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形成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理性认知优化方案

形成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理性认知优化方案

【摘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推动,不同层面开展的对英语学科教学的研究越来越丰富。这些研究有的关注英语学科教学的理念问题,有的则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改革问题。这些研究的丰富性,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推动英语学科教学变革的重要意义。

【本章摘要】 对于英语学科教学的研究,是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推动,不同层面开展的对英语学科教学的研究越来越丰富。这些研究有的关注英语学科教学的理念问题,有的则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改革问题。这些研究的丰富性,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推动英语学科教学变革的重要意义。审视当下的英语学科教学改革,必须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特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要明确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回归教育本真、回到教学原点、重视课程与教学以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通过对英语学科教学的改革不断化解制约英语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使其更好地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承担学科的育人使命。

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实现,而学科教学就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基于对学科教学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从中学英语学科教学的现实看,笔者认为,中学英语学科教学至少具有实用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实际上共同构筑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然而,聚焦当下的学科教学,可以发现,长期以来,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知识上。在实践中,因应试教育强大的压力造成的价值导向,学科教学更趋于死记硬背,或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成功考试的直接目标。就传统的学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来看,主要突出的是学科领域内已经形成了的基础性知识,它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科的这一呈现方式的主要后果是造成了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首先,它割断了两个联系:一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联系;二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复杂过程之间的联系。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遭遇的知识是固化的真理,缺乏“人气”的知识。它们作为组成学科教学基本内容的“原始资料”,带来了育人资源的贫乏。

基于这样的认知,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已经成为当下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有学者指出,要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师的改变是先决性的条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我们并不认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可以无视,相反,它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最终掌握的基础性的内容。但教学对学生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学生当做是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因此,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来分析不同学科的独特作用。具体地讲,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人、生活、职业、家庭、自我、他人、群体,实践、交往、反思,学习、探究、创造等),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革、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1]

这样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提出了推动学科教学改革与转型的必要性。从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看,笔者认为,尽管在新课程改革、上海二期课改等相关改革潮流的推动下,中学的英语教学已经在很多领域展现出了新的气象和气质,但是就教学的理念、方法、内容、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看,依然存在着许多需要研究、探索和克服的问题,推动英语学科教学改革,不仅是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理念落实、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