功地躲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时间的沉淀让国际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

香港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两次较明显的转型,由转口贸易港发展至出口导向型工业基地,以及其后再转向服务业全面发展,金融业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特殊的历史和经济条件,加上香港长久以来建立起的国际网络、运用得宜的政策措施等因素推动下,香港仅用了约40年时间,就发展成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这不仅体现了香港人辛勤耕耘的成果,亦反映出香港拥有灵活多变、善于把握机遇,化危为机的优良传统。

香港发展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一般认为始于1969年。虽然香港当时刚经历过1965年的银行危机,暂停颁发银行牌照约13年,又由于没有取消外币存款利得税,错失了与新加坡争夺发展亚洲美元市场的机会。不过,在金融业向全球扩张之际,外资银行仍通过收购,建立香港据点,在亚洲区开展业务;此外,由于新加坡经济规模尚小,未能运用全部美元存款,而香港拥有相当数量的国际银行,相对便利的监管及税务,于是成为海外金融机构用作发展银行贷款基金管理的基地。70年代中期,香港开始一连串自由化措施。1972年7月,放弃英镑汇兑制,实行港元与美元的首次挂钩;1974年,开放黄金自由进口;1974年11月,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1978年,恢复颁发银行牌照,对外资银行一视同仁,吸引大量外资银行进驻香港;1982年2月及1983年10月,先后撤销外币存款利息税及港元存款利息税。

与此同时,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成为香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另一推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前,香港金融界与内地有关的业务仍多限于转口贸易融资方面,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内地推行经济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个崭新局面。当时为应对香港持续上涨的生产成本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港商利用内地的经济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的机遇,将大量厂房迁移内地,香港充当引进外地资金、人才、管理、技术及通讯的桥梁,逐步发展成向内地提供支持制造业服务的基地,提供的支持涉及转口贸易、运输、销售推广、融资保险、会计专业等领域。1996年,香港80%以上的制造业已迁移内地,香港在内地的投资额占内地外商投资额的56%(目前约为40%);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也进驻香港,大展拳脚。在上述情势下,香港逐步发展为内地港商和中资企业投融资的基地,海外投资者也通过香港的金融平台,开始参与和分享内地发展的成果。

1982—1986年,香港再度出现一连串银行危机,7家本地华资银行先后被政府和大财团接管和收购,在优胜劣汰、引入外资的先进管理技术及加强监管后,银行业能相对稳健地发展。自1982年开始,中英双方就1997年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问题进行谈判,该段时间内,香港出现信心危机问题,或多或少造成香港金融市场的动荡。1983年10月,港元汇价急跌至9.6港元兑1美元,香港政府实施联系汇率制度,港元汇率才稳定下来。1987年,全球性股灾爆发,香港股市期货交易停市4天,是当时全球唯一停市4天的股市。股市重开后,股价大跌,亦使香港期货交易所陷破产边缘。这次股灾暴露了香港监管的问题,于是香港政府展开全面整顿监管架构及法例的工作,改变联交所由一小撮人操控的私人会所管理模式,并取代1973年成立的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理处,改组成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1992年,联交所和4家银行设立电子中央结算系统,提高市场效率及减低风险,并与国际接轨。香港虽然在金融创新方面独创性不强,但引入外国的创新金融工具、基础设施及管理制度的速度甚快,据悉在20世纪90年代时最高达八成,为吸引更多国际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1年发布的“全球金融指数报告”显示,香港在五个金融业务领域都有所发展和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离岸业务,人民币迅速走向世界的舞台,对外资的吸引力有所增强。在如今全球衍生品交易增多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借助衍生品创新之风,香港将拥有越来越多的议价能力和国际金融事务的发言权。而且也值得相信,一个拥有国际标准的操作体系和科技基础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名誉的城市,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还可以乐观地相信,今后离岸金融市场业务还将持续扩张发展。

