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文化产业的技术因素划分为“环境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环境技术,指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用的外部技术环境,主要包括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应用技术,是文化产业的产业运作中采用最多的技术集合,遍布于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的全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直接形式,其详实的分析将在下一节展开。图4-1文化产业技术结构......
2023-07-18
广义上的“文化事业管理”指“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和各种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各项文化事业和具体文化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包括宏观文化行政和微观文化管理两个层面”。微观文化管理主要指企事业单位对内部的文化经济活动的管理,文化行政管理则体现出“宏观性”“间接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具体展开就是“宏观性要求政府弱化指令性的行政手段,为文化事业发展指引方向,只提出原则性要求,如何实现则由文化企事业单位自己决定。间接性要求政府只提出文化发展的目标和规模,确定文化投资的总量,监督和检查文化发展计划落实的情况和投资效益,而把投资分配、规划的实施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去处理。多样性要求政府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坚持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坚持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实际上已经明显表现出文化管理产业化的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87年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开始进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管理方式变革,并逐步摸索出“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多种经营模式,开始尝试性地调整和转换文化体制,这实质上就是我国文化管理产业化的开始。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使用了“文化产业” 这个概念,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对文化“产业”性质的认可。1992年之后,我国的文化管理方式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渐进的变革:文化管理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1997年国有文化部门创办的文化经营单位只占整个文化经营单位的10%左右,而非国有文化部门创办的经营单位已占到88.6%,我国文化管理的产业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文化管理的产业化变革必须吸收国际标准中那些更为成熟合理的理念,抓住文化产业整合的战略机遇。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析了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指出与此同步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管理变革所取得的成效。《规划》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调整文化产业格局和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而文化管理产业化的变革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从我国文化管理产业化的变革历史来看,这既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变革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逐步回归其主体性而又展示出其丰富性的过程。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与当前文化管理体制转型的总体要求之下,文化管理模式必须进行产业化变革。首先,文化管理模式的产业化变革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改革开放40年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而温饱问题解决后,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也就自然高涨。政府已经不再可能包揽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领域的事务,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管理模式的产业化势在必行,因为市场经济制度能更好地调配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其次,文化管理模式的产业化变革是文化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产业化变革将进一步理清政府在文化管理中的作用与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规划》指出,振兴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规划》还具体指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途径,就是“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其中强调的“转企改制”,即出版发行单位和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及文艺院团等机构的“转企改制”,实际上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文化管理模式的产业化变革。再次,文化管理模式的产业化变革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合理性建设。文化管理模式的产业化变革在实质上引入了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使得计划经济时代“铁饭碗” 的观念被打破,有利于文化产业中的人才流动。产业化管理使人才的能力和薪酬直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总体上有利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关当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的文章
我们将文化产业的技术因素划分为“环境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环境技术,指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用的外部技术环境,主要包括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应用技术,是文化产业的产业运作中采用最多的技术集合,遍布于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的全过程,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直接形式,其详实的分析将在下一节展开。图4-1文化产业技术结构......
2023-07-18
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创造处于整个产业制度的核心。例如,作为民族文化产业的法国电影受到了严格、规范的审查。从上述可知,促使文化产业追求创新的各种动力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内外动力要素构成子系......
2023-07-18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结合我国文化产业1998—2009年当年价总产值的历史数据,对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进行建模,如表3-1所示。(二)文化产业产值组合模型预测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组合模型的精度符合要求。文化产业当年价总产值的预测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过程,其结果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合理预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后续的理论研究。......
2023-07-18
构建文化产业创新的动力系统,就是通过对创新动力因素变量进行识别,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并依据各变量间的散点图,运用最优拟合法给出变量间的线性或非线性方程,最终构建起文化产业创新体系SD模型并进行有效性检验及变量发展态势的预测。......
2023-07-18
技术创新是现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两个部门的产业规模表现出显著的增长,一个是半导体和计算机以及系统设计和软件工程,另一个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文化产品部门,包括电影、电视、音乐等产业。梅兹验证了1912—1929年的美国故事片电影产业中不同人才类型对于电影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美国早期的电影发展中,专业型人才比综合型人才更具有创新能力。......
2023-07-18
随之而来的反省,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音乐教育的呼唤,将有利于学校音乐教育对于国际化与信息化的应对。音乐艺术贯穿全过程,人格养成却是教育的目标与灵魂。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其实20世纪初的教育家们还是有认识的。......
2023-11-07
目前在我国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以福建为例,在福建广大的农村地区,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乡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原生态的乡村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还是被保留了下来。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在全国名列第三,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乡村,属于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文化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资源,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灵魂。......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