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市级编制及教育评价的优化与改革

市级编制及教育评价的优化与改革

【摘要】:(一)市级统筹由于长期“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很多教师固执地认为只有“分数”的评价才是最公平的评价,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能公平地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按规划分层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市县教师培训机构也为此对教师开展系统培训。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组织了各市级部门、各科室、各区县参与的大型专项论证3次,与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学科教师、家长、学生专项研讨14次,分项论证8次。

(一)市级统筹

由于长期“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很多教师固执地认为只有“分数”的评价才是最公平的评价,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方法能公平地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因此,市域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要从市级层面协同推进区域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做好顶层设计,让市、区县、学校三级高度重视,在区域内整体推进。为了有效开展工作,可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领导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专家指导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项目实施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项目办公室。

(二)分段构建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发展特长潜能为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构建具有泸州元素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学段的特点,我们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来建构,其中小学又可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三)形成体系

区域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要形成体系,从小学到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是相互联系,相互贯穿,相互起作用的。每个学段评价的方式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各学段的指标框架是高度统一和整合的。

【示例】泸州市遴选优秀教师组成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骨干团队,分为“品德发展组、身心发展组、兴趣特长组、影响因素组、档案袋评价组”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学段又细分为小学中低段组,小学高段组,初中组,学前教育组,并对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按规划分层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市县教师培训机构也为此对教师开展系统培训。

按照“顶层设计、文献学习、系统研究、问计基层”的思路,采用理论学习、网络问卷、专题座谈、实地调研、协同攻关、专项论证等方式,全力研发评价指标,标准和工具。抓住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目标要求,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细化评价标准,让评价标准“可操作”。

为使评价标准接地气、适应县区差异、更具可操作性,市项目办人员先后走访四县三区67所幼、小、初、高中学校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各学科学段共1276名教师进行专题讨论,采集到2万多个有效数据,分析出116个高频词汇,形成了3万余字的调研报告。

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组织了各市级部门、各科室、各区县参与的大型专项论证3次,与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学科教师、家长、学生专项研讨14次,分项论证8次。2014年8月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价处、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教室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处等单位专家莅临泸州,对评价标准展开了充分的论证和指导。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泸州市结合区县调研基础和自身的研究,提出“规定动作要实,自选动作要有”的原则,要求在国务院“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体现区位差异,合理利用“加减法”,体现“泸州元素”,用分值量化各项指标,构建各个学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