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钱暄:塑造台州城市建设历史的开创者

钱暄:塑造台州城市建设历史的开创者

【摘要】:钱暄主要是疏通东城的水流,调整州城的位置,化害为利,着实是台州城市建设历史上富于创见的重大事件。这一举措既解决了东城城墙屡毁于水灾,导致城东防御上的重大缺陷,又将原先“船场水军营”改建为城外的湖泊,其性能实际起到了“池”的作用,巧妙地解决了东城易攻难守的隐患,还为州城官民增添了一处风景区。今临海城东湖之东有一条道路就叫钱暄路,就是台州人民对钱暄在台州修建州城的纪念。

宋朝文化全面繁荣发达的时代,除了实业以外,社会建设的工艺和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台州城市建设也在此一时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宋朝的台州太守钱暄为台州城的建设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钱暄,临安(今浙江临安)人,熙宁(1068—1077)中知台州。台州州城所处地理形势北面靠山(大固山,又名龙顾山,在州西北三百歩高八十丈周回五里),西、南两面为灵江,南部还有大小巾山屹立水边,自然形成极可靠的屏障。独有东面朝向大田平原,无遮无挡,且有白云山、鲤鱼山诸山坑之水汇集于此,每当夏秋雨水丰沛之季,台州城东面往往形成水灾,而且西南两面受灵江围绕,也容易受到上游永安溪、始丰溪来水与下游海潮洄流的灾害,如庆历五年(1045)州城遇到水灾,“大水坏郛郭,杀人数千”,不但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即使州城东面城墙亦常常被大水所毁坏。因此百姓为避水患,便不敢在城东平垟地带建造房屋,多沿山起屋。然而东面的城墙无法解决屡修屡圮的难题。钱暄治台后,考察台州州城的利害缘由,乃下决心根治东城难以久立的祸患。钱暄主要是疏通东城的水流,调整州城的位置,化害为利,着实是台州城市建设历史上富于创见的重大事件。他的举措是把诸山水容易潴漾成灾的区块(这个地方原有一个训练水军的“船场水军营”)索性开挖成湖,湖水起到蓄水防灾的效果,下泄入灵江中;把东城城墙缩进一里光景,也就意味着把先前建于州城之内的“船场水军营”变成了位于城外的一个湖泊,从此之后城东的州城就再也未出现过“毁于水灾”的事件。这一举措既解决了东城城墙屡毁于水灾,导致城东防御上的重大缺陷,又将原先“船场水军营”改建为城外的湖泊,其性能实际起到了“池”(即护城河)的作用,巧妙地解决了东城易攻难守的隐患,还为州城官民增添了一处风景区。宋陈耆卿《赤城志》记载钱暄“熙宁四年钱守暄又累以密石,且虑水啮其足,遂浚湖,以其土实之”,就是把挖湖的泥土垒叠成州城城脚的土堤,美化了城东的景观,使得这个“水灾”变成一郡游观之胜的东湖。台州州城的建设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军事防御外,它的最突出功能就是防洪的功能。它对我国古代城防建设的贡献与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军事防御功能上,因为自宋朝以后,台州城的建设逐步成为我国古代“固若金汤”“金城汤池”的典范,经历了明朝抗倭战争明清鼎革烽火的洗礼,仍巍然屹立在浙东沿海的大地上,向历史做出了最充分的说明。经过对台州古城的截面分析研究和城墙结构的比对,可以断定,台州城的建设思想与结构艺术随着戚继光北守北京边防而被带到明朝长城的修建,并被充分地吸收融合到了北方国防工事建设中,使它的建筑精髓为国家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保留至今的台州城,是全国江南州城中保护得最好的古城,无疑包含着台州历代官民城建的聪明智慧,而钱暄改造台州城的创意同样永远值得铭记。今临海城东湖之东有一条道路就叫钱暄路,就是台州人民对钱暄在台州修建州城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