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郑虔生平与贬谪台州的历史重构

郑虔生平与贬谪台州的历史重构

【摘要】:称郑虔科举过程为“弱冠举秀才,进士高第”,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即成丁礼,弱冠是指二十岁。郑虔在台州的时间是一年多点,即卒于任上。安史之乱中郑虔被叛军所获,强授伪水部郎中之职,唐军收复长安后审判曾任伪职的前朝廷官员,郑虔被贬谪台州司户参军事。年年血食,香火不断,台州人民对于郑虔的教泽念念不忘,誉之为“台州文教之祖”。

郑虔字若齐[21],唐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其生卒年向无确数,新旧《唐书》亦语焉不详,如《新唐书》只是含糊地说:郑虔被贬台州司户参军事,后数年卒。2007年初,河南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收集到郑虔及其夫人王氏的墓志(以下简称《墓志》。见插图),据报道,该墓志题为《大唐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府君并夫人琅瑘王氏墓志铭(并序)》,墓志长、宽各45厘米,志文为楷书,共28行,每行约28字。志文将郑虔的世系、官职、品行、子嗣、卒年、丧葬及其夫人王氏的生平等,都介绍得很清楚,弥补了史书方志关于郑虔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史书对郑虔记载的错误之处,为研究郑虔生平经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据《墓志》载,郑虔“字趋庭,荥阳人也”,从小就“精心文艺,克己礼乐”。称郑虔科举过程为“弱冠举秀才,进士高第”,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即成丁礼,弱冠是指二十岁。那么郑虔是二十岁考中秀才,中进士必于二十岁以后。又记载他“工于草隶,善于丹青,明于阴阳,邃于算术,百家诸子,如指掌焉”,与传世记载郑虔博学多才相符。郑虔到达台州“经一考,遘疾于台州官舍,终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九,时乾元二年九月廿日也”。郑虔在台州的时间是一年多点,即卒于任上。那么郑虔的生年可据以考定为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其生卒年可定(691—759)。台州三门县郑虔后裔民国年间编纂的《石马郑氏宗谱》将郑虔作为始祖,其《世祖本传》载郑虔“生于唐长寿元年壬辰(692)九月九日”,与《墓志》最为接近。荥阳郑氏是个历史悠久而声望隆盛的名门望族,自六朝以来一直是中原地位显赫的世家,显宦蝉联,奕世高贵,世家子孙,素重文化礼仪的教育培养,以为成人后入仕干禄做好铺垫。郑虔虽出自荥阳郑氏,从他学习书法时因为无力购买纸张而只得到长安慈恩寺里收集柿叶来练习的境况来看,显然属于清贫的家庭。但是郑虔禀赋很高,才华出众,博闻强记,转益多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才艺高超的文人。他因自己作画,题诗于画上,献给唐玄宗,甚得玄宗的赏识,御笔亲署曰“郑虔三绝”[22],遂名声远扬,传为美谈。实际上郑虔还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音律等等,勤于著述,新旧《唐书》中记载郑虔编纂过《天宝军防录》《胡本草》《会箤》等书,但未传下来。唐玄宗为国储才,特设广文馆,以郑虔为博士安史之乱中郑虔被叛军所获,强授伪水部郎中之职,唐军收复长安后审判曾任伪职的前朝廷官员,郑虔被贬谪台州司户参军事。而《墓志》载郑虔在“狂寇凭陵,二京失守”时,因“奔窜不暇,遂陷身戎虏。初胁授兵部郎中,次国子司业”,而未见正史记载的“水部郎中”。抵台州后其言行举止与俗相左,以至于出现了“郑广文笑一郡人,一郡人笑郑广文”的场面。郑虔深感台州风俗古朴,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因而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承担了本不属于他职责的教书育人之事,“收民间子弟教之”。由于台州以前官学[23]未立,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极低,因而缺少文化基础,郑虔在尽心教诲的同时,也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有一次气得要离开台州回长安去了。他的生徒追到城北的留贤,苦苦恳留先生,郑虔说:“你们要我留下来,那我出个对子考考你们,如果对得好,我就留下,否则我就……”其生徒就请先生出对。先生于是出了上联:“石压笋斜出。”此联于普通事物现象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决不屈服于压力,决不向困难低头,倔强向上的精神与品格。生徒林元籍思考之后,以“谷阴花后开”对之。此联亦于寻常的字面中寄寓着丰富的内涵,寓指台州虽文教落后,而今有先生教育启蒙,就像山谷中的野花一样享受阳光虽迟,但肯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散发醉人的芬芳,这也同样包含了不甘沉沦落后,誓将奋发有为的意志。先生惊喜之中感叹“何教化之神速若此”,感到十分满意,就留了下来。于是郡人后来就将此处的村庄命名为“留贤”。由于郑虔的苦心教育,文化礼仪的种子在台州萌芽,并逐步向台州各县城乡蔓延扩展,从此台州的教育事业迈上了正道,为日后的文化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宋时郡人、礼部侍郎陈公辅称赞郑虔“化被台邦,教以正学,启以民彝,家家社乐,人人诗书”,为台州文化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后人尊为“吾台斯文之祖”(明方孝孺语)。郑虔去世后,台州官民就在其故居立祠纪念,宋朝时犹称为“户曹祠”,陈耆卿《嘉定赤城志》:“郑户曹祠在州东一里户曹巷,祀唐郑虔。巷盖其所居也。俗讹为兴福将军。”这个讹传故事是一个教人孝敬老人的案例:“旧传有一日这条巷中有对其母不孝者,母亲哭诉于庙。这个不孝之子忽然见神叱骂他:‘你不孝当诛,但我志在兴福,不想降祸。如果你仍旧如此,就决不轻饶。’到第二年,这个不孝之子依然故态。有一夜下雷雨,就被雷打死了。这就是兴福之名的来由。”台州官民将郑虔居住的这条街叫作“户曹巷”,陈耆卿《嘉定赤城志》:“户曹巷在州东一里,以唐郑虔为户曹日居此,故名。”又有“弱齐巷”(郑虔字弱齐),元朝讹为“捏儿巷”。明正统十二年(1447)在原址重建郑广文祠。清朝亦多次修缮郑广文祠,20世纪80年代又于祠旁修复扩建为郑广文纪念馆,以志功德。海内名家多有题词吟咏,树碑立传,以垂永远,为台州文教事业之光辉范式。郑虔之墓在临海大田白石金鸡山,《嘉定赤城志》载:“唐司户参军郑虔墓,《临海县志》:在金鸡山。”年年血食,香火不断,台州人民对于郑虔的教泽念念不忘,誉之为“台州文教之祖”。“今吾郡人俎豆司户,犹潮人之于昌黎(指韩愈)也。”(《风雅遗闻》卷一)郑虔若地下有知,亦当含笑九泉了。

