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村文化产业化开发的优秀案例分析

乡村文化产业化开发的优秀案例分析

【摘要】:乡村文化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一体化和同质化的情况日趋严重,如何维护文化安全,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人们共同面对的难题。安塞人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开发是先从保护做起的。近年来,东北“二人转”的走红也是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果。

乡村文化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一体化和同质化的情况日趋严重,如何维护文化安全,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人们共同面对的难题。中国广大乡村保存下来的许多传统文化尚未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袭,其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在文化经济迅速崛起的时代,这笔文化财富所能发挥的效应与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限量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妥善地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

中国乡村文化之所以能较好地保存下来,与许多乡村的相对封闭和欠发达有关。乡村文化是特定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在缺乏现代传播手段的情况下,乡村文化的传播总是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许多很有价值的乡村文化也因此不为世人所知。从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响力的产生,都必须有适应当代人接受习惯的传播方式。对于深藏于偏僻乡村和山区的乡村文化,如不以适当方式对其进行传播,不进行创意改造,其潜在的价值就难以实现。也就是说,乡村文化资源本身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方式、独具慧眼的选择、创意的点化与成功的市场运作,才能成为有市场前景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我国一些地区对乡村文化的开发颇为成功,其经验值得借鉴。

陕西安塞区是个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的地方,当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安塞人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开发是先从保护做起的。但安塞人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保护,在他们看来,乡村民间文化并非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而是可以通过开发形成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兴文化产业。观念的领先使他们选择了政府规划、民间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确立了“挖掘古老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开发特色文化,形成产业文化”的思路。

以节庆活动为切入口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是安塞人富有创意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安塞人选取了特色文化资源,有重点地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确立了“一大品牌”——安塞腰鼓、“一张王牌”——陕北民歌,以及“两大名牌”——剪纸和农民画。这些重点品牌的确立和打造除了需要充分发挥现有民间艺人的作用外,还需要培养一批有较高表演水平的青年农民队伍。为此,安塞人先后成立了民间艺术团和曲艺队,不断提升表演水平。安塞民间艺术团和曲艺队逐渐成为展示安塞民间艺术的主力军,先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安塞腰鼓)、无锡全国鼓王大赛,以及“柏林亚太周活动”、泰国“中国文化品牌”、新西兰“奥克兰新年灯会”等国内外重大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安塞人还善于系统地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他们充分利用现有文化品牌,通过政策扶持,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实现文化品牌效应与旅游发展效益的双赢。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只颁布政策,以政策去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文化旅游业。当地具有标志性建筑之称的“腰鼓楼”及“黄土风情园”等就是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文化旅游项目。但安塞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已有基础上,力图不断提升民间文化艺术品位,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打造民间艺术精华。先前他们曾拍摄音乐电视片《兰花花》《三十里铺》及民歌史诗《信天游》,集中展示了陕北民歌的风采。近几年,他们又依托并整合民间艺术团和曲艺队两个艺术团体的演员队伍,投资120万元精心编创了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市场收益颇丰,中央和地方的数家媒体都对此做了专题报道。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在陕西省艺术节中,获优秀演出、舞美、导演、音乐、演唱和表演等10个单项奖,成为安塞民间艺术乃至陕北文化的大品牌。

从安塞开发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突出特色,通过系统化、系列化的产品创新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与影响,是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其中政府借助公益性文化设施强化特色文化产品的推介,借助节庆赛事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和促进文化产品的交易,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政府虽然没有直接介入市场,但是以独特的方式为文化产品的市场培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尤为重要。

在乡村文化资源中,竹编艺术的乡土色彩和民间特点使之成为一个很有典型性的乡村民间艺术。但并不是有竹林生长的地方都能成为“竹编之乡”,如何利用这种自然资源和民间编织手艺,特别是如何引入现代创意理念和营销手段,才是决定竹编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浙江的嵊州竹编系列产品共有12大类,约6000多种。除了一般家用竹编产品,还有许多产品颇具艺术价值,获得多项国家奖,备受国内外知名人士赞誉,如竹编《奔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称誉,《沧海还珠》被选作浙江省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别行政区礼品,《山鹰》跻身美国白宫艺术陈列品之列,人物精品《岳飞》在东欧、北美荣获盛誉,大型立屏《昭陵六骏》轰动英伦之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竹编产品也不断进行创新,在花色、图案、品种等方面均有突破。美观大方的多种图式花席、枕套、帐帘、门帘、蚊帐、画屏、提包和公文包等,篾薄、条细、柔软,有的甚至可以折叠,携带轻便,颇受中外客商和游客的欢迎。

一种文化资源对于现代人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其次在于通过精神内涵、文化元素挖掘和提炼,再借助创意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化创造。竹编是个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不但不能因为现代工业产品的丰富而任其消失,而且要善于引入现代文化、现代创意进行改造,使之焕发出更灿烂的艺术光彩。

近年来,东北“二人转”的走红也是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果。“二人转”是源于东北乡村民间的艺术形式,属于地道的乡村文化。这种存在于乡村民间的艺术虽然有非常浓厚的乡野气息和乡村风格,但为了调剂乡村繁重的劳作和乏味的日常生活,常常加入许多荤段子而成为“脏口二人转”。但由于它在东北乡村民间普遍存在,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一乡村文化资源很快被开发利用,逐渐成为东北的一个著名文化品牌。

要对东北农民在田间炕头观赏的“二人转”进行产业化改造,必须首先考虑普通观众的喜爱程度。如果仅仅是将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搬上舞台,恐怕很难获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可。与京剧一样,“二人转” 虽然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吸引现代观众的卖点,但它毕竟产生于农业社会,不论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还是内容,都与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欣赏习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对“二人转”的改造应加入许多现代艺术元素,如组合进红色歌舞、民间曲艺、杂技武术、现代歌曲等,而“二人转”只作为一个主要元素贯穿其中。经过改造后的“二人转”将专业的“旦”与民间的“丑”结合起来,创作出《打虎上山》《白蛇传》等经典剧目,在农村和基层演出中深受欢迎,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改编、加工后的“二人转”不仅能丰富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而且逐步发展成了东北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由“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编创的大型传统剧“二人转”《白蛇传》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曾获吉林省优秀创作奖、最佳编剧奖、最佳表演奖和最佳作曲奖。长春市现有的“二人转”演出在市场上越来越红火,且声名远扬,吸引了外省人前来合作。“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的担纲演员赵小龙还受河南电视台的邀请赴澳大利亚参加在悉尼歌剧院举办的大型演唱会《梨园飞歌》的表演,使乡村田头的传统民间艺术登上了世界级艺术殿堂。

中国乡村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下乡村文化的产业开发可为农村提供日益丰富的文化服务,在不久的将来,以乡村文化为元素开发的文化产品和打造的文化品牌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