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品牌建构面临着特殊的历史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无疑要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的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城市品牌建构的成败。如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与“品牌之都”的有机融合,全面推动城市品牌建设,成为泉州面临的新问题。在新一轮创业中,泉州充分意识到文化创意与城市文化形象对品牌发展的关键作用,立......
2023-07-18
城市品牌建构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城市品牌发展也面临可持续问题。城市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两个支撑点:一是要赋予城市品牌以灵魂,二是要赋予城市品牌建设以精神动力。前者需要通过守护城市的文化传统来维系,后者需要建构一种有助于城市品牌健康发展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
(一)守护传统,赋予城市品牌以灵魂
在城市品牌的构成中,最具稳定性的是属于城市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尽管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速地向前推进,网络时代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城市固有的文化传统却往往能在各种文化大潮中保持其稳定性,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民族文化基因,蕴含着民族的灵魂。城市的文化传统深深嵌入城市的肌理和民众的精神之中,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标识和灵魂。守护城市传统文化,就是守护城市的精神血脉。当然,守护不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传承创新,不断赋予传统新的内涵与活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因此,在城市品牌建构中,不仅要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还要持续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去丰富、拓展这种文脉。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最具危机性的问题首先是城市文脉被割裂与破坏。毕竟在中国像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为数有限,更多的城市和乡镇都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并贯穿、熔铸于城镇的街道、建筑、景观等城市肌理之中,当然也融会在城镇居民的文化性格之中。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对文化与城市及建筑的关系做了深刻阐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他同时尖锐地指出当下存在的问题:“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
按照另外一些学者的见解,城市文化甚至在更大范围内表现出来:“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色与强烈的地方色彩,来自这座城市的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高质量的公共环境,也来自城市的独特历史、市民的价值观、民俗民风、记忆与隐喻、日常性和季节性的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2]基于这样的认知,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强化城市品牌,无疑要考虑到诸多与城市意象密切相关的具体而微的城市肌理的保护,这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面对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城市改造等现实诉求时,我们尤其要强调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现代化绝不是割裂传统,而是以传统为起点面向未来。“人类社会越是现代化,就越是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不论是罗马、巴黎还是柏林,为了一堵墙、一座破教堂、一条老街道,都可以不计成本地来加以保护修复,为的是保留传统的气质和历史的氛围。”[3]巴黎对老城区的保护堪称典范,其最大的成就便是将历史城区整体保存了下来,而将现代化高楼建在老城区的外围,这使得巴黎这座城市留住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感。著名作家冯骥才因此感慨道:“巴黎的历史感,不仅仅来自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和圣母院。那是旅游者眼里的历史,或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巴黎真正的历史感是在城中随处可见的那一片片风格依旧的老街老屋之中。”[4]
在许多情况下,城市品牌来自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名人,同时也来自组成城市肌理的那些看得见的街区、街道、建筑、社区及自然地理环境。如果说城市的风光是由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环境共同构成的,那么,城市的灵魂则来自它看不见的文化精神和气质。因此,守护城市的灵魂首先要守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要守护表征着城市文化特质和城市文化记忆的独特建筑、历史街区等城市肌理与标志物体系。这种守护的成效关键取决于能否真正意识到它们的价值与意义——唯有在认知上解决问题,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表达了他对什么是文化遗产的深刻见解:“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内容及其所包含的信息、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从而使这一概念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也更加广泛”,“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的价值认知和评估首先在于发现,发现是一切文化遗产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究竟什么是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不断变化与扩展,还要充分意识到文化遗产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即要解决“发现”的问题。可目前,我国对文化遗产特别是对以城市和历史城区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十分薄弱。虽然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大约有1/3是各国的历史性城市或历史城区,而我国100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却只有平遥和丽江两座城市列入其中。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许多历史性城市和历史城区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遭到破坏”。导致这一结果的更深层原因还在于政府和民众普遍缺乏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认知。正如加拿大学者D·保罗·谢弗所指出的:“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时,最清楚地突出在我们面前的是其数量之巨大和无所不包的丰富,并且它无处不在。”[5]我们的许多历史性城市和历史城区就是在人们急功近利和缺乏认知的情况下毁灭在了推土机的隆隆声中。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并不是为了守护而守护。守护的目的除了确立民族文化认同之外,还要选择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使传统文化所构筑的灵魂既能成为确认文化身份的标识,又能够在新的时代里引领城市健康发展。