自郑广文先生在台州郡城开设学校招收生徒开启台州文教以来,台州文教事业不断发展,民俗日淳,士风渐进,从一个僻处东海之滨的流放贬谪官员的地方变成一个知文、尚文、重文的地方,从一个未设官学的地方变成一个逐步建立州学、县学等教育系统的地方,据地方志记载,北宋庆历元年(1041)台州知事李防建立台州州学,《嘉定赤城志》卷四载:康定二年(是年改元庆历元年)李防即州孔庙建学。庆元五年(1199)郡守叶籈奉旨兴办武学。李防还亲自撰写了《丹丘州学记》[24],倡重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学之时义大矣哉!人不学不知道,道者非他道也,安国家治人民之道也。”州学“自仲春十有一日起功,至仲夏十有一日毕力。高门穹崇,峻宇萧洒。靡逾百日,众心乐成”。又“建小楼,以贮群籍”,相当于后代的学校图书馆。更重要的是李防注重寻找堪为州学培养人才的老师,“仍命宿儒,特为主者。诗书礼乐,不得不兴矣;忠信孝弟,不得不增矣。愚者可以智,贱者可以贵,贫者可以富,善者可以显。盖学有所归,俗有所化,自然时习而日益矣”。台州所属各县亦先后兴建县学,其中宁海、临海早于州学:祥符五年(1012)宁海县令苏季成建县学;景祐四年(1037)临海县令范师道建立临海县学;皇祐中(1049—1053)天台县令石牧之建县学;皇祐初(1049)仙居县令陈襄建县学;治平三年(1066)黄岩县令许懋建县学。最迟迄宋英宗时期台州五县均已经建立县学,与州学一起构成了官学的体系。加上民间的私塾和一些早期的书院(如著名的上蔡书院),为台州文教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此台州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的文士越来越多,为台州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州学县学的建立,台州的文化教育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学而优则仕”作为古代书生读书治学的最主要道路的科举而言,唐宋两朝就成为极其鲜明的对照:唐朝台州进士及第者只有两人,宋朝台州士人进士及第者达到空前隆盛之程度;而台州人才辈出,出任朝廷要职者亦络绎相继,文臣武将,忠君爱国,勤于职守,勇于赴难,彪炳于青史者代不乏人。仅南宋后期的宋宁宗、理宗在位的70年间(1195—1264),共有五位台州籍人士出任丞相:临海谢深甫、钱象祖,黄岩杜范,宁海叶梦鼎,天台贾似道。《宋史》列传的台州籍人士即达21人。据《台州府志》等史志材料统计,台州自有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共有进士1091人,其中文进士907人,武进士184人;共考中状元六人,三名文状元、三名武状元,分别为:宋宝庆二年(1226)临海王会龙,元至治元年(1321)临海泰不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临海秦鸣雷;宋嘉泰二年(1202)临海叶崇,宋嘉定十三年(1220)仙居陈正大,清同治七年(1868)天台陈桂芬;共中榜眼三人:宋咸淳七年(1271)临海杜文甫,明宣德二年(1427)天台杜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黄岩喻长霖;共中探花三人:宋开禧元年(1205)天台裘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宁海卢原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临海张鈇(武探花)。以朝代分,则宋朝中进士者最多,达到578人。尤其是南宋152年间,举行科举考试50次,台州中进士550名,每科平均达11人,而咸淳元年(1265)台州一榜中进士者51人,达到台州科举考试的顶峰,也创下了空前绝后的科举纪录。这样的成绩即使与浙东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中心的绍兴府(宋高宗赵构曾驻跸于越州,乃循例改越州为绍兴府)相比也不逊色,绍兴在两宋中进士618人。而文化教育新崛起的台州竟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可以增强自信心了。据《台州墓志集录》所载宋《陈容墓志铭》曰:“有宋嘉泰元年(1201),台之举进士者逾七千。”南宋嘉泰元年台州这一次郡试,参加者进士考试人数,按当时的人口计算,几乎每30个男丁就有一个参加科举考试,足以推知当时台州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盛况了。台州以一个濒海之地,之所以文质彬彬,济济多士,有自来矣。宋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中说:“故吾州虽号落远,而文教无不之焉……儒先长者劚荒燧闇,以为多士之倡,流风所暨,莫不根柢行义,枝叶艺能。在朝则致君,在州县则阜俗。”自唐广文先生兴办教育以来,以教育化民,“俗尚诗书,人敦孝弟,而人文渐蒸起矣”,每当言及台州教育,追根溯源,其启蒙者郑广文先生的开山之功总令人为之肃然动容,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