在本节的开端已经提到,原本已经是金融中心的香港,在回归祖国之后,成功躲避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解决了因为祖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实力增长而产生的资金需求问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另外,中国早期外贸的进入,也是以香港作为进入渠道的。

同时,很多内地企业也在香港设立“窗口”公司,通过香港进行国际筹资,由此进一步发挥香港作为资金融通中心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逐渐成为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筹资的主要场所。内地企业在香港发行H股集资,实际上是通过香港把海外资金转介到内地进行投资。2005年,H股和红筹股筹集资金近1 800亿港元,占市场筹资总额的60%。2006年是香港股市发展的重要一年,包括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内地金融业“巨无霸”纷纷在香港上市,在香港股市总筹资额达333 l亿港元,香港股市指数冲破2万点,总市值超过13万亿港元。到2016年年底,中国内地企业在港交所(主板及创业板)上市的共有1006家,占市场总市值约 63%。与此同时,利用背靠祖国的优势,香港首次成为全球最大募资场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还可以体现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顺差上。香港金融服务贸易顺差先由1997年的约32亿美元下降至1998年的约17亿港元。近年来贸易顺差仍然在持续扩大。

对比之后,我们可以认为债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1994年年底,香港债券市场的规模在亚洲债券市场排名倒数第二,无法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债券市场相比。香港金管局自1993年成立以来,积极推进定息债券市场的发展,不断发行外汇基金票据,放松债券市场准入制度和发行管制,批准外国机构发行港元债务,从而使香港的债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香港债券市场总规模已达到5863亿美元,在亚洲债券市场的排名升至第二。近年来香港政府为了搞活香港债市,订立计划发行政府债券,推出了机构债券,发行期限分别是两年、五年及10年期,已经先后三次发行,社会反映良好。根据计划,政府债券最高未偿还本金总额,不能超过1000亿元港币或等值款项,而所得款项将由金融管理局新成立的债券基金管理负责管理,而不会作为政府开支,用意表明政府不是以债券来维持公共开支的。

香港的发展始终面临着来自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强有力的竞争。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面对新加坡、东京等老对手的竞争,同时又面临来自韩国的首尔、阿联酋的迪拜等后起之秀的挑战。日本在经济的萧条之后,开始依靠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带动国内GDP的增长,积极地加入国际金融业务的领域,进行外汇改革、实行利率的市场变动。近年来也成长为新的离岸金融中心,发展速度极快,在亚太地区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们还可以列举另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特别是新加坡金融当局于1999年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内又增设了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并比香港抢先一步实行证券交易所(SES)与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SIMEX)股份化公司制及合并改革,这些都对香港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诸如台北、首尔、曼谷等城市都在加快自身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对香港这样的服务型金融中心来说,这无疑会相应地减少通过香港进行金融交易的数量,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影响。

(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优势

香港是第二级的国际金融城市,仅排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之后,实力已经大大超越了东京、开曼等同一级别的金融城市。香港的成长,不仅仅是因为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同时也是整个时代进步的推进。目前,香港在基本的设施建设、法律法规的构建和外资的引进方面已经不再存在太大的问题。因此,成为第一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

1.优越的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

香港是我国城市中建设世界级金融中心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香港不仅具备发展成世界级金融中心的最佳区位条件和制度条件,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具有发展金融业的基本要素和优异的金融生态环境。香港金融业的区位优势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全球区位优势。香港与伦敦、纽约三分全球,在时区上相互衔接,纽约下班香港开始上班,香港下班伦敦开始上班,三座金融中心可以使全球金融市场保持24小时运作。

其次,东亚区位优势。东京位于东亚北端,新加坡位于东亚南端,而香港位于东亚中心,从香港到东亚大多数城市的飞行时间都不超过4个小时。

再次,全国区位优势。背靠经济迅猛发展的祖国大陆,经济腹地辽阔。

香港金融业的制度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完善有效的司法体制以及“一国两制”的保障。香港和内地是两个不同的金融体系,可以建立互补、互助和互动的关系。在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经历100多年的洗礼,香港具备了金融业成长的基础要素以及宏观经济稳定、政局稳定、币值稳定、财政稳定的条件。长期以来,香港维持审慎的财政收支政策,还有产权明晰,土地、股份、股票、债券和衍生资产的产权界定、登记、注册、交易以及保护制度,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有力的金融监管

