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台山的命名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天台山的命名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摘要】:此前台州天台的读音尚不至于如此混淆。台州以天台山得名,天台山的“台”读如怀胎十月的“胎”,天台的“台”也是“胎”字的声符。台州天台的读音应当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这样才能保持地名特有的音义内涵,才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

天台山是一座风景优美的濒海名山,是一座拥有丰厚文化积淀的人文名山,它的名字既美丽又飘逸,既明白透亮又蕴藉含蓄,令人循名责实,激起探寻与亲临其境的情感。那么这个美好的山名是如何而来的呢?实际上它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在山水地名上的反映,此山上应天文中的台宿(也叫台星),因而取其义命名为天台山。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十一《山水门》载:“天台山在(天台)县北三里。按陶弘景《真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1],或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一曰大小台,以石桥大小得名,亦号桐柏栖山。”古代将天文与地理对应,此山“顶对三辰,上应台宿”,故以“台”为名。《晋书·天文志》载台宿共六星,两两而居,分为三对,叫作“上台”“中台”“下台”,故别名“三台”。其含义是:“在人(间)曰三公,在天(上)曰三台,主开德宣符[2]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三台六星主管“开德宣符”,分别主寿、主宗室、主兵,“所以昭德塞违”,此语出自《左传·桓公二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唐孔颖达疏:“昭德谓昭明善德,使德益彰闻也;塞违谓闭塞违邪,使违命止息也。”是说国君要彰显美德,避免错误,做百官楷模之意。三台对应人间,寓意三公,即象征人世间地位最高贵的三个职位: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一说对应太师、太傅、太保。因此天台之名含义美好,引发遐思,天下便有许多山名取义于此,也有取名“三台”者,加上简化字将“楼臺”(楼台)、“臺階”(台阶)的“臺”字也简化为“台”,以致现在国内“天台山”数量不少,其中就有由“天臺山”简化而来者。

谚云:“入乡随俗。”浙东台州天台的读音是常常被人家读错的,所以首先要提出这个问题。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播音员大多能够读准确天台的“台”是读阴平声,但是也有一些读错的;而平民交际尤其是非台州人交际中大多把它读作“五台山”的“台”,也就是把它读作“楼臺”(楼台)、“臺階”(台阶)的“臺”了。这主要是简化字方案推行以后原先属于不同的词、不同的字被简单合并所导致的音义混淆。此前台州天台的读音尚不至于如此混淆。

台州以天台山得名,天台山的“台”读如怀胎十月的“胎”,天台的“台”也是“胎”字的声符。古代字书中“台”字又有另一音,读如贻,是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梁顾野王《玉篇》:“台,与时切,我也。又音胎。”它是说“台”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人称代词的“台”和台星的“台”。这两个“台”字不但读音不同,其字形原本也有差别。《玉篇》在《分毫字样》中区别台字音义时做了如下解释:台读“汤来反”,即读如“胎”音时其含义为“星也”,是星宿名;读作“羊支反”即同“与时切”音时,其含义为“我也”,是第一人称代词[3],《尔雅》:“台、朕,予也。”两者原本属于两个字形,后来字形同化了,但读音未变。

简化字方案将“臺”“檯”“颱”这些形义各不相同的字都合并为一个笔画少的“台”,造成了词义与字形的淆乱,原先字形与词义相对清晰的对应关系被破坏了。五台山的“台”、台湾的“台”原本写作“臺”,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台”字原本也写作“臺”,读如“抬”。“臺”字本义为土臺、楼臺、臺階,汉许慎《说文解字》:“臺,观四方而高者。”《玉篇》:“臺,徒来切,四方高也,阁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臺榭,(榭)音谢,本亦作谢。土高曰臺,有木曰榭。”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臺,愿与诸侯落之。”[4]杜预注:“宫室始成,祭之为落。”它与本义指天文学上星宿名的“台”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两个字。简化以后,今人难以区分这两者的音义关系,使得天台、台州这个地名多易误读以至于误解。据说改开之初有一次台州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到外地考察学习,在互相介绍情况时,东道主中有人问道:“请问台州是台湾的哪一部分?”这不禁令在场的台州人吃惊不小,啼笑皆非。

台州天台的读音应当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这样才能保持地名特有的音义内涵,才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性。汉语中对于人名、地名等专名就有保持其本色读音的规则,如吐蕃不能读作“土番”,瓦窑堡不能读作“瓦窑保”,可汗要读如“克寒”,单于要读如“缠于”,天竺又写作身毒[5],读如“怨笃”;唐德宗李适、宋学者洪适的“适”读如“括”而不能读如“式”[6]。即使人名等专名的写法也不可随意改变,如张国焘不可改为“张国涛”,姓“於”的也不可隨便改成“于”,姓“潘”的更不可写成“泮”,等等。在人名地名用字上要尊重历史、继承历史而不是抹杀历史,尊重个性、理解个性而不是抹杀个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多元并存,才能促进文化的兴旺繁荣,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