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学的发展与经济上的复苏和教育普及相伴而行

文学的发展与经济上的复苏和教育普及相伴而行

【摘要】:有明有清两朝,台州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提高,学校增设,当时的“基础教育”普及率有所提高,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大势下,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标志就是顺理成章的风向标。居其属,诸生贫者赒恤之,死者请官为之殓。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谢铎(1435—1510),字鸣治,号方石,黄岩人(成化五年即1469年分立太平县,遂为太平)桃溪(今温岭大溪)人。《明史》本传称谢为天顺(1457—1464)末进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成化九年,同校勘《通鉴纲目》,上书言时政,帝不能从。复条上备边事宜,与边将之弊,语皆切至。进侍讲,直经筵,遭两丧,服除,以亲不逮养,遂不起。弘治中,起为南京国子祭酒,寻谢病去。再擢礼部右侍郎,管祭酒事,严课程,杜请谒,增号舍,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属,诸生贫者赒恤之,死者请官为之殓。居五年,引疾归。铎经术湛深,为文章有体要。性好赒恤族党,自奉则布衣蔬食。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谢铎是明朝文学流派“茶陵诗派”中的骨干之一,与该派领袖李东阳(茶陵人)交情甚密,其故乡桃溪与永嘉(今温州)乐清县交界,是永嘉学派通向台州的咽喉,历史上易受永嘉文化的影响,故事功之学(即浙东学派)尤其是永嘉学派在台州的传播,也对谢铎产生了重要作用,重视民生,重视现实,重视经济是其标志。谢铎别集名曰《桃溪净稿》,其中便是诗文作品集。其写自己家乡景物《桃溪》诗云:“浅水难容棹,繁花自作村。分明幽绝地,不是武陵源。”言短意长,余韵悠悠。近年温岭编《温岭遗献录·诗集》,选录谢铎所作诗歌十四首。

同时代的人都说他人奇、事奇、才奇。人奇,大概是说他“卖相不好”,“野而古”,“口傒音”,“目睒睒斜视”,“耳红于面”,像“深山怪松”。事奇,举一例,在江宁(今南京)时,“一日大醉,登慈恩寺殿,摩古佛罗汉数百尊,各赠诗……箕坐大呶,窗外风雨暴至,电光烛其手,益喜奋笔不能休”(以上均见袁枚撰《墓志铭》)。和尚“疑其狂易”,其实他是很清醒的。他有两首诗,一看就知他是一股郁勃之气,在借酒发泄:其一为《著书》:“著书大抵为穷愁,搔首灵均赋《远游》。八品虚邀鸂鶒服。三年枉逐凤凰楼。史公足迹半天下,杜老文章横九洲。辗转闲曹成底事,乾坤摇落一孤舟!”其二为《感答胡同年映葵》:“相思何处暗闻声?落落人寰慰此生。[19]无地埋忧缘识字,问天何必不书名!孤云走马心驰骤,晚景看山眼纵横。聊向空中图报答,江波海浪几能平!”至于才奇,袁枚写的《墓志铭》,把他比作一条咬断系索的龙,怒落人间,气吐为文,笔有鬼神(“文星炽炽,龙啮其系,拗怒坠地,无所吐气……执不律如执鬼”)南京秦大士(乾隆时的侍讲学士)与侯极为交契。他曾说:“吾尝读侯夷门诗:‘石斧斫寒冰,云裂无纹理,真奇峭峍兀;更览其《潭柘寺》诗,‘一水淡于画,空山或有人’,又觉其深情绵邈,幽致动人。”(见秦锡淳《沐云诗话》)从这些句子中,可见他造语不凡,理致深远。

明清之时,台州本土文人群体益发壮大,诗文创作成为文人基本功课,故举人进士无不以诗文为立身处世之基,而终生从事于笔砚之间,老有结集,总以诗文为主,传世者亦因此而繁富得很。

现代文学有天台陆蠡的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及翻译《罗亭》《葛莱齐拉》等;宁海柔石的小说,天台许杰、王以仁、三门林淡秋的小说创作;当代台州作家以叶文玲为代表,短篇小说《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无梦谷》获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和浙江省优秀文艺作品奖。长篇小说《秋瑾》《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影响较大,被浙江省授予“鲁迅文艺奖”。作品结集为《叶文玲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临海毕修勺翻译了左拉的全部小说,其功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