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创新投资和决策的主体。文化中介机构在文化产业创新主体之间搭建了沟通和关联的桥梁,促进不同主体之间创新活动效率的提升。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创新实施的核心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是文化企业实施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主要发生的节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加强对文化产业创新政策的导向和支持。......
2023-07-18
目前在我国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由于城市在文化基础设施、经济环境、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文化产业率先在城市发展起来也是符合常规的。问题在于,城市文化产业如何向农村辐射,如何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农村如何依托自身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探讨的。
农村文化建设从总体水平看远不如城市。不论文化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不论整体文化氛围,还是文化产品与文化品牌的丰富性,农村与城市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但如果从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看,许多农村地区未必比城市逊色。由于农村幅员辽阔、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村民观念相对落后、文化素质较低等原因,农村的文化建设始终无法与经济建设同步。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尤其是导入产业意识,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有望走出一条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路。
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资源,是对人类创造的以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的总称。但若从表现形态和类别特征上看,文化资源则可以分为乡村文化资源、都市文化资源,或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等。我国乡村文化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如乡村的民风民俗、民间典故、民间曲艺、民间手工艺、民间口传历史、竞技游艺、山寨村野文化、园艺种植、民居建筑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风味餐饮等,这些乡村文化形态依存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虽然现代文明和时尚文化已渗透到广大乡村,但传统乡村文化仍然有其丰厚的生存土壤),因而主要保存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
乡村文化的生存土壤无疑是在广大的农村,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乡村文化是与乡村民众的日常起居、生产劳作和休闲娱乐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民众性就成为其重要特点。这种民众性体现为它不仅是乡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创造,还能被城市大众所喜爱。民众性还显示了乡村文化不分阶层的特点,乡村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和生活相互融合而成为乡村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随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文化越来越多地侵入村镇乡野,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发生嬗变,甚至消失。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乡村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乡村文化,这些宝贵的资源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甚至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乡村而不是城市。
以福建为例,在福建广大的农村地区,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乡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原生态的乡村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还是被保留了下来。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在全国名列第三,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乡村,属于乡村文化。如在福建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不少来自乡村——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泉州拍胸舞、惠安石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惠安女服饰,还有许多戏剧、戏曲早先也是源于乡村。在我国设立的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乡村文化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乡村文化资源经过一定的改造、加工和利用,可以成为城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键在于寻找恰当的途径和方式,将乡村文化资源有效地运用于文化建设。
原生态的乡村文化总是与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甚至就是乡村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原生形态下,乡村文化更多地是以习俗、民风的形式存在,是按照传统习惯自然地在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表现出来,基本上是与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融合的。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习俗和民风本身因其蕴含着一定的精神文化意味,构成了乡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但这种文化生活显然是自发的、融会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并不具有独立的文化产品特性和文化消费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满足乡村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况且,原生态的乡村文化有的因历史原因未能被完整保留下来,显得残缺不全;有的则不免杂糅着封建、迷信、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东西,需要予以改造和扬弃。乡村文化本身并不能天然地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开发利用乡村文化的关键是要改变单纯由政府提供文化产品或任由乡村文化自生自灭的观念,有意识地导入产业意识,即按照文化市场的需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一定市场效应的文化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进行文化消费。只要开发利用得好,乡村文化资源还能作为文化产品输入城市,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乡村文化的产业化有许多路径可选,各地乡村可依据自身文化资源的特色,尤其是自身开发能力不同等情况,选择不同路径。
第一,乡村演艺竞赛活动。根据各地乡村的民风民俗,适当结合现代表演、竞技的规则和元素,组织乡村歌舞曲艺、婚俗礼仪、耕作编织、家禽饲养、体育游戏等表演和竞赛活动,将乡村日常习俗和生产活动提升为一种单纯的演艺和竞赛。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开发得好,也可成为城镇居民的观赏项目。比如我国一些乡村举办的斗牛比赛,并不像西班牙斗牛士与蛮牛较量那样以残酷血腥画面来吸引观众,而只是展示水牛之间力量和耐力的较量,场面激烈,极具观赏性。每当举行斗牛赛事时,附近乡村的居民无不云集赛场,这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对这类赛事进行产业化运作,不仅能提高其层次和质量,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乡村旅游开发。人们对乡村的感受主要是在乡村历史、乡村文化、乡村日常生活和农耕活动中获得的。要改变乡村文化以自然形态存在的状况,就要有意识地去开发和转化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在许多方面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又能形成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和文化产品,促进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文化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资源,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灵魂。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农民意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福建土楼在申报世界遗产前,当地的乡村民众并不把世代居住的、缺少现代生活设施的土楼当回事儿,根本意识不到它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申遗成功后,他们才逐渐认识到土楼的真正价值并为此感到自豪,保护和开发土楼的热情很高。
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可以借助旅游者来实现乡村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我国山区和偏远地区中许多优秀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这无疑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乡村旅游给人们打开了一道奇特的窗口,这个窗口展示了与现代都市文化不尽相同的乡村文化景象。
