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路径介绍

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路径介绍

【摘要】:人文素养培育是人的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中介因素,它和实现人性完满的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作用,形成人性的外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的本真。在笔者看来,人文素养是学生指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学生其他领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共性。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上选取适合人文素养培育的合理路径。

人文素养培育是人的成长历程中的一个中介因素,它和实现人性完满的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作用,形成人性的外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的本真。[10]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在笔者看来,人文素养是学生指向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学生其他领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共性。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上选取适合人文素养培育的合理路径。

(一)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要落实培养目标,需要依靠课程。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对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欧盟统计资料显示,欧盟核心素养提出后,对3/4以上成员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些国家都实施了针对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和行动计划。欧盟将信息素养、创业能力和公民素养等跨学科核心素养整合到小学和中学的多门课程中。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的一部分,还可以贯串于整个课程体系,由全体任课教师负责。我们在开发课程时,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

(二)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美国在培育学生的“21世纪素养”时,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21世纪素养”的掌握。此外,美国在创设学习环境方面还提出具体要求:为集体、小组和个人学习提供21世纪的建筑室内设计,物质空间可以灵活改造,便于学生离开座位自由移动,促进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有丰富的学习实践、人力资源和环境来支持21世纪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三)提升教师素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为此,必须加强教师培训。新加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所有教师都必须接受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的职前培训。该培训依据2009年发布的“教师教育21框架”(Teacher Education 21,TE21),使教师具备必需的技能和资源,以便能够培养学生的“21世纪素养”。我国的教师培训需要整体变革,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四)通过评价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尤其是其所包含的大量隐性知识和态度层面的要素,给评价带来极大挑战。自2000年以来,OECD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实施了旨在考查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PISA),目前已涵盖阅读、数学、科学、合作问题解决、财经素养等多个核心素养领域,其研究结果在近70个参与国引起了强烈关注与反响。欧盟国家的思路则是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和量规,通过态度调查问卷、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就我国而言,评价重点需要由分科知识的评价转向基于核心素养领域的评价,评价方法技术则要求多元化。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探索建立测评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形成一套从抽象概念—工具测量—实证数据的核心素养指标研究流程和范式。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实施,和当前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含评价工具)、标准体系进行深度整合;如何全面提升针对核心素养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技术,特别是对于复杂认知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以及网上测验的开发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