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史诗般的英雄事迹:余占鳌的传奇故事

史诗般的英雄事迹:余占鳌的传奇故事

【摘要】:能称得上英雄的事迹有二。这两件事,尤其是后面一件,奠定了余占鳌被视为“英雄”的基础,使他身上的污点与罪恶被美名洗去。由此可见,余占鳌所谓的英雄事迹,源于人类原始本性的解放,是酒神精神的体现。实际上,土匪与英雄都是对传统的反叛。英雄色彩的背后,是土匪气质的影子。但即使是只有一刹那的光芒,也不会掩盖他那时身为英雄的事实。将英雄之举归因到酒神精神的挥发,看似无奈,倒不失为破解混沌、阐清概念的灵光一现。

晁 潜

《红高粱》,红高粱,高粱地中的余占鳌。看这部电影前,我就有很大的好奇心,他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土匪?抑或是一个普通人?

谁是英雄?他们可以没有过人的智慧或是强健的体魄,但一定有着能让人由衷敬佩的品质或事迹。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乔布斯用他手中的“苹果”改变了当今的世界;爱因斯坦为我们打开了宇宙的一扇大门。这些人,都可以称为英雄。

但是余占鳌这个人呢?能称得上英雄的事迹有二。其一,是在电影的开头,遭遇劫花轿时,他带领轿夫们偷袭土匪并将其乱拳打死。其二,当罗汉大哥被日本人残酷剥皮示众后,他毅然带着酒厂里的伙计们去打鬼子,炸汽车,成了他人眼中的“民族英雄”。这两件事,尤其是后面一件,奠定了余占鳌被视为“英雄”的基础,使他身上的污点与罪恶被美名洗去。然而,往深入去看这两件事,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余占鳌绝不是为了什么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之类的崇高信念去做的这些事。他所做的这两件事,都带着他个人的情感与目的。打劫匪,是为了救对他有好感的戴凤莲,勇敢源于本能的冲动;打鬼子,未必出于爱国精神,勇敢源于为罗汉大哥复仇的心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要夺回自己生命的权利:日本人今天杀了罗汉大哥,明天就可能杀了我。他要为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自由而战。由此可见,余占鳌所谓的英雄事迹,源于人类原始本性的解放,是酒神精神的体现。“最美好的一切都属我们和我自己,如果不给我们,我们就去夺取。”这位不同寻常的英雄,带给了人们全新的想法。

土匪!相比起余占鳌身上的英雄色彩,我看到的更多是他身上的土匪气质。从抬轿时与戴凤莲眉来眼去,到与她在高粱地里野合,抑或是在新酒里撒尿,都彰显出他土匪的一面。但也正是这土匪的一面,成了这个角色的魅力所在。实际上,土匪与英雄都是对传统的反叛。他们在行事方式与未来道路上的不同选择,使之最终到达了截然不同的终点。英雄色彩的背后,是土匪气质的影子。

抛开余占鳌身上的英雄色彩与土匪气质不谈,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那个时代极其平常的普通人。但一个普普通通的轿夫,凭什么能够做到其他人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情呢?为什么唯独他能够挣脱传统的束缚,实现自我的解放?面对酒神精神与传统现实的对立,于绝处寻生机的他打破了身上的枷锁,成为了出自传统,又反抗传统的新人。

戴凤莲与司马库都是莫言笔下酒神精神的代表人物。从戴凤莲与余占鳌之间如饥似渴的爱情,以及她搬出高粱酒为大家打鬼子壮行的行动,都可以感受到她身上那股蓬勃的生命力。骑着自行车去炸桥的司马库,有着追求自由的桀骜气质和领袖风范,无论得意或是失意,他总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众人追随。这二位,来自普通人却能带动普通人,甚至在关键的危急时刻领导普通人。这就是他们身上那象征着生命力的酒神精神在发挥作用。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阿Q也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但他们臣服于传统,成了被同化的“奴隶”。余占鳌看似不同,进行了“英雄式”的反抗,但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他是混沌、矛盾的集合体。正因如此,他极具魅力。他对自己身上杀欲情欲的放纵,对自己身上酒神精神的诠释,对封建的继承与反叛,交织在一起,如同那远近闻名的“十八里香”一般,醇厚香甜,回味中又有辛酸与苦涩。

影片最后,余占鳌站在高粱地旁,看着破碎的日本军车,看着死去的戴凤莲和伙计们,看着这个红色的世界。这并不是余占鳌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疯狂与毁灭并存的酒神世界观,加上余占鳌与戴凤莲身上蓬勃的自然力,一起组成了莫言的酒神叙事。正因酒神精神与传统的对立矛盾,注定了余占鳌在那个将变未变的时代的悲剧命运。这是属于整个中国大地的悲剧形象。他在反抗,但不够彻底;他在遵循,却格格不入。他终究无法凭一己之力推倒传统的力量。

余占鳌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英雄吗?那要看你怎么定义英雄。一个英雄,也许在他绽放之前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即使是只有一刹那的光芒,也不会掩盖他那时身为英雄的事实。

【点评】作者尝试从“英雄、土匪、普通人”三个角度定义余占鳌,皆有道理,却又相互矛盾,形成了混沌之势。将英雄之举归因到酒神精神的挥发,看似无奈,倒不失为破解混沌、阐清概念的灵光一现。

附:“煮酒论英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