在历史长河中,香港“什么贼都见过”,投资者对香港有充分的信心,“公平游戏”,境内外市场参与者一律平等,公平竞争,外汇自由流动,金融不断创新。香港金融市场信息透明,是金融市场交易的必要保障;信息流通速度快,方便投资者便捷、可靠和廉价地获得信息;交易成本低,金融交易量越大,市场越发达。香港金融业的关联行业蓬勃发展使得金融交易的税收低、时间快,形式灵活多样。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调研认为,香港能够与纽约和伦敦抗衡的五项优势是:第一,金融条例较美国宽松;第二,资金货币自由流通、自由兑换;第三,拥有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第四,联系内地与“珠三角”重镇;第五,税率比美国和英国低。这一结论与上述香港金融成长要素的优势完全一致,反映出香港确实具有世界领先的金融业环境。

2.香港的比较优势:现实竞争力

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除了具有制度、信息、自由市场等软环境优势以外,还在城市首位度、总部经济、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等硬条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金融的首位度

首位度大小关系到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目前,上海与香港地区的生产总值基本相当,但香港人均生产总值远远高于上海,而且香港作为大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强于上海。虽然2016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分别达19929亿元、6251亿元和5467亿元,而上海分别为27466亿元、11.05万亿元和5.99万亿元。但是,香港形成了以服务业为绝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上海正处于工业向服务业为主的发展进程中,服务业比重有待进一步提升。2017 年,香港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达90%,而上海第三产业占比为70.5%。

(2)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

在香港总部经济的带动下,可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由此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消费的增长、政府税收的增长以及乘数效应的扩大等。同时,总部经济也应该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如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7家跨国企业总部落户纽约,奠定了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经济基础。还是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做比较,我们将引用如下的数据来说明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香港相对于长江三角洲中心的上海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有100多个国家在香港设立了官方机构,3828家跨国公司设立了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其中,1298家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银行有85家在香港开业,最大的50家证券机构有30家在香港上市。而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0家,只有香港的1/5。

(3)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市场竞争度

香港在国际外汇市场中的排名为第四位,日均成交额为546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3.66%,相对比之下上海占总市场份额3.6%,所以香港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外资银行的结构对比之下,香港外资银行数量占银行机构总数的90.5%,而上海的外资银行数量只占银行机构总数的,约16.67%。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参加金融市场的本地与外地的投资者的比例来看,2016年,香港本土投资者交易占比36%,海外投资者成交占比达40%,机构投资者占主导。从来源地分布来看,英国投资者交易占比23%,中国内地投资者交易占比22%,美国投资者交易占比20%,欧洲大陆交易占比13%,新加坡占比8.3%,澳大利亚占比4.1%。上海则主要是国内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

(4)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实力

一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周围通常拥有不同层次、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市群落,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产业带。目前,大珠三角城市群基本形成了以香港为龙头、深圳和广州为两翼的经济发展区域,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次中心城市。2016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共有14个(长三角9个、珠三角5个)。其中,除香港和上海以外经济规模超过7000亿元的城市有广州、深圳和苏州,其他城市的经济规模与这三个城市的差距较大,可以将这三个城市看作两大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的产业发展已进入三、二、一阶段,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主要由服务业推动,而苏州的产业发展处于二、三、一阶段,仍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主要由工业推动。2017年末,广州和深圳的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远高于苏州等其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广州和深圳的GDP占珠三角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8.38%、25.54%,而苏州占小长三角的比重只有17.3%。特别是,深圳借助比邻香港的独特优势,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主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创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和场外交易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5)本地金融机构的竞争对比

