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导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身心健康评价

学校导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身心健康评价

【摘要】:导向即引导方向,发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即引导中小学生行为朝着评价标准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如果学校教育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将使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但如果导向不正确,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将让学生的后续成长、终身发展大打折扣。龙马潭区田家炳中学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正常成长,积极开展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评价实践。

导向即引导方向,发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即引导中小学生行为朝着评价标准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考察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还要考察非学业发展水平,其考评结果将与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利益)息息相关。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导向,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一)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1.引导学生关心身体健康

身体对于人是第一位的,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智力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个黄金时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将是莫大的遗憾。在这一阶段,如果学校教育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将使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但如果导向不正确,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将让学生的后续成长、终身发展大打折扣。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以考试结果“论英雄”,甚至有的学校有意无意地看轻体育锻炼,忽视身体健康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无疑让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的发展不全面。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在评价内容中列入了身心健康等指标,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包括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等级测试以及关注学生的视力情况,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向学生、学校、家长传递积极的信号,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在学校层面,也有利于学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扭转学校在教育中重智育轻身体锻炼的倾向。

2.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大会还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3]

中小学生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成长中的他们也许并不比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少。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他们自身的成长,都会或多或少地引起诸如自我封闭、自卑、焦虑、恐惧、胆怯、厌学、妒忌、早恋、迷恋网络、敌视、对抗甚至仇恨等问题。如何有效化解、解决这些问题,降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阵痛”,这是学校教育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科学的学生评价应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心理的标准及要求,关注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调控能力、人际沟通情况等,学会自我调适,促使其形成健康、优秀的心理品质。同时也应引导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示例】龙马潭区田家炳中学(泸州十七中)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正常成长,积极开展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评价实践。学校是四川省体育俱乐部示范校,把“以人为本,体质奠基”作为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师生积极实践着“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激发学生锻炼的激情。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合理安排学校教学计划,每周必须按照规定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学校提出了“三课”“两操”“一活动”“一兴趣”“一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案。“三课”是指每个年级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两操”是指每天一次眼保健操和一次阳光体育大课间操;“一活动”是指每周利用下午第四节课开展一次年级组体育课外活动;“一兴趣”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田径、篮球武术、排球、乒乓球足球等兴趣小组,学生任选其一作为兴趣活动;“四运会”是指参加市、区级运动会、校级春期趣味运动会、秋期田径运动会(含冬季长跑);“一标准”是指师生围绕初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展开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确保“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负责”,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锻炼课,培养体育尖子生。让家长、教师明确体质健康的重要性,督促学生自我进行“常态锻炼”。

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是指“从心开始,净化心灵,正面成长”,实现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人格的健全和发展。通过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SPSS统计软件、《韦氏智力测验》、卡特尔16PF等工具,该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从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象的特点出发,开展感恩教育,提出了“多主体、多项目、多形式”的“三多”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多主体”即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实现“自评+他评”的方式;“多项目”即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宽容、友善、悦纳自我;“多形式”即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每半学期一次过程性评价和学期进行总结性评价。学校定期每月开展一次心理知识讲座,一次心理健康科学常识普及,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每周星期二、四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开展了“共创”课程,共创青少年“正面成长教育”的课题研究。从多个方面让学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了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生活方面。健康生活是指帮助学生改善生活方式,实现学生“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成长”。学校结合初中生生活经验、年级学情,初一年级制定了《成长日记》,初二年级开展了《学生成长手册》,初三年级开展了《学生成长日记》。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规划进行指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健康学习与生活。学校还制定了《泸州十七中初中生家庭生活习惯监督表》《泸州十七中初中生学校生活习惯监督表》《泸州十七中初中生人生规划导师制》《泸州十七中初中生手机使用制度》《泸州十七中班级安全日志》等,开展初中生健康生活习惯专题讲座和主题班队会,形成了初中生健康生活相关评判标准,在学校,每月开展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3.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是个体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自发性行为。社会的急剧发展与迅猛变革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处于心智发展阶段的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处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在学校与同学之间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譬如,如何应对各种安全问题、如何自我保护、如何自救等,都是摆在学校、家长、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完整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学生不断关注自我健康成长,反思自己的行为,积极学习应急、防范、自救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学业发展

