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上溯至17世纪。(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纽约开始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政府取消外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强化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是为新加坡成为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迈出的重要一步,带动了新加坡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与进程。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
2023-07-19
(一)地理条件
从当下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看,它们无一不是该国的经济、贸易中心。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那些能够组织世界性经济活动的城市,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伦敦是一个船只云集、贸易兴旺的港口。伦敦港与100多个国家的港口建立了联系,2006年其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达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值。其作为欧洲唯一能够连接纽约和远东的金融中心,地理上的优势功不可没。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纽约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最大海港,它内有广阔的腹地,外有天然的良港,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工业、财政金融及文化艺术中心。同时,纽约作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不仅是美国东西走向交通干线的主要汇集地和出口基地,也是美国通向欧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主要港口。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由狭长的陆地和分散在太平洋上的200多个岛屿组成,航运非常便利。
新加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交通航运要道,地处马六甲海峡入口,是欧洲、地中海、西亚、南亚等远东航船的必经之地,是世界海运交通中心之一,也是亚洲、欧洲和大洋洲之间的重要国际航空中心,因此,新加坡有“港以国兴,国以港富”之说。
(二)时区条件
伦敦、纽约和东京分别处于三个时区,新加坡所处的时区在时差上具有联系东、西半球金融交易的便利条件。当纽约市场收市后,东京市场和香港市场以及新加坡市场相继开市;伦敦及欧洲其他市场接着开始;而后美国纽约市场又开始,如此循环。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要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越性,在交通运输上能够连接世界各地,还要在金融市场上能够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有关金融中心论的文章
(一)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上溯至17世纪。(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纽约开始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政府取消外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强化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是为新加坡成为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迈出的重要一步,带动了新加坡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与进程。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
2023-07-19
纽约作为一个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业开放程度最高。伦敦还是主要的国际债券市场中心,分别占国际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份额的60%和70%。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承揽了全球36%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2000年5月3日,伦敦证券交易所、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合并,组建新的“国际交易所”。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不断改变着全球金融势力的版图,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分布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
2023-07-19
相对于过去由深厚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发展道路来说,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伦敦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东京曾经跃升为与伦敦、纽约并肩的世界三大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与伦敦、纽约这些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在拉大,而且某些细分金融市场如财富管理市场等还被新加坡或香港所超越。根据目前发展态势,未来新加坡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应该可以维持。......
2023-07-19
以国际金融条约为形式的国际金融硬法调整领域有限,仅及于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以及金融服务贸易多边纪律等有限的事项。从当代国际金融软法的实践发展来看,国际金融软法的制定主体多样,既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如欧盟、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等,也包括非政府国际组织,如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金融稳定论坛、金融稳定理事会等。下文列举了当前最主要的国际金融软法制定主体及相关软法规范。......
2023-07-02
图6-22013年大菱鲆价格变动趋势图根据跟踪调查的数据,2013年1至12月份,葫芦岛大菱鲆的出池均价为49元/千克,与2012年同比大幅下跌33.6%。......
2023-11-29
国际上资历框架的发展历史已达30年,161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建立了资历框架,建立的7个区域资历框架为126个国家进行跨国资历互认提供了可能。但对于如何尽快推进资历框架建设,其首要前提是秉持3个维度的开放包容:第一,对国际经验的开放包容。......
2023-10-23
建立促进国家工程实验室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和实施适合行业特点的具体措施,着力解决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该领域发展趋势和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研究机制,积极完成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科研课题和行业技术咨询工作,主动提供行业发展研究情况和重要进展,更好地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服务,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