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文化遗产保护早已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立法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至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国际文化遗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7-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最初提出
1980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了文化厅厅局长会议,讨论文艺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问题,认为平均主义体制已经成为困扰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最大障碍,有必要借鉴农村经济改革的经验,对文艺表演团体体制进行改革。会议达成了一项共识:“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很多,严重地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1983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文艺体制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1988年,国务院批转文化和旅游部的《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198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1989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和旅游部的《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这一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文艺领域必须借鉴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尤其是农村经济改革的经验;二是建立文艺体制的“双轨制”;三是文化艺术被纳入第三产业的范畴,并列为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重点产业门类之一;四是初步确立了“文化市场”理念,并且第一次阐述了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世纪之交的十年: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探索时期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发表对改革开放具有深远影响的南方谈话,指明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调整,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这段论述含有如下意义:文化体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也是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
因此,十四大的召开翻开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崭新的一页,也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四大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1993年3月15日,李鹏在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办文化,培育和发展健康的文化市场;对需要扶持的文化艺术门类,国家要给予必要资助。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既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根据精神产品的特点注重社会效益,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理念:“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不同,文化体制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改革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理顺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
2000年5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继续实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增加对重要新闻媒体和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原则、方向、目标和具体内涵。2001年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框架:(1)以发展为主题;(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3)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4)宏观管理体制;(5)微观运行机制;(6)政策法律体系;(7)市场环境;(8)开放格局。
概而言之,这一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确立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特殊性,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也要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要遵循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第二,确立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第三,初步提出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为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框架。
(三)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召开至今: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形成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加强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列为专章做系统阐述,这表明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报告指出:“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十六大确立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发展和深化。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些文件从各个角度对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阐释。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政策体系的形成。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意义在于:第一,从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的理论高度阐释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体制改革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第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体制”。第三,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第四,完整表述了文化体制改革政策体系和框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全面阐述了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背景、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和组织领导,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文件。
1.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是国际背景。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交融,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二是国内背景。文化在小康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战略意义。三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2.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指导思想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3.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4.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5.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
(1)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依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二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文化企业改革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二是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3)文化领域结构调整政策包括国有文化资产结构调整、区域与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等。(4)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政策:“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5)政府宏观文化管理模式变革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顺文化行政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离”和“政事分离”;二是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依法进行文化管理;三是继续实施实践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6)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有关当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的文章
当代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文化遗产保护早已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立法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至今,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已经成为国际文化遗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7-18
(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政策冷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全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最早提出“文化安全”概念的是加拿大政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人权为武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主流价值体系横加干涉,威胁中国的文化主权安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决定,将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列为国家的四大安全,“确保文化安全”正式成为我国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7-18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政策的兴起正是对这一新形势的积极应对。英国、韩国等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促进了国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更具启发作用。文化产业政策在我国的兴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023-07-18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职能现代性转型的具体表征,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
2023-07-18
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则不得使用,否则构成侵权。(四)利用其他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操作建议1.了解我国适用于图书馆的其他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情形,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中适用的其他支持,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
2023-07-06
发展至今,文化政策研究已经建制化,逐渐成为西方人文科学的显学之一。(三)中国大陆的文化政策研究比较而言,中国大陆的文化政策研究起步较晚,发育还很不完善。2000年至2009年8月以“文化政策”为题的论文已达到129篇。......
2023-07-18
中国当代舞蹈创作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导”“精英”和“大众”多元舞蹈文化景观进一步显露,显示了新的“审美范式”的建立过程,以及新旧“审美范式”缠绕的历史复杂性。中国民间舞的创作体现出了从“贴近民俗仪式”到“高度剧场意识”的多层面。......
2023-11-06
不仅如此,奥巴马政府还对新能源、信息和互联网、生物医药、空间、海洋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美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前,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积极推进温室气体排放,也为美国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创造国际市场。......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