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察的重要内容。是不是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后,对学业的关注度就降低了?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源是根深蒂固的“成绩本位”观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没否定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性,而是评价的维度更广泛了,评价更为合理、科学了。作为一种评价制度,它是对传统过于重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唯分数至上的一种纠正,它不会、也不应该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从一个死胡同进入另一个死胡同。在视野上,应该更加开阔、理性;在操作层面,应该更加科学、有效。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注重用“等级”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或状态,为教师、学生、家长等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淡化、消除成绩排序对学生、家庭、社会等的负面刺激。义务教育具有公益和普惠的性质,本质上是所有学生都要接受的教育,本身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排序,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牺牲其他方面的能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改良,其作用就是要促进学生理性看待学业水平发展,不应单纯追求学业发展和分数至上。

2.引导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和“全面”相对的是“片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主旨就是要促进包含全体学生在内的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的,因为全面发展是人作为人应有的追求,是人作为人应有的状态,是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基本内容。

作为成长的中小学生,将来“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传统的以甄别、选拔等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让一双双眼睛最后不得不盯在文化考试“分数”上,从而让分数以外的品德发展、身心发展、个性特长、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被遮蔽了。只有解决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科学有效地执行,才能让学生从单纯文化考试的分数桎梏中解放出来,让数以千万计的学生释放其生命的活力,张扬个性和风采,从而全面、多角度地关注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自我完善。

【示例】“三全三立”是泸州市天立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模式的基本框架。“三全”是指“全员、全学科、全人”,即全员参与、全学科推进、全人发展,对学生进行立体式评价。全员参与: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全学科推进:所有必修课程,学生选修课程(部分)均建立了相应的分学科、分阶段的评价体系。全人发展:强调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智力因素,形成学生的过程性发展诊断模式。

“三立”是指立身、立心、立志,契合教育三个维度:塑形、育心、立志。立身:学生除了强身健体以外,更加注重形态,比如参与学校的生活课、形体课等。对学生“塑形”目标的养成教育,渗透到了课堂内外。立心:主要从学生的德、智、美、劳四个方面加以评价,将学生个性化的评价落到实处。立志: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放飞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把学生的关注视野从学校视野中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从课程制度上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评价改革滞后是其原因之一。

【示例】叙永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评价表

(续表)

(三)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1.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在心理学上,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把人的发展理解为人的各方面的平均发展,结果出现了“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现象,缺乏“个性”成了“共性”,使得学生个人发展平平,学校发展缺乏活力。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他或她独特的个性和气质。我们希望看到新鲜、生动、活泼,个性张扬、丰富多彩、与众不同的教育。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应在评价中考虑、回应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渴望与关切。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教育本质内涵的一种确认与回归。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纳入“个性特长”的内容,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发展优势科目等,尊重了教育规律,这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引领。

【示例】合江县九支镇中心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结合以“水韵”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制定了《九支镇中心小学学生个性发展评价方案》。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组成多个社团,如棋艺、书画音乐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传统文化、主持人、球类等社团,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学校在各班形成语文兴趣小组、数学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书画兴趣小组等,每个小组每期进行一次展示活动。学校开展相应的社团比赛活动,举行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行培养。并利用乡村少年宫、艺术节、重要节日、综合实践课堂和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同学们可以进行折纸、剪纸、古诗背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通过以上这些活动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了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使得同学们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关心科技信息的习惯,提高了综合素质。

2.引导学生发展特长

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喜欢的,才会乐意去做;只有自己喜欢的,才会想方设法做得很出色。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名学生先天禀赋不同,受到后天影响的环境亦各异,不同的学生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长。教育以及教育评价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发展顺应自然、因势利导。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制度不能解决这一弊端,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是一种损伤与扼杀,它是以磨灭千千万万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代价的。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要让教育者、学生们从这种狭隘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看到学生鲜活、各异的个性。对于学生最大的作用和意义,就是让活力充分释放,发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发展自己的优势所在,增强学生对发展自己的自信心,为自己的未来提供无限遐想的空间。

从另一方面讲,知识和技能之间在哲学层面有“共通性”,对学生将来的成才具有“传递性”,如学生的优势学科、突出的体育技能、艺术特长等,也会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体育锻炼方面展现出来的勇于拼搏、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是学生成才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会对学生产生引领、示范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示例】泸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参考标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