因此,在城市品牌建构中,守护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回到传统,而是要立足于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要根据有利于当代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来进行文化选择。不论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当代文化的融入与发展,都要把增强民众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提高民众的现代文化素质有机融合起来,立足于人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提升。
(二)建构先进的文化理念
城市品牌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文化的层面讲,就包含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器物文化具有直接的观感性,看得见摸得着,使得许多城市往往热衷于集中人、财、物来致力于景观改造、地标性建筑的建设等面子工程,而忽略城市制度环境和公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器物文化固然是城市品牌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如若城市缺乏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和有序的社会秩序(制度文化),缺乏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先进的文化理念(思想文化),器物文化就可能沦为毫无生命甚至毫无意义的“废物”。因此,在城市品牌建构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性和协调性观念,在顶层设计阶段就要全盘顾及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协调发展。
只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器物文化的构建相对而言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但要确保城市品牌建构的持续推进,则需要有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来自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如果只有器物文化的繁盛,而缺乏内在文化蕴涵和精神,就势必导致城市“文化贫血”、精神缺失,最终丧失发展动力,走向衰亡。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显赫一时的著名城市都有盛衰起伏、曲折发展的命运——要么在朝代更迭中崛起或衰弱,要么在产业转型中兴盛或式微,要么在文明转型中崛起或衰亡。当然,也有一些城市在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转型与洗礼之后,依然能生生不息地发展繁盛至今,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这样的城市往往具有适应性、开拓性强和创造力旺盛的文化基因、文化理念的支持,能够在历史变迁中与时俱进、应变自如,实现自我更新,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还有一些城市不但能获得文化的新生,还能立于文化前沿,引领文化风尚,这样的城市无疑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因此,构建先进的文化理念不仅关系到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支点问题,而且是城市能否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并实现城市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构建先进的文化理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的文化理念才算是先进的?概括地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鼓励开拓创新、倡导高雅文化创造、提倡健康文化消费的主流意识,就是先进的文化理念。这里同样涉及文化选择的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张岱年就在关于文化的大论争中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与当时颇有影响的“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不同,“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洋文化,都有健康的、优良的部分,也都有病态的、腐朽的部分,前者正是我们要保持、吸收的,后者则是我们要克服、批判的,不能笼统谈论中西文化之优劣。很显然,张岱年的论点抛弃和超越了文化选择的单级立场,以综合辩证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遗存,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科学的文化选择,因为这一理论观点“坚持文化体系的可拆分性和文化要素的可选择性,提倡文化‘优选法’,把‘综合’与‘创新’的统一视为文化的生命动力”,这不仅避免了在文化选择上“一刀切”的弊端,而且指明了文化创新的具体方式和路径,同时还阐发了文化生命力的来源。由此观之,先进的文化理念应具备以下几个特质。
1.开拓创新,永不止步
一个城市、一种文化必须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才有可能永葆生命力。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经济基础只能代表以往的历史,而不能代表未来。不论过去与今天如何辉煌,如果就此停下前行的脚步,缺乏忧患意识,不思进取,那么不久的将来城市就会失去曾经的荣耀。开拓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进行价值创新,即吸收新观念、创新价值观。如深圳的城市精神就非常具有价值创新内涵,先后提出和倡导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等文化理念,充分体现出创新、实干、进取和勇于探索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追求。
2.开放包容,崇尚智慧
