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网络化趋势对文化管理的优化

网络化趋势对文化管理的优化

【摘要】:文化管理变革中的网络化趋势包含两层主要意思:网络成为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文化管理重要的技术手段。无论是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大型网络游戏、多媒体诗歌还是手机短信,都促使传统的文化管理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辖区。整体上,这四大趋势所代表的文化管理的新潮流要求我国当下的文化管理变革做出适当的回应,要求政府的文化管理必须有所创新。

文化管理变革中的网络化趋势包含两层主要意思:网络成为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文化管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曼纽尔·卡斯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与结果……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其特征在于社会形态胜于社会行动的优越性”。[16]文化管理变革中的网络化趋势是以整个“网络社会的崛起”为背景的,正是网络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当今的社会面貌。

网络成为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新兴力量。从产业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如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等;二是以网络信息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如大型在线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及多媒体网络诗歌等。无论是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大型网络游戏、多媒体诗歌还是手机短信,都促使传统的文化管理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辖区。随着网络文化在民众间的普及,我国政府也很快注意到了网络文化产业并给予了一系列的扶持。2004年文化和旅游部在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随后在湖南和上海成立了“国家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基地”,而中国科学院将“网络游戏通用引擎研究及示范产品开发”项目正式纳入国家“863计划”,则是“网络游戏技术研发”这类文化产业课题首次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我国政府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强调在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得到明显的体现,这份文件多处涉及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内容。“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 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规划目标”内容的一部分,而在“重点任务”中则阐明了网络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具体内容。因此,网络文化与网络产业已经成为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文化管理变革中需要重视的部分。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行文化管理,其难度首先是现实操作中无法回避的技术瓶颈。由于客观的技术原因等因素的影响,仅仅是在网络上进行文化管理的技术监控就很难真正做到。其次,将这种新技术加入文化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技术手段的增加。网络计算机技术虽是文化管理的一种工具,但它同时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新技术手段将和原有的文化管理技术手段混合在一起,产生更多可能的变化。在文化管理中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我们不能像在理论分析中那样,对作为文化管理重要内容的网络和作为文化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网络技术做简单的切割。因此,文化管理的网络化需要得到技术手段和文化认同两方面的支持。再者,是对网络文化认同机制的了解与引导。由于文化认同受历史、社会、经济、种族、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认同的培育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网络文化认同的培育至少可以分成民族、社群、性别、种族、个体等诸多维度,每个领域中的认同机制都自有特点。因此,在对网络文化认同的把握之上,使网络文化管理技术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认同观念的载体,就是实现网络文化管理技术另一种重要的功能——引导功能。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文化管理网络化也将出现更多的新趋势。

当前文化管理所出现的全球化、区域化、产业化和网络化这四大趋势其实是互相关联的。这四大趋势的分类更多的是出于理论归纳与演绎的逻辑要求。整体上,这四大趋势所代表的文化管理的新潮流要求我国当下的文化管理变革做出适当的回应,要求政府的文化管理必须有所创新。政府文化管理创新体系的建构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回应新的公共管理挑战的战略选择。政府文化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文化管理思想创新、政府文化管理角色的重新定位、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管理机制创新和文化管理模式创新这几个方面。总而言之,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注释】

[1]方彦富.文化管理引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Toby Miller,George Yúdice.文化政策[M].蒋淑贞,冯建三译.“国立” 编译馆,巨流图书公司,2006.

[3]Toby Miller,George Yúdice.文化政策[M].蒋淑贞,冯建三译.“国立” 编译馆,巨流图书公司,2006.

[4]Toby Miller,George Yúdice.文化政策[M].蒋淑贞,冯建三译.“国立” 编译馆,巨流图书公司,2006.

[5]Toby Miller,George Yúdice.文化政策[M].蒋淑贞,冯建三译.“国立” 编译馆,巨流图书公司,2006.

[6]毕云天.社会政策研究中文化视角兴起的知识社会学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40-43.

[7]约翰·哈特利.文化研究简史[M].王君琦译,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8]王俐容.文化政策中的经济论述:从精英文化到大众经济[R].文化研究学会,2003.

[9]王俐容.文化政策中的经济论述:从精英文化到大众经济[R].文化研究学会,2003.

[10]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1]颜佳华.公共决策研究——文化视野中的阐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09.

[12]张云筝.论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129.

[13]姜智红.民族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对待历史传统[A].理论前沿,2005(6).

[14]谊欧.法国总统密特朗[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4.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助读编写组.《邓小平文选第3卷》助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6]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