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台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天台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摘要】:指出台州处于东海之滨的丘陵中,上古时代属于蛮荒地带。这个“乡”或属闽中郡,或属会稽郡,隶属关系的模糊性反映了当时该地在中原王朝心目中处于边缘地位,并无明确的“重要性”的显示。这个不太重要的海滨之地到西汉昭帝时才有了第一个县级的行政建制:回浦县,堪称台州行政建置上的第一次飞跃。从此回浦县境内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文明”阶段。因此说这一时期是天台山文化的萌芽期。

台州史前文明,文献记载不足;但现当代考古发掘的古代先民遗址较多,从20世纪50年代起台州各地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共60多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陶器。这些史前时期考古表明,台州这块土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先民生活的遗存,农业渔业、制陶业都较为发达。兹不具述。清末王棻在《台学统·叙录》中说:“吾台处万山之中,岸东海而为郡。三代之时,人文未启。”指出台州处于东海之滨的丘陵中,上古时代属于蛮荒地带。民国喻长霖在《台州府志》序中说:“吾台古称荒域,僻处海滨;三代之时,人物无闻;汉晋以来,表有间见;隋唐之时,亦为贬谪之地。”喻氏意为台州这块地方上古是蛮荒之地,处于偏僻的东海之滨,夏商周时代从未出现著名人物;从汉朝晋朝以来,才有极少数的人物偶尔涌现;到隋唐时期,也还属于朝廷发配充军罪人的地方。可见开发的时间不早,人物(指杰出人士)明耀于历史记载的不多,较之会稽郡这样的地方自然是有些黯然了。

如前文所述,台州在秦朝还是一片没有开拓的蛮荒之地,作为一个名叫“回浦”的乡,隶属于当时行政建制不很清楚的闽中郡,具体的郡以下的行政归属就无从稽考了。有的史籍记载属于会稽郡的鄞县,如《晋太康记》称章安“本鄞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87)立,未详”。这个“乡”或属闽中郡,或属会稽郡,隶属关系的模糊性反映了当时该地在中原王朝心目中处于边缘地位,并无明确的“重要性”的显示。

这个不太重要的海滨之地到西汉昭帝时才有了第一个县级的行政建制:回浦县,堪称台州行政建置上的第一次飞跃。清人编《浙江通志》载:“《太平御览》:始元二年(前85)以东瓯地为回浦县。”从此回浦县境内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文明”(中原文明视野之中的发展历史)阶段。这种阶段性变化的动力主要是大汉国力的整体增强在江南统治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江南原先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农业开发程度较低,经济实力较为贫弱,史籍所载越人“祝发文身”(断发文身),就是当时越国经济文化的真实写照,故对中原王朝而言就不具备多少重要性。而大汉王朝主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视野都在北方,如军事上与漠北游牧民族战争曾经长期困扰着汉王朝,经济上中原农业是全国最为发达的,也是农业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外交上主要争取对象都分布于北方与西北方,如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大月氏等国,派遣苏武出使匈奴等国,这些地方的重要性都大大超越了南方。等到张骞出使西域时才逐渐感觉到南方,当时主要还是西南方的天竺[1]等地也需要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可见西汉时期江南开发的程度是不高的,对大汉全国局势没有什么影响。随着中原文化力量的加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获得较大的提升,人口繁衍,江南开发与管理对于国家的意义日益彰显。这中间特别要指出,西汉末年中原农民大起义导致了中原人口大量向相对平稳的江南迁徙,对江南的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江南具有许多开发农业经济的自然地理上的优势,有的还是中原地区所不可能具备的,如江南适宜发展喜光热的粮食作物水稻、适宜种植桑树养育蚕茧等等,这就使得江南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这种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产生的社会进步不断要求生产关系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原先较为原始的狩猎、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跨越性的变化,社会经济基础的演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也与之相适应,所以就当时来说,回浦县的建立,标志着社会行政管理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无疑是社会发展到了上层建筑不得不做出调整的明证。

东汉时,回浦县的行政管理机制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东汉之初,将回浦县改名为章安县,从地点上说,回浦与章安其实属于紧挨着的村镇,就是现在的章安镇辖地,此地距离今天的临海城里大约50公里,与今天的台州市主城区椒江隔江相对。所以东汉初将回浦县改名为章安县,只是换个名而已,县治仍在老地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来又将章安县所辖之地一分为三:以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即后来的永嘉,今温州);以章安县西部置松阳县(即后来的处州、括州,今丽水),这三个县构成了后来浙东地区东南部三个州的格局。这种行政区划的不断升级和分化,有力地说明这个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到了相当兴盛的程度,必须分置才能适应新的需要了。因此说这一时期是天台山文化的萌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