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分析简介

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分析简介

【摘要】:在笔者看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也不仅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学生健全人格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性条件,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性条件。

在笔者看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也不仅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学生健全人格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性条件,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础性条件。

(一)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思维方式的改善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这不仅表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上,还表现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谦虚精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已经成为为学为教的基本价值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二)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如果说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说学生的专业素质是船,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舵,只有目标正确,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每一位学生应主动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8],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通过自身的工作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资源,彰显通过学科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和追求。

(三)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炉。这份文件,系统阐述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九大核心素养:

第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包括: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第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包括: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第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包括: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第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第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包括: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第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第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包括: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第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包括: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第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9]

仔细审视上述核心素养,可以发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九大指标、25项具体指标,其中很多都指向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或许可以表明,着眼于未来的人才培养,没有理由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缺少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学生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等各个相关指标的发展都将是不全面的,学生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在现代社会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