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用批判性思维从科普到进阶

如何用批判性思维从科普到进阶

【摘要】:郭兆凡(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信息,但真假难辨。而批判性思维则给我们提供一套思维上的工具方法,让我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怎么样形成一个更明智的判断。批判性思维,西方叫“Critical Thinking”。1.批判性思维,绝不等同于否定。批判性思维倡导的理性,和感性绝不是矛盾的。批判性思维有比逻辑更丰富的内容。4.批判性思维和辩论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并不是要赢得一场辩论。

郭兆凡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互联网时代,到处都是信息,但真假难辨。今天看篇文章,觉得有道理,明天看到个新闻,观点不一样,但好像也有道理。我们应该怎么辨别信息的质量?怎么样形成自己的观点?

我们每天都要做大大小小的决策:要不要离婚、辞职,在野生动物园要不要停车开门,飞机延误了要不要大吵大闹……做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决策是不是明智?我能不能推断到它的后果?大到公共决策,小到自我选择——怎么推动教育改革?怎么减少社会暴力?怎么改善夫妻关系?怎么让孩子脾气性格更好些?

在鉴别信息,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时,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依靠的是什么呢?

是自己的感觉、既有的观点和别人的意见。然后就不断试错,遇到新的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解决不了就自欺欺人、敷衍了事。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但事实上却是不得不承受一些不堪的后果。

而批判性思维则给我们提供一套思维上的工具方法,让我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怎么样形成一个更明智的判断。

批判性思维,西方叫“Critical Thinking”。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提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再思考,“thinking of the thinking”。和它联系很紧密的两个词是:理性、独立思考。它是教我们先要认识自己的思维,分析评估自己的思维能力处在什么水平,然后不断改善,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再思考,它有3个关键词:不懈质疑、多元意见和理性判断。

1.不懈质疑:不论对别人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观点,都要有质疑的意识。要认识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对复杂的问题有好奇心和耐心。但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也不是陷入怀疑主义,什么都不相信了。质疑是为了更好地相信。

2.多元意见:意识到很多问题是复杂的。以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不同角度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感兴趣,而不只是想着要怎么说服别人。不要觉得自己的观点才是最优越的,但这也绝不是说一定要全盘接纳别人的意见。

3.理性判断:理性,就是不被感情操纵,能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做出明智的判断。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做出决策,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三)批判性思维的误区

人们在谈到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也常常会陷入几个误区。

1.批判性思维,绝不等同于否定。从质疑开始,全面了解多元的意见,最终依靠证据进行判断,结果很有可能是赞同对方,否定了自己的原有观点。所以否定绝不是目的,这个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过程才是更重要的。

2.很多人觉得,提倡理性,就是否定了感性,甚至是冷漠无情。这其实也是陷入了二元思维的误区。例如恶性公共事件发生之后,有文章说“别和我谈什么理性,我现在就是愤怒”。为什么不能理性地愤怒呢?在愤怒的同时,依然去追问事件发生的原因,思考反映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批判性思维倡导的理性,和感性绝不是矛盾的。

我们反而要思考的是,我们现在的感性,是不是被社会和舆论操纵的?当我们的理性在发展,思维水平在提高,我们的感性,是不是也变得更丰富、更稳定、更持久、更独立?

当很多人都不敢去搀扶摔倒的老太太的时候,一个理性的人,反而可能更理解“善”的意义,能分析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背后的因素,能推断到可能的后果。即使真的被讹诈,他也会更有能力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进一步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

3.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逻辑。逻辑只是它的一个基本标准。批判性思维有比逻辑更丰富的内容。

4.批判性思维和辩论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并不是要赢得一场辩论。辩论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而已。更多时候,我们不一定需要一个现实中的对手,我们可以和自己对话,甚至和一本书的作者虚拟对话。

(四)怎样提升批判性思维

很多人可能并不习惯运用工具,但它的好处,是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转化成容易学习、可以操作的方法,让“提高思维能力”这个很玄乎的事情变得有迹可循。

1.谬误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人在思考的过程中,是常常会犯错误的。很多人的观点、决定背后,都存在思维上的错误。如果能避免这些错误,人的思维质量就能有所提高。

举一个例子,很多人都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方式。例如觉得理性的人,肯定缺乏感性;不是朋友,就肯定是敌人;不跟着骂赵薇,就是不爱国。殊不知理性和感性是可以兼得的;朋友和敌人之间,还有很多种中间状态;骂赵薇,既不等同于“爱国”,与“不爱国”也不对立。这种二元思维会限制人们的眼界和选择,激化社会矛盾,让人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2.如何论证

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术语,简单理解,就是怎么样去证明一个观点。人的任何行动、决策,其实都是基于自己相信的一些观点;虽然有很多观点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隐藏了起来,变成了我们所谓的直觉。

大多数人的观点,其实都是人云亦云。看到媒体上的观点、别人的观点,或者社会主流的观点多少有点道理,就不加思索地相信了。其实很多主流观点都是错误的,至少,都是把复杂问题极度简化了。

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所有的结论都应该被证明,也就是被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是图尔敏论证模型。

图尔敏论证模型

当我们证明一个结论的时候,要提供根据或数据;要用保证去支持这些根据;要了解有哪些辩驳意见,能够回应这些辩驳,或者因为这些辩驳意见修正自己的结论;最后,能让我们的结论成立的支撑不能是虚假的。根据或数据、保证、辩驳、支撑,这四个缺一不可。

这里常见有两个误区。

一是混淆事实与观点。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推崇唯一答案。比如“杀人是不道德的”,“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些听起来好像毫无疑义,所以很多人误把它们当成是事实。但事实上,我们每天说的话,甚至很多所谓的知识,都只是观点而已。我们并不是说,杀人就是好的,但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不同情况之下的杀人应该一概而论吗?怎么看待自我防卫杀人?怎么判断是不是防卫过当?怎么看待死刑这种杀人?怎么定义道德?这个问题背后有哪些伦理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观点,可以引发相当多的问题。

理解这一点,再去看某些主流媒体的文章,只发表观点,却不说为什么,也不会提供证据,更不会考虑相反的意见。它们只是在说教,直白地说——只是在洗脑。

二是把观点多元误判为观点间没有优劣之分。

对同一个问题,你有你的立场,我有我的立场。观点的多元,并不意味着不同观点间没有高下之分。批判性思维工具,对于一个论证的好坏,提供了一些评价标准。如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提出的评价标准,包括9个方面,分别是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和公正性。我们要理解的核心是,观点之间的差异,并不只是立场不同。我们经常被错误的观点包围着。不断追求更好的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之一。

(五)结语

批判性思维不只是一套方法,也是一种基于多元包容、公正公平的价值观倡导。

但需要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工具体系,并不会直接告诉人,哪一个价值是最好的,哪一个是不好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判断自己的价值取向。提高思维的质量,永远没有止境,一旦掌握了方法,就能少走很多弯路,甚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改变,就可以从改变自己的思维开始。

◎我思我在

1.“批判性思维”的“批判”二字在中文语境中常被误解,搜搜学者们关于“Critical Thinking”的其他中文译法,说说哪个更好。

2.针对有关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的社会共识,搭建“图尔敏论证模型”,完善你对问题的认知。

3.父母在谈论你的学习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思维谬误。请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