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促进多元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促进多元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破除单一的以选拔、甄别为主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推动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强化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的实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学校改进德育管理、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文化建设,进而促进学校整体转型,提供了契机。

(一)改进德育管理

这里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是对学生思想政治、行为习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传统的德育价值取向往往定位于建立“规范”和“秩序”。学校德育处往往是行使“训导”的职能,德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流于形式,内容空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体现人文关怀,以高尚情感情操和积极的价值观为引领,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的新时代德育,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社会需求及尊重学生个性结合起来,回归德育应有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工作和学校教育工作、学生成长结合在一起。

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学校把评价与管理常规及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将德育融入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之中,以及融入国内外的参观、访问、交流、比赛之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导向、意志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做人做事,学会道德的生活。

(二)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是教学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把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分数和冰冷的结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释放、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应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到来的重大变化,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破除单一的以选拔、甄别为主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教育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推动中小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强化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的实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评价所具有的导向功能、监测和激励功能是否能促进中小学教学改革进一步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学生认知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和加强劳动教育。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以学定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和方法上的规定与需要,均客观上能倒逼和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因为只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在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才可以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所以综合素质评价能优化教学方式改革,构建较为先进的新育人模式。

(三)促进文化建设

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综合反映,是影响教书育人的重要变量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的实施,要求学校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学校的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用有形的物质为师生员工创造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注重校容校貌的和谐、舒适,从而教育、影响、改革人的思想、行为和观念。在“软环境”方面,即精神文化建设,更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凝聚、感召人心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态概念。综合素质评价新理念下的校园文化,是突出“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营造宽松、活跃、健康、向上的氛围,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与个性的魅力,学校也因此而具有特色和办学的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