《银行家》杂志在2015年底对世界1000大银行进行排名和综合评比,香港和上海各有3家法人金融机构入选世界500大银行。虽然香港的法人金融机构实力不如上海,但香港金融市场开放度高,非法人金融机构实力大大高于上海,香港汇丰、中银香港、渣打香港和恒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成为香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香港有10家银行一级资本超出世界第500大银行,上海只有3家。

(6)经济发展腹地的增长方式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趋势大致经历了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创新推动和消费推动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代表了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从上海和香港的直接经济腹地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较大差别。长三角地区主要由投资推动,而珠三角地区则以出口和消费为主要动力,虽然珠三角地区的总人口比小长三角(不含上海)少5000多万人,但珠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大高于小长三角地区,这说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进入相对高级的发展阶段。而且从两个不同的经济增长区位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都较低,但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区的产业结构还是明显优势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原因在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先于长江三角洲区域。

(三)香港与纽约、伦敦为代表的世界顶级金融中心的差距

我国香港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尽管发展成绩斐然,并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能够找准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体系中的坐标,明确香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香港与伦敦、纽约等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探寻出一条适合香港自身的国际金融中心成长路径。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经济社会基础,但是如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准来衡量与香港则有很大的差距,北京、天津、广州和深圳这些国内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相比香港则差距更加明显。因此,明晰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并合理定位与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金融产业发展差距

金融中心的对比,我们在前面已经简单地通过数据整理总结过了,现在还将对比内部部门的发展现状来评比各个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下面笔者将尽可能在数据许可的条件下,利用部分标准和指标,对主要金融中心的金融部门发展状况作国际性比较。

首先选取的是香港的注册外资银行的数目,因为外资银行的入驻为一个城市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其中,伦敦的银行机构数在全球一直以来遥遥领先。目前,约有450家银行在伦敦营业,其中近2/3是外国银行,该数量多于其他任何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纽约在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集聚程度方面稍逊于伦敦,但近年来纽约在银行机构总数方面与伦敦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现约有41家商业银行、9家储蓄银行将其总部设在了纽约,还有321家外国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仅从数量而暂不考虑规模的角度看,香港可以说是除去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之后的外资银行家数最多的国际金融中心。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2011年,香港共有持牌银行152家,有限持牌银行20家,接受存款公司26家。这198家认可机构(持牌、有限持牌和接受存款公司)共经营着1000多家本地分行,由此形成了庞大的金融服务网络。这198家认可机构中有137家在香港境外注册。

可见,在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数量方面,香港与伦敦、纽约等全球顶级金融中心尚存差距。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的银行业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考验,保持了稳健的运行态势,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1997年到2011年,香港认可银行机构的数量减少了163家。其中,持牌银行减少了28家,有限持牌银行减少了36家,接受存款公司减少了89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纽约、伦敦、东京的银行机构数量逐步递减,而上海的银行机构数量逐年上升,到2018年达到623家。

1992年以来,香港外汇市场每日净成交量一直处于全球前六名的位置,现在已经上升至全球第四名。

证券市场可以说是一个金融市场的必要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这个市场是所有初期资金撤离的最后平台。如果没有这个二级市场的存在,就没人甘愿冒险去进行项目的投资,也就更没有人进行资金的活动,整个金融市场也不可能开展运行。

香港与伦敦、纽约股票市场最大的不同是,后两者是全球的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的上市公司国际化程度更高。而剖析香港上市公司结构,从上市家数来看,内地企业占到三成以上,香港本土企业也有五成多,台湾企业占据了一定比例,但是除了大中华区以外全球其他地区在港上市并不踊跃。

伦敦和纽约的期货交易非常发达,都有着交易量居世界前列的商品期货交易所。伦敦黄金交易量高占全球黄金交易量的八成、有色金属交易量超过九成。纽约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是世界上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交易所之一,它主要的交易商品是能源和贵金属。纽约商品交易现在有两个分支机构,NYMEX和COMEX。NYMEX主要交易能源产品、白金和钯的期货与期权合约。而COMEX主要交易金、银、铜和铝的期货与期权合约。COMEX是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黄金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产品的交易场所。但是香港却只能参与国际商品期货交易,并无自己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在2000年港交所合并前,香港期货交易所的规模就比较小。合并以后,港交所的期货交易只限于金融期货,而无商品期货。香港没有自己的商品期货交易所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局限,因为香港没有现货市场,连现货市场都没有便无从谈期货了。

