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阴道、浙东、越中之景:受二王与顾恺之赞美

山阴道、浙东、越中之景:受二王与顾恺之赞美

【摘要】: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人。与其子王献之都以书法出众闻名于中国艺术史,并称为“二王”或者“羲献”。他说过这样的话:“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载:“赤城山有玉室璇台,许迈尝居之。因与王羲之书云:自天台山至临海,多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所以前面如王羲之父子和顾恺之诸人对浙东山水之美的赞赏,就为士大夫把它付诸笔墨做了铺垫。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今山东琅玡)人。与其子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五子)都以书法出众闻名于中国艺术史,并称为“二王”或者“羲献”。如唐朝孙过庭《书谱序》中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繇)张(芝)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可谓钟张既绝,而羲献继之。”毫无疑问,王氏父子均有过人的艺术素养与审美的眼光,对于美的事物的感受自然有别于普通民众,他们身在浙东山水之间,其审美判断对于士大夫的影响亦自然有别于普通民众,在上流社会中起到引导风气的作用。王献之与其父亲王羲之都是从北方逃难到浙东来的中原士族人物,从北方人的视角来看浙东山水风光,自然有许多新鲜感,夹杂着新奇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对王献之的观感做了十分精彩的记录:“王子敬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梁刘孝标注引《会稽郡记》曰:“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澈,清流泻注。王子敬见之曰:‘山水之美,使人应接不暇。’”余嘉锡笺疏引刘盼遂曰:“《戏鸿堂帖》载《子敬杂帖》云:‘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作为北方人,大书法家王羲之对浙东的喜爱,较其子又似更为深刻。他说过这样的话:“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所以后来会稽人就将郡内的著名水利工程南湖[24]改名为“镜湖”。南朝梁顾野王《舆地志》云:“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名镜始是耳。”镜湖之名就是从这里而来。地志又引李太白《登半月台》诗:“水色绿且静,令人思镜湖。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则湖以如镜得名无可疑者。而或以为小说所记,以为轩辕铸镜于此得名,事实不是如此。太白又有《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王羲之四十多岁辞官以后就逍遥于浙东诸郡的名山之中,修道炼丹,也写作抒发自己的山水之情,唐人徐灵府《天台山记》还记载王羲之到天台山游历,遇白云先生付授笔法之事:“第一年学书,似蛇惊春蛰,鱼跃寒泉。笔下龙飞,行间蝶舞。虽未殊妙,早以惊群。至第二年学书,似鹤度春林,云飞玉间,笔含五彩,墨点如龟,觔骨相连,似垂金鏁。”实际上此事近于仙话传说,荒诞不经,只可作一侧面观照,姑妄听之。王羲之的好友许迈作书信与王羲之说:从天台山到临海,多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载:“赤城山有玉室璇台,许迈尝居之。因与王羲之书云:自天台山至临海,多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顾恺之江南本地人[25],虽然熟悉江南的山水,但是当他来到浙东时,也情不自禁地为浙东山水之秀美所陶醉,《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一则故事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对于山水之美的赏识见诸口头者是审美的开端,其进一步的发展则是付诸笔墨了。这种发展过程也是在东晋时期完成的。所以前面如王羲之父子和顾恺之诸人对浙东山水之美的赞赏,就为士大夫把它付诸笔墨做了铺垫。东晋士人承担起此任者便是当时文坛宿将孙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