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学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摘要】:时命太子尹临安,骙谏止之。陈骙博学强记,文章法度,深造有得,著述丰富,在文法修辞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文则》共二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文章写作与欣赏批评的文法修辞专著。虽以事出草创,不够周密,但正是陈骙的草创,为后代研究文法修辞开了先路。这是《四库全书》为保存文献所做的贡献之一证。宋桑世昌《兰亭考》十二卷。年七十余,著《兰亭博议》十五卷,于宋人题识,援据甚详。

(一)语言学

1.陈骙及其《文则》

陈骙(1128—1203)字叔进,又字叔晋,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试春官第一,授秘书少监(或作将作少监),历知赣州、秀州、太平、袁州,累官太子谕德。时命太子尹临安,骙谏止之。光宗受禅,召试吏部侍郎。迁参知政事。宁宗即位,知枢密院事。庆元二年(1196)知婺州,告老。授观文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嘉泰三年(1203)卒。陈骙博学强记,文章法度,深造有得,著述丰富,在文法修辞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文则》共二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文章写作与欣赏批评的文法修辞专著。《四库全书》收入集部诗文评类。此书就“《诗》《书》《二礼》《易》《春秋》所载,(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所传,老、庄、孟、荀之徒所著,皆学者所朝夕讽诵之文”,钩稽归纳,厘为条目,分属甲乙丙丁到壬癸十类。虽以事出草创,不够周密,但正是陈骙的草创,为后代研究文法修辞开了先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曰:“其所标举,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固不必以定法泥此书,亦不必以定法病此书。”清朝章学诚评论《文则》说:“其论文皆推本经传,篇章字句,甚有发明。学者不必拘其成说,但师访其意,而遍观乎九经三史,以己意推而例之,自能神明变化,得其精要。”(《丙辰札记》)其论语言文章具有历史发展眼光,如“古人之文,用古人之言也”,后人“强学焉,搜摘古语,撰叙今事”,每如“婢学夫人,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就是一个典型之例。

《文则》共分甲乙丙丁……壬癸十篇,每篇若干条,最多者十条(戊),最少者一条(癸)。其论文章的历史发展,颇具时代感,如谈到文章“古质而今妍”(唐吴郡孙过庭《书谱序》语)的风格时说:“夫乐奏而不和,乐不可闻;文作而不协,文不可诵,文协尚矣。是以古人之文,发于自然,其协也亦自然;后世之文,出于有意,其协也亦有意。”(甲之三)又说“唐虞三代,君臣之间,告戒答问之言,雍容温润,自然成文。降及春秋,名卿才大夫,尤重辞命,婉丽华藻,咸有古义。秦汉以来,上之诏命,皆出亲制。自后不然,凡有王言,悉责成臣下,而臣下又自有章表。是以束带立朝之士,相尚博洽,肆其笔端,徒盈篇牍,甚至于骈俪其文,俳谐其语,所谓代言与夫奏上之体,俱失之矣。”(癸)陈骙的文章发展观与其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阐发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刘勰在《情采》篇中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也正是道出了文章的古今演变规律。

其论文章的简练与繁缛,则继承了自《易经》以来的传统观点,主张文章以简要为上,但不能一味地求简而导致读起来好像脱落了文字似的。他说:“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言以载事,文以著言,则文贵其简也。文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之疑有阙焉,非简也,疏也。《春秋》书曰:‘陨石于宋五。’《公羊传》曰:‘闻其填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公羊》之义,《经》以五字尽之,是简之难者也。”他还举汉人刘向载泄冶之言曰:‘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此用三十有二言而意方显;及观《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减泄冶之言半,而意亦显。又观《书》曰:‘尔惟风,下民惟草。’此复减《论语》九言而意愈显。吾故曰是简之难者也。”(甲之四)其意旨尚简,而强调“言简而意周”,反对“言简而意陋”。这种作文繁简的观点,为后来的学者所孜孜以求,如清人顾炎武也就是继承了这样的精神,以这样的观点评论文章繁简的。

2.目录学

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十卷,《续录》十卷,是中国目录学史上著名的经典,据《四库提要》载,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是书为淳熙中骙长蓬山(即主管皇家图书馆),与同僚记录建炎以来事为此书,李焘为之序。《续录》者,后人因旧文而增附之。“今考是《录》所载,自建炎元年至淳熙四年。《续录》所载,自淳熙五年至咸淳五年。皆分沿革、省舍、储藏、修纂、撰述、故实、官秩、廪禄、职掌九门。典故条格,纤悉毕备,亦一代文献之薮也。世所传本,讹阙殆不可读。惟《永乐大典》所载,差为完具。今互相考订,补其脱漏者三十一条,正其舛错者一十六条。而其记载诸人爵里有与《宋史》互异者,并为胪注,以资参考。惟前录中《沿革》一门,续录中《廪禄》一门,《永乐大典》所载亦全卷皆佚,无从补葺。盖是书残阙已在明以前矣。今亦姑仍其旧焉。”这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加以考订,校勘整理而保存下来的,若非当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那么随着《永乐大典》的毁灭而消失,至少是没有现在这本辑自《大典》的“差为完具”的目录书了。这是《四库全书》为保存文献所做的贡献之一证。

宋桑世昌《兰亭考》十二卷。据《台州府志》本传:桑世昌字泽卿,号莫庵,其先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其父庄,字公肃,官至彬州(疑当作郴州)守,绍兴初寓天台,居近石桥,著有《茹芝广览》三百卷。世昌从诸公问学,不以贫夺其志,为陆游外甥,博雅工诗,喜集古今名人书籍,及遗文轶事,不以科名为事。晚号天台老樵。年七十余,著《兰亭博议》十五卷,于宋人题识,援据甚详。《四库全书》入史部目录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兰亭考》十二卷,旧本题宋桑世昌撰。世昌淮海人,世居天台,陆游之甥也。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兰亭博议》十五卷,注曰:‘桑世昌撰。’叶适《水心集》亦有《兰亭博议跋》曰:‘字书自《兰亭》出,上下数千载,无复伦似,而定武石刻遂为今世大议论。桑君此书,信足以垂名矣。……《书录解题》又载《兰亭考》十二卷,注曰:‘即前书,浙东庾司所刻,视初本颇有删改。初十五篇,今存十三篇。去其《集字篇》后人集兰亭字作书帖诗铭之类者。又《附见篇》兼及右军他书迹,于《乐毅论》尤详。其书始成,本名《博议》,高内翰文虎炳如为之序。及其刊也,其子似孙主为删改,去此二篇固当,而其他务从省文,多失事实,或戾本意。其最甚者,序文本亦条达可观,亦窜改无完篇。首末缺漏,文理断续,于其父犹然,深可怪也’云云。”文长不备引。据此可知,桑世昌此书初名《兰亭博议》十五卷,后来将刊刻时由高似孙删改为《兰亭考》十二卷,“存此一编,尚足以见《禊帖》之源流”,即有助于了解研究《兰亭序》的来龙去脉,历史变迁。

3.体育

南宋道教宗师张伯端所著《悟真篇》被认为道教由外丹转为内丹的标志,是中国气功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四库提要》称是书与汉魏伯阳《参同契》都是道教丹法经典著作,现代著名学者丁福保《道藏精华录百种》则称赞是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有“万古金丹王”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