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士琦:明朝抗倭的英雄

王士琦:明朝抗倭的英雄

【摘要】:明朝晚期,倭患不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各省,还蓄谋已久,窥视朝鲜,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工部主事,福州太守,重庆太守,因单骑招抚杨应龙,升任四川按察副使等职,于明万历二十六年任山东参政时,与总兵刘綎率兵二万,随经略邢介赴朝鲜抗倭,任监军。又击败其援兵,斩其头目石曼子,毁倭船数百艘。大败侵略朝鲜的倭军船队,取得明代中国军队抗倭援朝的重大胜利。三是国家战略因素。

明朝晚期,倭患不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各省,还蓄谋已久,窥视朝鲜,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于是抗倭不仅限于东南沿海,明朝军队还赴朝抗倭,扬我国威军威,取得胜利,台州士人王士琦以监军之职身与此役,发挥了监督、指挥的重要作用。王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台州临海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工部主事,福州太守,重庆太守,因单骑招抚杨应龙,升任四川按察副使等职,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山东参政时,与总兵刘綎率兵二万,随经略邢介赴朝鲜抗倭,任监军。督率中国援朝军队在朝鲜栗林围倭十余日,令水师待命于海上,以防倭寇援兵会合,并亲率军攻夺要地曳桥,终以陆军英勇作战,攻克城池。又击败其援兵,斩其头目石曼子,毁倭船数百艘。大败侵略朝鲜的倭军船队,取得明代中国军队抗倭援朝的重大胜利。以功超擢河南右布政使。后历任山东右布政使,山西右布政使,万历四十四年(1616)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镇守北疆,卒于官。其文集曰《三云筹俎考》四卷,即为驻守云中时所作者,是中国陆防(边防)重要军事著作。

纵观上述台州抗倭,是中国东南沿海抗倭大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中国海防史上光荣的一页。浙闽苏粤四省倭患严重,而且持续时间悠久,实在值得深思。倭患袭扰东南沿海,其根源有以下几条:一是自然地理因素。首先从国家大势看,从日本到中国沿海航线便于到达浙闽,是自然条件使然,日本海上贸易客观上形成其船队大多驶向此地,故倭患集中于两省,而非其他地方。二是浙闽沿海岛屿星罗棋布,为倭寇肆虐提供了天然基地。宁波甬江口外有舟山群岛,台州湾有台州列岛,温州沿海有洞头群岛等,福建沿海岛屿更多。由于中国向来重视陆上,忽视海上,海防观念欠强,对于水军建设多为江防,主要是长江水兵,而甚少有正规海军建设,故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得以施其善于航海之长技,而中国沿海防守无力,等于门户洞开,倭寇每一登陆,如入无人之境,国家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代价惨重,可为历史镜鉴,垂照后人。三是国家战略因素。中国战略向来重视陆上,重视农业,对于海上与商业每多轻视或者有意抑制,甚至在多个朝代治理海上贸易时出现禁海之策,令沿海国民与海外商贸戛然而止,造成重大损失,影响深远。明朝建立之初,即有鉴于元末方国珍称霸于东南沿海垂二十年的教训,大力经营沿海卫、所建设,本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举措,但到中叶以后,军纪废弛,卫所制度亦渐生诸弊,海防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四是奸商勾连倭寇为害甚烈。我国海上商贸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各大商港,以浙、闽、粤为重点,有明一朝与东洋、南洋交往中,东南沿海甚至部分非沿海地区商人为牟取暴利,私自组织队伍,与海上外来势力里应外合,狼狈勾结,遂致倭患蔓延,愈演愈烈,加之朝廷内部营私忌功,抗倭功臣每遭杀身之祸,功过倒置,损害深远。虽经朱纨、张经、李天宠、胡宗宪等竭力抗倭卫国,取得重大战果,然倭患仍旧深重,若非戚继光得到胡宗宪、张居正等人的支持,训练戚家军南征北战,与俞大猷等着力经营,则东南沿海的形势实难设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日中国大陆虽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也呈空前强盛,然由明朝台州抗倭史事,可以垂训于国防事业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