城市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便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它们同时也是文化创新、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一方面,一个文化封闭、固守传统的城市很难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面对多样化的文化,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城市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在选择、接纳、改造和创新中形成自身的创造力。我们常说知识分子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城市品牌的建构、城市文化的发展显然也离不开智力的支撑。在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导的当代科技突飞猛进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引领日趋成为产业风向标的今天,对知识、人才和智慧的崇尚关系到核心竞争力的确立。例如,苏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城市精神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文化特质——以传承吴地文化为根基,以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去构建和谐幸福、美丽富裕的新家园。倡导这样的城市文化理念无疑有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推动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3.勤勉奋进,自强不息
创新、开放、包容、智慧的文化理念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为城市文化繁荣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但这还不是先进文化理念的全部内涵和特质。城市发展的终极意义是确立一种不仅具有创造活力,而且具有肌理健全、推崇进取、自强不息之内涵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确保城市的永续发展。我们需要的城市文化繁荣不是一味追求歌舞升平、欢乐休憩,也不是自我消弭、安于现状,而是要有一种内在的勤勉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中外历史上许多繁盛一时的都城,如我国唐代的长安、南宋的临安以及古罗马时代的罗马城等,最终都因为过度倡导休憩娱乐而导致文怡武嬉、不思进取,将一世繁华匆匆葬送。因此,唯有勤勉奋进、自强不息,才能居安思危、不懈进取、精进有为,才能维系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这一文化特质足以构成文化理念价值内涵的核心。
有关当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的文章
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品牌建构面临着特殊的历史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无疑要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的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城市品牌建构的成败。如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与“品牌之都”的有机融合,全面推动城市品牌建设,成为泉州面临的新问题。在新一轮创业中,泉州充分意识到文化创意与城市文化形象对品牌发展的关键作用,立......
2023-07-18
当代人类正在吸食着新的精神鸦片——手机。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今日的智能手机与当初的鸦片一样,正蚕食着我们的灵魂。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天有6个小时时间花在手机上。人们已经对手机形成了严重依赖。体验归来的人们大有一种精神压力得到彻底释放的感觉。......
2023-12-06
城市品牌的建构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品牌是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适应特殊自然环境而具有的城市肌理所共同构筑的、具有独特性的城市文化符号。城市品牌的重要构成和支撑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地方色彩。依靠传统产业、传统商业模式以及自然和文化资源等支撑的城市,在新的转型面前正在失去其既有的各种优势,以往显赫的城市品牌也逐渐失去影响力。......
2023-07-18
经过多项考试,张新民以较强的综合实力,成为最终入选的24个选手中的一员。对于如何打响学院MBA品牌,张新民一直在苦心求索。经由建立个人品牌,带动了整个学院的品牌。在张新民的主持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EMBA进入并稳居中国大学的前十行列。张新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这门专业课已经成为被社会广泛需要的通识课,也说明读懂报表需求的广泛性。张新民认为,教育是育人的工程,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2023-08-20
图3 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动态循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长沙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长沙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品牌的定位、培育、推广及管理与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城市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总量和规模才能为城市品牌的经营提供基础保障。长沙市近年来也十分注重对城......
2023-10-30
由于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征主要由系统内部结构决定,系统动力学在研究系统问题时,强调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在系统综合推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调研、研究等过程进行建模。系统动力学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应用始于1987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方法在研究系统问题中的优势逐步凸显。本书借助系统动力学进行旅游环境承载潜力的仿真分析。图5-1系统动力学建模的过程与模型中的动态变化 Fig.5-1The process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model......
2023-10-29
虽然宽泛意义的城市文化空间早就存在,但并不作为城市增长的动力来考察。基于设施模式,综合城市更新进程中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治理这4个维度,笔者认为,当代城市文化空间可以视作城市更新的动力资源。文化空间的意义不再只是作为文化产品的承载体,而是创造、生成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循环,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空间所在城市的文化环境的约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被束缚。......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