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明社会与个人廉耻的关系

文明社会与个人廉耻的关系

【摘要】: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4]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5]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6]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7]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2.顾炎武曾痛陈“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两人先后逃往周国。待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上。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2]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3]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4]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5]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6]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7]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我思我在

1.根据文意说说,《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相比其时同僚,是“知耻”还是“无耻”?为什么?

2.顾炎武曾痛陈“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请搜索信息,补充完成顾炎武的人生简历,看看他是怎么践行“知耻后勇”的。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代表作有《日知录》《肇域志》《顾亭林诗文集》等,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为人慷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皆为其名言。在早年求学阶段,他______________;清军入主中原后,他______________;南明灭亡后,他累拒仕清,______________,真正做到了“知耻后勇”。

3.假如顾炎武遇上了伯夷和叔齐,设想一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知识链接】商末,孤竹君有两个儿子名叫伯夷和叔齐。相传孤竹君遗命令叔齐继位,但叔齐不肯,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两人先后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他们扣马谏阻。待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