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

【摘要】: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自身的行动。(一)学习人文素养的必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必须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特别是人文知识的学习意识。(三)运用人文意蕴的教育方式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身体力行。[9]这是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文素养养成的最终价值归宿。

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自身的行动。教师应该通过主动学习和多元化的实践行动,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历练自己的心智,形成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符的人文素养。

(一)学习人文素养的必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必须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特别是人文知识的学习意识。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第一,历史知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第二,哲学知识。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第三,美学知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此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西方宗教背景知识。

(二)开展人文社科的阅读活动

除了学校及相关部门提供人文知识相关的培训外,人文知识的积累主要靠教师自觉自愿和积极主动地读书。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是教师。当今的许多教师感言“无暇读书”,实则是“无心读书”。不少教师以为有了大学学历、有了研究生学历,就能够享用一辈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为肤浅的观念。新儒学大师、我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唐君毅先生说:“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不读书,只凭我们之天赋的聪明智慧或思想能力,真可直接去读自然宇宙人生社会这部大书而自己读出其深微广大的意义来。”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人自我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意义。从笔者的亲身感悟看,随着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逐渐优越,很多学校都为教师的阅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还有学校专门为教师设置了购书经费。在这种优越条件的支撑下,教师更没有理由不好好读书,好好充实自己。只有读书才可以增加我们思想深度,教师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践行教育。对于上海市的中小学教师而言,通过阅读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07年上海市教委创建的上海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专题网向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推荐了158本书。其中,必读5本,包括提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世界是平的》《教师人文读本》《中国教育思想史》等。而选读书包括教育名著、理论视野、教改实践、教育人物和通识读物等四大类。其中,通识类包括《论语》《孟子》《楚辞》《资治通鉴》《史记》,以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鲁迅选集》、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卞之琳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中外名著。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潜心研读,并求理解,不断加强人文知识修养,从中吸取精神养料,使自己具有浓厚的人文知识底蕴,为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积蓄足够的精神能量。

(三)运用人文意蕴的教育方式

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身体力行。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就是强调知性合一,强调身体力行。教师不能说的仁义道德,做的却是另一套。因此,教师的人文行动首先表现为在情感上接纳与尊重、爱护与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喜好,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长。无论学生是天才还是后进生,无论学生是调皮捣蛋的还是温柔顺从的,无论学生是考试高分的还是低分的,教师都要接纳和尊重他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当学生遭遇危险时,教师要极力爱护他们。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学生。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性格等个人品质的具体的人来看待。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倾诉,理解学生的想法,以多元的视角解读和看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愿望主动积极地学习,实现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最后,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级文化。教师要解构自身的权威心态,以一种平等的精神来管理班集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管理、共同管理,最终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形成学生喜爱的民主平等的班级文化。

(四)形成崇高远大的教育理想

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最终要落实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没有对教育的崇高理想,也就难以真正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广大教师的应尽责任。因此,教师应该把工作视为生命的事业。事业之始点,在人所立之志愿。古人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由此可见教师立志的重要性。志存高远,对事业的忠贞不渝的追求,对学生、对社会、对自身高度负责的态度,是优秀教师的共同特征。这一神圣的使命要求教师必需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密切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不断地更新观念,拓展知识,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五)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既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古人云“非圣贤不能为师”。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体会高尚性情的可亲,那么,教师无须多加解释,学生也会对伟大人格有所企慕。相反,如果为教者其身不正,那么,尽管他费尽唇舌,学生也难以理解为何要立志为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树立为人师表之楷模。[9]这是教师提升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文素养养成的最终价值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