从金融衍生品市场看,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中国香港在衍生产品交易上占有很大比重。伦敦在衍生交易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占全球衍生品市场约36%,同时还拥有2.83万亿英镑的资产进行对冲,占全球的对冲基金市场份额的14%之多,另一基金管理巨头应该是美国纽约。近年来,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很快,已成为亚太地区最为活跃的衍生产品市场之一。

从债券市场看,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债券市场,分别占国际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份额的60%和70%。香港的债券市场是最薄弱的一环,因缺乏制造业的支撑和零售市场,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11月,香港债市规模只有1.28万亿港元,不仅远远小于伦敦和纽约,甚至低于大陆水平。债券市场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软肋,与其他金融市场的规模很不相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政府长期持有盈余,不需要靠发债弥补财政赤字,长期没有形成一个有规模的政府债券市场;另一方面,企业有股票市场和银行贷款作为充足的融资渠道,投资者偏好银行存款的安全和股票市场的高回报而不愿投资于债券,企业债券的市场很不发达;此外,香港的联系汇率制要求港元债券的发行有100%的外汇基金做准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香港债券市场的发展。

2.环境因素的差距

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也可以说成是各个区域城市发展环境的对比竞争,金融中心的参与者自主选择环境更胜一筹的城市聚集。由此开始,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再发展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前面我们列举的,位于第一阶梯的国际金融中心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就应属于此。通过长期对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研究发现,其竞争力就是从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整体竞争力(即各种竞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而大于各部分简单叠加的部分)等环境因素来考察的。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研究中心编制的GFCI指数显示,纽约、伦敦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排名分别名列第一位和第二位。香港国际金融竞争力不及上述两国,仅进入五十强。在人力资源方面,香港的评分不仅落后于伦敦和纽约,而且落后于区域性金融中心芝加哥和旧金山,位列全球第五;在商业环境方面,香港位居第四,落后于伦敦、纽约和芝加哥;在市场准入和基础设施方面,香港位居第三,在伦敦和纽约之后;香港的综合竞争力位居第四,也落后于伦敦、纽约和芝加哥。而且,伦敦和纽约都有位居世界首位的金融子市场,而香港没有一个金融子市场在全球领先。

总的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金融发展的外在环境作用所形成的区位竞争优势方面,香港与伦敦和纽约等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还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就香港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为进一步优化香港的金融发展环境,以下一些方面障碍性因素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予关注。

一方面,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已开始普遍地受到有限土地发展空间的限制,而不得不开始扩展城市的规模。城市范围的扩大一方面有利于金融相关产业的展开,另一方面也能够减缓地价上升的影响,稀释金融业发展的商务成本。

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也正在威胁到香港金融业发展的后备推动力。除了土地资源短缺,人口结构失衡也是很严重的问题。香港每年的自然人口净增长(本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不过1万余人,过低的人口增长率对香港经济活力的发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区政府虽设立了专才、优才和投资移民等吸收境外优质人口的计划,但每年成功引进的数目不过数千,而低学历新移民却高达数万,这种人口增长趋势和香港走向高增值知识型经济的方向背道而驰。如今银行、证券、会计、财富管理等行业都闹人才荒,但保安、清洁等行业却有严重的劳动力供过于求问题。今天香港整体人民的学历并不高,其比例远低于其他发达地区。此外,香港的人才较单一,金融管理人才多,而科技人才匮乏。在科技人才的数量上,香港比不上台湾,也比不上新加坡,更比不过上海。汇丰银行把中国地区的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且把后勤支持科技工作的力量迁移到广州,主要原因就是香港缺乏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