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台州式硬气的历史渊源与代表人物方孝孺

台州式硬气的历史渊源与代表人物方孝孺

【摘要】:今人熟悉台州有“台州式硬气”,作为地方风格标志,都是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得来的。“台州式硬气”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初大儒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台州宁海人,史载方孝孺早年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世人遂称为“正学先生”,靖难之役后,天下人敬重式气节,均尊称之为“正学先生”,习称“方正学”。

今人熟悉台州有“台州式硬气”,作为地方风格标志,都是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得来的。这个地方标志性的点评出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从他的晚辈作家朋友柔石身上得到的印象:“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后来便作为褒扬台州特色的意义广泛使用了。其实一个地域形成所谓的“硬气”,本来并不意味着此地人民就怎么刚正不阿,浩气贯虹,若从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而言,往往是此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一种表征。台州便是这样的地方。浙东多山,现代地理学上所谓“东南丘陵”地带,台州依山临海,就如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所说:“吾浙十一郡,唯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最为据险,另一乾坤。”良田稀少,耕作农田广泛分布于山区与半山区,生活贫困是普遍现象,人民在如此环境中具有“石气所钟”的“山的性格”;同时台州还面临大海,海滨之民又以不畏风暴,耕海牧渔为日常功课,养成吃苦耐劳,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秉性,便是生活条件造就的地方特征。

“台州式硬气”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初大儒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台州宁海(20世纪60年代宁海改隶宁波)人,史载方孝孺早年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世人遂称为“正学先生”,靖难之役后,天下人敬重式气节,均尊称之为“正学先生”,习称“方正学”。清朝天台齐周华称赞道:“胜国品学正者莫若方孝孺,靖难受祸惨烈者亦莫若方孝孺。无论知与不知,无不义而悲之。”

拜方正学先生墓

访古思忠烈,松楸老墓田。

全家成骨硬,十族看株连。

燕子飞来日,龙孙避去年。

茫茫人代感,遗恨在金川。

方孝孺坚持正义,宁折不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脊梁的宝贵内涵,也是台州式硬气的典型写照,是台州精神的光辉榜样。自从明朝起方孝孺便受到舆论的推崇褒扬,更得到台州人民的高度崇敬与评价,建祠立庙,树碑立传,处处可见台州人民对先贤的肃敬态度。祠庙主要集中于台州府城与宁海县城。台州府城起方正学祠,后又建正学书院;宁海亦为建立祠堂以祭奠之。

《临海县志》载:方正学祠“在北山百花桥,国朝顺治十七年徙府学东,康熙十一年郡守岳贞,教授何且纯重修”。

万历《宁海县志》载:方氏祠堂“在缑城里,洪熙中建,祀方正学父子,寻为民人所侵。成化中,知县郭绅反所侵地重建”。

《宁海县志》载:正学祠“原建卧龙山,明隆庆六年,巡抚谢廷杰檄所属修葺。万历三年,郡守李时渐移西门内,知县曹学程修。崇祯壬申,知县宋奎光重修。忠义、节孝祠二祠俱在东郊外”。

《台州府志》载:“逊志方公祠堂碑[31],薛應旂撰,在宁海躍龙山,记嘉靖十五年宁海令杨时秀改躍龙山三官祠以祀方孝孺事。”府城还载在跃龙山建有乾坤正气坊,以祀方孝孺。宁海县城缑城里有方孝孺的故居,跃龙山是方孝孺读书处,所以建立纪念性建筑以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