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导入环节的多重作用及教师反思

导入环节的多重作用及教师反思

【摘要】:虞老师从导入的五方面作用: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开拓思维、明确目标、设置伏笔,阐明了导入环节对整节课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案例加以详细的分析。虞老师也再现了青年教师备课中的不易,在一次次试教中,在学生的表现中,反思导入的有效性,再一次次地细致体察学生的反应,斟酌教学的设计。

宁波市惠贞书院 虞佳燕

课堂导入是每位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意义不容忽视。因为好的课堂导入,会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如同桥梁,将旧课和新课有机联系;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开拓思维、明确目标、设置伏笔,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导入环节的设计让我很苦恼,每每与师父董老师探讨时,向她讨教最多的还是导入环节如何设计得新颖、有趣。董老师总能不断地点拨我,一次次帮我修改导入环节,让它变得更完善。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剪影》这一课的导入设计,我设计、修改了三次。

第一次我用一个小小的谜语进行引入,让学生猜出谜底影子,紧接着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中有哪些影子,最后以“我们把这样的轮廓外形叫作物体的剪影”结束导入部分。其实当时自己也认为这样的导入毫无新意,但又苦于想不出好的点子,于是在上完课后,我就赶紧找董老师救急。当董老师拿到我的教案时,立马就找出了我的问题所在——我居然混淆了剪影和影子的概念!学生也会带着这种模糊不清的概念学习新知识。为了弄清楚两者的不同,董老师和我一起进行了查阅,我终于得知了,影子是一种通过光投影出来的现象,并不是实体,而剪影是一种表现形式,是逆光时看到的事物的外形轮廓。

第二次试教时,董老师提醒我说,是不是可以用一个小小的手电筒来区分两者的不同呢?于是我设计让学生来猜一猜我用手电筒投射出来的是什么,再出示影子和剪影的图片,让学生理解两者的不同。其实,用手电筒照射物体让学生猜的环节已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两者的不同,对剪影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

第三次试教时,我在课堂伊始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演示环节,让学生通过影子来猜一猜挡板后面是什么,拿掉挡板后展示当手电筒放在物体前方时,会出现一个虚的影子。接着转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位于物体的后方,这时再让学生观察,会发现物体的内部细节已经看不清,只能看见物体的外形轮廓。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演示法就可以让学生快速、清楚地理解影子和剪影的区别。

在这节课的磨课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董老师的教学智慧。她能够运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设计导入环节,使导入环节新颖、有趣、自然,能够很快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带动课堂的氛围,并且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将学习与多彩的生活联系了起来,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课堂变得亲切、活泼,让学生们在活跃的思维下将美术活学活用。

为此,我进行了反思、总结,认为在导入环节要出其不意,一定要打破固定模式,拒绝沉闷老套。可以运用身边的素材,可以就教学内容中的一个点进行设计,从点到面,循序渐进;也可以在材料上进行突破,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还可以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

当然,导入环节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可以活泼,可以严肃,可以采用先声夺人的方式,也可以用启发思维的诱导方式等等。现在每次上课,我都会考虑要用什么方式导入。教育艺术在于懂得如何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导入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教师也应该要学识深厚、视野宽阔。我还需要多听多学多请教,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变得更加充满生机。

名师引领

我们常说一篇精彩的文章,有特别重要的三部分:龙头、猪肚、豹尾,可见导入的重要性。虞老师从导入的五方面作用: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开拓思维、明确目标、设置伏笔,阐明了导入环节对整节课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案例加以详细的分析。在实践的基础上,她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尝试和教学成效。这体现了一个青年教师踏踏实实、勤于反思的筑基历程。

确实,导入在一节课40分钟内占用的时间较少,但价值却不小,利用得当,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虞老师自己的案例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通过物体、挡板、手电筒三个简单的材料,利用使用挡板和不使用挡板的两次对比演示,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们有了视觉的冲击,思维的激活,前概念的提取,求知欲的激发。一个好的开头,将营造专注的学习氛围,也决定了整堂课的目标达成效率。虞老师也再现了青年教师备课中的不易,在一次次试教中,在学生的表现中,反思导入的有效性,再一次次地细致体察学生的反应,斟酌教学的设计。

也正是这样一次次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抓住学生的思维起点、矛盾点、疑惑点,逐步磨炼自己的教学技能,站稳讲台,才能更胸有成竹地面对我们的孩子们,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观察者、引领者和助推者。

(点评专家:杨宁赞,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四眼碶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