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陶宗仪与《南村辍耕录》《说郛》等文史佳作

陶宗仪与《南村辍耕录》《说郛》等文史佳作

【摘要】:除《辍耕录》外,还有《说郛》一百卷等。其中《辍耕录》是他的代表作,享誉士林,经久不衰。据陶氏友人孙作《南村先生传》和杨维桢所作《说郛序》时所见,谓是书原为一百卷。其书名取《扬子》“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之语意,名曰《说郛》。是书为《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收入。

陶宗仪(1314?—?)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今其故里隶路桥区)人,他在故乡居住的时间有限,而对故乡的印象仍念念不忘,他说:“余家天台万山中。”因从父亲游宦于外,足迹遍及两浙。其父陶煜尝官归安县(今湖州市)典史,调任上虞县典史,能书法,善吟哦,喜乐章;其母赵德真,为南宋宗室赵孟本之女,因此陶宗仪与元朝书画大家赵孟頫、赵雍父子有“亲戚”关系。陶宗仪青年时期也像同辈青年士子一样参加过科举考试,未中式,即弃去,遂专意于古学,博览百氏,经史文艺,才艺广通。曾出游浙东,师事张翥、李孝光、杜本等人。元末长年居住在松江(今上海松江),则是依其妻族居止,课徒为生,其妻费元珍是元都漕运万户松江费雄之女。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或译作丑驴)同举陶为行人之职,复辟为教官,皆辞不就。张士诚据吴,治平江府(今苏州),署为军咨(类似于高参),亦不赴任。洪武六年(1373),陶宗仪为守令荐至京师,当朝欲加官给他,亦以病固辞。迨洪武末年,被聘为教官,二十九年(1396),率弟子赴礼部试(即参加礼部组织的进士考试),弟子中及第者甚多,朝廷赏赐给他很多钱钞。卒年无可考,但享年当在八十几岁以上。他的代表作《南村辍耕录》,就是在松江南村(今松江泗泾镇有部分复原陶宗仪旧居南村草堂之方案,此即为陶氏旧居之地)居住时所作,他每当耕耘于田间,想到什么事,就停下手中的犁锄,坐在树荫下摘采树叶来做笔记,写完了贮放在瓦罐之内,埋在树下,十年间他放满了十几罐,忽有一日命子弟把这些瓦罐打开,将所有记录分类编排,抄录下来整理成文,编作三十卷,名曰《南村辍耕录》。除《辍耕录》外,还有《说郛》一百卷等。可谓著作等身,琳琅满目。其中《辍耕录》是他的代表作,享誉士林,经久不衰。

《辍耕录》系杂采文献典籍、小说笔记、野史杂录并其本人见闻之事编辑成书者,所采材料,以元朝为主,次及宋季,兼收历朝。对采用的材料,多为直接摘抄前人著述,间有考证辩伪。记载了许多元代社会的掌故、典章、文物、人物、事件,还论到小说、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等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历史变迁,不少被摘材料原书已经散佚,赖此书得以保存部分内容;加上作者所记载某些重要的经历和见闻材料,又为他书所未载或虽载而语焉不详者,遂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使之成为研究元朝历史、文学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必不可缺的参考书。也是陶宗仪传世众多著作中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书。仅修订《辞海》,就从此书中收录词条达154条之多,如色目、驱口、只孙、木乃伊、以毒攻毒等。书中还记载了宋高宗南渡台州湾,宋末宫人和临海妇女抗元斗争事迹,郑虔、戴复古、贾似道、赵孟頫、吕徽之、陈孚、柯九思等人的零星史迹或奇闻轶事,保存了一批浙江和台州的地方史料。《明史·艺文志》着录,《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收录。

《说郛》是陶宗仪整理编辑的一部历朝笔记小说总集,共百卷。但传世之本不统一,似乎是未完成的稿本。据陶氏友人孙作《南村先生传》和杨维桢所作《说郛序》时所见,谓是书原为一百卷。清初人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称是书传世者非完本;明人都邛《三余赘笔》称是书散佚后仅存七十卷。今传世者多为民国十八年(1929)张宗祥校订本,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本,仍作百卷。

这部书系摘抄自汉魏到宋元时期600余种小说笔记、经史传记、诸子百家和诗话文论之作编辑成书。其书名取《扬子》“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之语意,名曰《说郛》。其体例仿宋朝曾氏《类说》,大凡所采摘者“每书略存大概,不必求全。亦有原本久亡,而从类书中抄合其文,以备一种者”。由于是书收录的内容十分广泛,确实称得上一部博采“万事万物,备载无遗”的小说笔记总集。对于保存古代文学作品,传存史料,提供丰富的辑佚版本,增长见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是书为《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收入。

陶宗仪勤于笔耕,著述甚多,除上述外,仅《四库全书》收录者尚有下列著作:《国风尊经》一卷,《草莽私乘》一卷,《古刻丛抄》一卷,《书史会要》九卷,《南村诗集》四卷,《沧浪棹歌》一卷,《游志续编》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