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人的核心价值与使命:中小学教育的优化路径

成人的核心价值与使命:中小学教育的优化路径

【摘要】: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趋势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成人”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使命。之所以将“成人”定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使命,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系统思考:(一)“成人”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二)“成人”目标体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先后存在若干表述,主要有培养“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公民”之说。尽管这些表述或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内在规定和本真诉求,它们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足。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趋势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成人”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使命。

所谓“成人”,是指成为一个人,即从一个纯粹的自然个体转变成为一个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个体。首先,这里的“人”是一个自然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是能够进行生理活动的自然个体。其次,这里的“人”还应是一个社会人,即他(她)必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生活,学习人的语言、行为、生活习惯、文字等,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学会与他人交往,即创造出人的心灵和发展出人的行为,成为一个人。因此,这里的“成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即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等方面都得到相对全面而充分发展的人。

之所以将“成人”定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使命,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系统思考:

(一)“成人”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根本所在就是教育应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强调的是尊重人、解放人和为了人。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以人为主体,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而不是使受教育者一味被动地接受教育;以人为动力,教育的内在驱动力不单纯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而是关注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人为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发展特别是受教育者个人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所有学生都当作人来看待和培养。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我们提出“成人”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真正视为人,视为活生生的、具体的、有潜能的人,视为整体的、完整的人,视为发展中的人,并对其进行“成人”的教育。

(二)“成人”目标体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要学会做人,首先必须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如果没能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即使培养成为一个‘才’,也是可能会发生问题的”。[3]而“成人”的素养,主要是来自后天的习得、养成和教育,是后天在先天基础上的文化结晶,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三)“成人”目标体现了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把握

“成人”首先表现为一个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成人”过程总是在一定阶段中进行的,中小学阶段是每一个个体“成人”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对于个体生理“成人”、心理“成人”、社会“成人”的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可能。首先,从生理上讲,医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有两次生长高峰。第一次生长高峰是婴儿期,第二次生长高峰是青春期中学之后的学生一般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高体重开始迅速成长,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增强,这些因素表征了学生生理层面的成长,也为他们更好地发展与完善自我,实现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可能,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其次,从心理上讲,科学研究表明,10岁之后的儿童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玩的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他们对自我、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和分析日臻成熟,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极易产生各类心理障碍,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是极为必要的。最后,从社会性上讲,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人”,少年儿童的知识面越来越宽,社交面越来越广,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深,其社会性日益增强。他们不仅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生命的独立个体,而且知道自己是一个有情感、个性和人格尊严的独立个体,在家庭、学校及其他群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其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什么。同时,中小学时期的少年儿童开始形成道德理想、信念、意志,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因此,中小学阶段既是少年儿童人生观、世界观和知识体系形成的突变期,又是其社会“成人”的关键期。[4]

总之,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实现“成人”的价值追求,是当下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使命。然而,理想中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将生命个体培养成简单的人,我们期望教育培养的人,必然应该带着积极的身份标识和特征。我们培养的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默默无闻,但不能意志消沉;可以没有激动人心的成就,但是不能没有基本的价值和道德。在当代社会的大环境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多元发展,对于人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期望与要求,这些期望和要求,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心牢记的价值追求和衡量标准。当然,笔者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科教学不可能企及人的全部素养和价值,甚至学生的成长,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实现。对于高中阶段的英语学科教学改革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从教育对人的培养目标体系中寻找与学科属性与学科教学改革相匹配的关键性指标,并以此为引领,促使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承担“成人”的价值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