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提高人的素质、建构新的认知体系时,不能不注重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培植。目前,加强和深化教育主体论的研究,不仅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教育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育理论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还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使他们在能动的创造中去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
2023-11-23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大,教育的主体也在不断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要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就必须在复杂的环境中主动寻求变革,通过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广泛互动,社会、社区、学校、教师甚至家庭,都应该在教育变革的大潮中主动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变革自我和实现自我,不同主体通力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只有如此,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有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社会公众:为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价值关怀
我国当下的中小学教育是处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夹层中的,一方面需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完成国家的教育任务,另外一方面还要满足站在学生背后的社会公众的心理需要。例如,正在进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对原有“双基目标”认识的深化和提升,极大地触动了“知识是教学的目的还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如果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那么目前存在的基础教育“应试化”,基础教育对学生分数的片面的追求等问题就不存在的。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公众两者的冲突中选择了“民意”,“学校几乎在没有很大心理压力和良心愧疚的情况下顺应了民意,把自身的使命悬置,而有计划、有组织地成为学生应试的出色助手”。[13]学校如果不能培养出小升初、中、高考中的佼佼者,便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明知书内有黄金,夜点明灯下苦心”,明白无误地表达了社会普通百姓的价值追求。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秩序的引导下,知识学习、分数考量必然会成为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的价值追求;社会公众的得失心理使得学校远离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学习和考试分数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和追求。知识和智慧、分数和素质,在学生的幸福生活中谁更有价值?社会公众的经济理论已然成为“应试教育”和“知识人”培养的帮凶而失却了应有的价值关怀。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教育更好地实现人的培养,社会对于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的认知必须转型,只有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有了科学的认识,只有整个社会不再盲目地推崇分数、排名和竞争,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而缺少了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教育改革的也就缺少了必需的价值关怀,在培养和发展人的道路上,也必然会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
(二)学校:为实现人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现实看,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固然与社会公众价值观偏离相关,学校自身对经济价值的追求、对现实利益的向往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本是教书育人之所,中小学更应该着眼于学生“基础”的夯实和发展,“基础”是什么?基础即基本素养、素质,是合格公民的基础,是成人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为他们的发展打下基础,主要就是通过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包含体形、体力、体质三个方面;实现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的协调发展;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行为素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是基本素质的某一方面。中小学的培养对象是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传承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使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在身心、德智体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更是学校的基本价值。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提供的是一种帮助、一种环境,帮助儿童为“成人”做好准备,促进儿童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为儿童“成人”做好准备只是谋求一种粗糙的、待发展的基础,而无须精细化和精确化;儿童的主动发展需要学校创设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发展氛围,给儿童自我选择的可能和空间;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儿童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发展以外的其他具体的指标,强调的是儿童发展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不是以学科成绩为评价指标的单质化。中小学应当承担起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发展的责任并实现其“基础”的对学生本真生命的价值关怀。这也是学校教育伦理对学校职能的核心要求。
(三)课程与教学: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
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强调促进学生的认知素质的发展仍是现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追求。课程与教学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课程门类繁多,每门课程都追求对“知识点”的全面、细致且牢固的掌握,其目的仍是追求学生在书面考试中尽可能获得高分,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知识系统化是导致主科目难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活动空间和实践教学的匮乏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可能。
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教的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存在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知识的具体内容,二是如何学得知识,三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后两个方面更是素质教育的追求。如何学得知识即学习方法的问题,应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合作、研究性学习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强化主体性精神;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当从设计、规划、管理等多角度谋求改革创新。除国家课程外,能否结合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开设别具一格的地方课程和以校为本的课程,发挥课程的文化传递功能,借以提升儿童的心理道德品质和审美素养?教学能否更多地走出课堂的禁锢,让学生参与较多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并更多地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书面知识学习与直接经验获得之间的沟通与转化?课程与教学受某种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并不必然是某种状态,因此这使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与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使之具有素质教育的功能成为可能。
(四)教师: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安身立命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学过程中的倾听者、教学美的缔造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书匠,更是一个具有非常的人格魅力的集知识、文化、审美素养为一身的教育家、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教”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言传身教,要培养有素质的学生,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有素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有素质的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当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旨归。能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应是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和高尚的人格品行的教师,能感染和影响学生,在追求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的同时,更关注个体道德维度的成长。知识学习中谋求的是学生单向度的“知识人”的成长,素质教育中彰显的是教师和学生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知识成为载体、成为工具,师生共同感受文化的熏陶、共同体验创造的乐趣、共同追求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因而教师应以“素质人”培养作为自己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作为职业幸福和安身立命的生命追求。[14]
教育作为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提高人的素质、建构新的认知体系时,不能不注重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培植。目前,加强和深化教育主体论的研究,不仅要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教育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育理论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还应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使他们在能动的创造中去不断追求和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
2023-11-23
首先,承认并重视自身的评价主体地位,明确自我反思的作用。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仅仅使用一种评价方法,应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实现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进行互评也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体现。(三)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还需要让学校管理者、家长都了解课堂教学评价是如何实施的。......
2023-08-15
毋庸讳言,时尚的每一次更新都可以为主体塑造一种新的形象,带来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总之,时尚世界首先是一个被主体赋予了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如果没有来自设计、生产、营销、穿着、使用等过程中相关生命主体的参与,这些意义、价值、时尚流行周期以及时尚的各种文化表征就无从谈起。......
2023-06-18
同时,兰州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制定实施《关于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和《产业布局与园区发展规划》,实施工业项目189个,新增工业产值326.7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35.04亿元,年均增长11.0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2023-11-04
从优秀到卓越需要多元思维你的导师是谁,决定你能走多远;你的对手是谁,决定你进步的快慢。从优秀到卓越,需要有换角度看问题从而突破自我的思维。从优秀到卓越,很多时候并非技艺方面是否欠缺的问题,而是看待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能不能用不同平常的视角和逻辑,这是一种突破自我思维框架的智慧。......
2024-01-09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理应承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核心职责。这两所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彭水县及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使其成为引导学校进行专业设置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在高校规划布局上的区域性考虑,目的是发挥高校对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3-08-20
[摘 要] 简政放权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配套的简政和放权。 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头等大事,不可避免地是把企业改造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这样企业才有活力,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出现并逐步发展。看来,简政放权是重要的一步,即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重要的一步。......
2024-01-10
所谓评价主体,是指那些参与教育评价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按照一定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人或团体。(一)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倡导多维主体间的相互沟通,而并非像传统考试制度仅仅将教师、家长与学生作为“诸多外部评价的依附者”。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共同参与,将学生从传统评价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自评就是学生自己是评价主体。......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