第三,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发展休闲度假项目的优势不仅在于乡村的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更在于乡村文化所呈现出的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特点,给人以与世无争、恬静自然的亲切感和闲适感。而乡村绿色天然的食品、特色风味美食,以及原生态的、简朴的生活习俗,都能营造出一种宁静、安逸的悠闲氛围。对乡村独特而有历史传统的民间工艺的开发,更可为乡村休闲度假项目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英国最早提出“绿色假期”概念,“绿色假期”这一趋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流行于欧美各国,日本学者佐藤诚为其下的定义是:“置身于丰富的绿色山林田野间,借由与人的相会、交流所度过的一段具疗愈能力的时光与体验。”“绿色假期”实际上就是一种乡村休闲度假,这种“结合旅游、居住与职业,抑或兼具工作、居住环境与休闲的乡村生活形态,才是人们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不论是美国所称的‘乡村文艺复兴’,抑或英国所称的‘回归田园’,都在显示人类挥别都市、工业、浪费型文明,努力回归自然,追求永续生活质量,支持回归田野生活的核心价值”。
不论选择什么路径,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还是在于引入创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又在自然状态中存在和延续的乡村文化,通常是与乡村日常生活和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的,而非独立的文化形态。要利用这种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形成文化及其他相关产品,必须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加工、改造,而创意是这一切的核心。经由好的创意的点化,看似平常的文化资源就会成为具有更高欣赏价值或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我们应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乡村文化,也就是说,不应局限在单纯的文化层面去理解乡村文化,而应将乡村文化看作一切与乡村有关的事物的集合体,即除了狭义的文化形态外,还可包括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待乡村文化,其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就宽广得多。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借助创意去开发这些资源。
创意产业是个无边界的产业,不仅文化产业离不开创意,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都需要创意,创意的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激活资源,形成产业。因此,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应充分结合“三生资源”的开发,借助创意打造产品,开辟广阔的市场。
导入产业意识、开发乡村文化是一个盘活乡村现存的文化资源,创造特色文化产品,既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的途径。这种方式能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有效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但导入产业意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载体及相应的文化资源积累。事实上,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在于创意和文化资源,政府应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整理负起责任,利用收集、整理、展示等方式,将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等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加以妥善保护,为产业的开发提供文化资源。
当然,产业化开发应注意避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过度使用。在十分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中,有些是无法被开发利用的,必须区别对待,妥善保护。任何一种文化资源都具有唯一性,特别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就如同一种文化基因的灭失,不可再生。对这类乡村文化资源,不仅不能开发,还要尽可能在资金上给予保障,切实地将其抢救和保护起来,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对那些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的乡村文化资源,也要妥善保护、合理开发。产业开发必然有利益驱动,难免有一些企业和村民会不惜破坏当地文化资源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从而导致本地乡村文化资源的流失,使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所拥有的乡土味和乡村性被削弱,乃至丧失殆尽。比如一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古村镇、古民居可以被用于旅游开发,但如果开发过度而导致原始风貌、原生形态遭受严重破坏,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这种以破坏乡村文化资源为代价的开发,无疑必须被严格禁止。
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还需要树立整体性观念,要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乡村文化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和依托的,一旦脱离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也必然会失去其独特的生命力。保护乡村生态环境除了不能过度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外,还必须处理好现代文明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对于有价值的乡村文化集聚村落,要杜绝和限制现代文明的侵蚀,进行原生态的、整体性的保护。依托于乡村生态环境而存在的乡村文化是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逐渐凝结成当地的民风民俗,构成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相协调的人文生态系统。
有关当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的文章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创新投资和决策的主体。文化中介机构在文化产业创新主体之间搭建了沟通和关联的桥梁,促进不同主体之间创新活动效率的提升。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创新实施的核心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是文化企业实施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主要发生的节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加强对文化产业创新政策的导向和支持。......
2023-07-18
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配合,这样就形成了人与智能产品之间的交互。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的问世,交互手段也层出不穷,使得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更加人性化、情感化、多样化。而如今的一些智能产品的视觉交互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视觉交互,产品能够根据人眼球移动的轨迹去理解命令,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视觉是主动提供信息而智能产品要接收我们的信息加以分析。......
2023-06-15
(一)变换朗读方式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二)变换背诵方式背诵,就是通过诵读的方式记住识记的阅读材料,它是中国传统语文的学习方法之一。......
2023-11-01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尤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闭塞、学习资源匮乏使得乡村教师与外界信息交流机会较少,加之交通不便直接影响了乡村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为了克服乡村教师学习资源匮乏的障碍,国家、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考虑到乡村学校的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拓展信息渠道,创建一个优质的、丰富的、开放的信息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023-11-16
乡村文化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一体化和同质化的情况日趋严重,如何维护文化安全,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人们共同面对的难题。安塞人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开发是先从保护做起的。近年来,东北“二人转”的走红也是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结果。......
2023-07-18
在并购后,阿迪达斯并没有将本企业的文化理念强加到锐步身上,而是采取保留型文化整合模式,使其保持原有的企业文化以及产品定位。由于没有得到企业员工和社会的认同,这种文化的整合将给目标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害。......
2023-11-02
考虑网络资源的传统服务保护方案不能进行保护替代服务,基于功能架构,人们提出了一种跨层保护方案,实现了跨层资源保护跨无线、光和层资源,保证了QoS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跨层保护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无处不在的计算资源节点作为基于该方案的替代目标节点。针对F-RoFN故障发生后的恢复能力,本方案提出了一种资源选择矩阵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将在下一节中进行描述。图7-2CSP的流程图CSP策略的第二阶段是路径调节。......
2023-06-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