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存在与发展、人的内涵与依据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品质的根本性依据。外在化的、工具性的教育实质上并未真正地培养人,甚至从根本上说是压抑人、异化人。教育最根本的逻辑、使命与依据就在于“成人”。因而,从根本上说,教育属于应然性的范畴,生成人、解放人、提升人是当代教育必然的逻辑与最为迫切的核心使命。......
2023-11-23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先后存在若干表述,主要有培养“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公民”之说。尽管这些表述或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内在规定和本真诉求,它们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趋势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成人”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使命。
所谓“成人”,是指成为一个人,即从一个纯粹的自然个体转变成为一个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个体。首先,这里的“人”是一个自然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能够进行生理活动的自然个体。其次,这里的“人”还应是一个社会人,即他(她)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生活,学习人的语言、行为、生活习惯、文字等,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学会与他人交往,即创造出人的心灵和发展出人的行为,成为一个人。因此,这里的“成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即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等方面都得到相对全面而充分发展的人。
之所以将“成人”定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使命,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系统思考:
(一)“成人”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根本所在就是教育应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强调的是尊重人、解放人和为了人。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以人为主体,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而不是使受教育者一味被动地接受教育;以人为动力,教育的内在驱动力不单纯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而是关注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人为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发展特别是受教育者个人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所有学生都当作人来看待和培养。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我们提出“成人”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真正视为人,视为活生生的、具体的、有潜能的人,视为整体的、完整的人,视为发展中的人,并对其进行“成人”的教育。
(二)“成人”目标体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要学会做人,首先必须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如果没能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即使培养成为一个‘才’,也是可能会发生问题的”。[3]而“成人”的素养,主要是来自后天的习得、养成和教育,是后天在先天基础上的文化结晶,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三)“成人”目标体现了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把握
“成人”首先表现为一个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成人”过程总是在一定阶段中进行的,中小学阶段是每一个个体“成人”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对于个体生理“成人”、心理“成人”、社会“成人”的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可能。首先,从生理上讲,医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有两次生长高峰。第一次生长高峰是婴儿期,第二次生长高峰是青春期。中学之后的学生一般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高体重开始迅速成长,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表征了学生生理层面的成长,也为他们更好地发展与完善自我,实现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可能,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其次,从心理上讲,科学研究表明,10岁之后的儿童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玩的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他们对自我、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和分析日臻成熟,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极易产生各类心理障碍,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是极为必要的。最后,从社会性上讲,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人”,少年儿童的知识面越来越宽,社交面越来越广,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深,其社会性日益增强。他们不仅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生命的独立个体,而且知道自己是一个有情感、个性和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在家庭、学校及其他群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其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什么。同时,中小学时期的少年儿童开始形成道德理想、信念、意志,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因此,中小学阶段既是少年儿童人生观、世界观和知识体系形成的突变期,又是其社会“成人”的关键期。[4]
总之,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实现“成人”的价值追求,是当下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使命。然而,理想中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将生命个体培养成简单的人,我们期望教育培养的人,必然应该带着积极的身份标识和特征。我们培养的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默默无闻,但不能意志消沉;可以没有激动人心的成就,但是不能没有基本的价值和道德。在当代社会的大环境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多元发展,对于人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期望与要求,这些期望和要求,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心牢记的价值追求和衡量标准。当然,笔者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科教学不可能企及人的全部素养和价值,甚至学生的成长,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实现。对于高中阶段的英语学科教学改革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从教育对人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寻找与学科属性与学科教学改革相匹配的关键性指标,并以此为引领,促使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承担“成人”的价值与使命。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存在与发展、人的内涵与依据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品质的根本性依据。外在化的、工具性的教育实质上并未真正地培养人,甚至从根本上说是压抑人、异化人。教育最根本的逻辑、使命与依据就在于“成人”。因而,从根本上说,教育属于应然性的范畴,生成人、解放人、提升人是当代教育必然的逻辑与最为迫切的核心使命。......
2023-11-23
第一节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一、概念界定要建构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厘清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核心价值观、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核心价值观等几个概念。[3]二、基本要素具体地说,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核心价值观由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人格养成、生命教育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2024-06-09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圣贤。17岁时授徒讲学,此年年仅33岁的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20岁,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齐景公欲重用而不得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35岁时,鲁国内乱,鲁昭公逃到了齐国。拒不出仕孔子43岁那年,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季氏,因为霸道专权,基本上把持了朝政。......
2023-08-27
论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教育价值是教育的灵魂,灵魂不灵、魂不附体是教育的最大危机。教育价值彰显在人的生命价值、生存价值、生活价值之中。教育负载和传承人类生命、生存及生活的经验;彰显和追求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指向。消除教育价值危机既需要教育价值理论构建,更需要价值教育的实践。......
2023-11-30
职业教育观念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一是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协会编辑出版了一本面向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名字叫做《学会做事》,内容是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学会做事》提出了以8个核心价值和33个相关价值组成的体系框架,目标是为了接受职业教育者在全球化时代更加和谐地共同学习、工作。......
2023-10-03
钢琴教师的人格特征。钢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作为一门艺术,钢琴和文史地乃至数理化等多个学科均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因此,不论是从钢琴教学还是艺术审美方面来看,钢琴教师都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文化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2023-10-17
舞蹈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媒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普及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所以,谈舞蹈的教育价值就必须要谈它的文化传承价值。舞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状态。......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