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区域区位商分析及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位商分析及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一)聚类结果分析我们对1998年至2009年的区位商数据进行分层横向比较,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层中的三个省(区、市)区位商在这12年里基本都大于1,且三省(区、市)之间的差距逐渐从扩大到缩小。(二)区城分析我们将31个省(区、市)按照地区分布来重新划分,计算每年各地区区位商。表3-6东、中、西部地区区位商平均值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可以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力下实现“蛙跳式”的发展方式。

(一)聚类结果分析

我们对1998年至2009年的区位商数据进行分层横向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层中的三个省(区、市)区位商在这12年里基本都大于1(除了2006年的西藏),且三省(区、市)之间的差距逐渐从扩大到缩小。上海是稳中上升,西藏和宁夏则是曲线发展,表明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有条不紊,文化兴市战略卓有成效;西藏和宁夏则由于自身文化因素,可能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说,这三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高,文化产业对国内生产值贡献值高于其他地区。第二层中的五个省份整体上在曲折中有下降趋势,其中以广东省尤其明显,从最高的接近2.5下降至2009年的0.58,作为经济实力大省,这有可能是由于文化整体发展没跟上经济的发展造成的。浙江、贵州、云南和陕西则在曲折中相对稳定,也基本上大于1。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这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是有比较强的竞争力。第三层中的十四个省(区、市)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稳定,围绕1上下浮动。这个层次中绝大部分属于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在中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中还没有得到相应重视,没有成为推动中部各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层有六个省(市),其中五个是东部地区,基本在0.5上下浮动,说明在强大经济基础的背后,这些地区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这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和发展重点密切相关,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占比重不高,没有形成专业化优势。

(二)区城分析

我们将31个省(区、市)按照地区分布来重新划分,计算每年各地区区位商(见表3-6)。从地区分层来看,我们明显能看到西部地区各年区位商平均值均大于1,文化产业专业化发展程度好于东部和中部;东部地区则一直在1左右浮动,近年来有下降趋势;同时中部地区也正在加紧赶超东部,区位商平均值一直在稳中上升,在2009年则正式超过了东部,但整体还是落后于东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对于转型中的区域而言,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也促进该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并且能延续该区域的文脉,提升区域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表3-6 东、中、西部地区区位商平均值

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可以在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力下实现“蛙跳式”的发展方式。上海的模式是“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北京的模式是“民营国有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广州的模式是“坚持市场导向,凸显产业属性”,深圳的模式是“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互动”,而云南的模式则是“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从我国“文化市场”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反映了我们对于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这有利于我国区域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