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磨课的痛与快——康老师的教学探索与经验

磨课的痛与快——康老师的教学探索与经验

【摘要】:康老师记录了自己第一次上教研课的经历,从上课内容的确定、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到一个班一个班的试教,再到修改、试教、再修改、再试教,可见一节课打磨过程中的痛苦。在一次次打磨课的过程中,康老师一次次地分析教材,一次次地走近学生,关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生成间的契合,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康老师的很多做法都值得点赞。康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最中心的位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宁波市实验小学 康莉娜

作为一名新教师,磨课是家常便饭。从急切与迷茫的选题,到痛苦的一次次磨课,每一步都充满着汗水与思考,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展示。回首来时路,感慨万千。

我对于选定的“小括号”一课所知不多,只能先从教参和辅助的教学资料中获取一些信息,明确教学重难点。请教师父、借鉴“一师一优课”中的资源、剖析教学语言,终于,初稿完成。

第一次试教非常顺畅,自我感觉也不错。但是师父给了我很多建议:需要一个大的情境贯穿整堂课;新授内容采用学习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练习部分去掉过多的计算,增加解决问题。师父的指导十分细致、到位,但如何创设一个大的情境,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吃饭、坐地铁,甚至走路时我都一直在思考。当二稿的教案完成时已经是凌晨了。课件制作也不轻松。将一个又一个的设想变成事实是非常累人的,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我不允许有不完美的地方,就这样,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然而,第二次的试教效果较差。于是,再次调整、修改,并增加微课部分。微课的增加,让我又有了新的困扰。首先我不知道要如何把握微课的方向,其次微课制作的过程极其复杂又浪费时间,该怎么办呢?我只能虚心求教,在师父的指导下,第三稿很快就诞生了。我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最后我采用了五角星学具加上学习单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

回顾磨课经历,我想说每一节教研课都是思维与体力的“战斗”。很多老教师都说,他们年轻的时候为了准备一节课,很多时候每天都是只睡两三个小时。虽然我不能达到他们那种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我至少要做到让自己满意,这样我才可以问心无愧。

高要求对待自己的课,是对自己的尊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课,才能让自己慢慢成长。

将每一堂课都当成教研课。在每一次的教研课前总是会有两三次的磨课,因此新教师需要准备好,将自己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展现给学生。只有保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够在一次次的磨课中成长更快。

名师引领

上好教师生涯的第一节展示课,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十分重要。这就好比一位厨师,以前做菜自己吃,好坏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要做给顾客吃,顾客说好才是好。康老师记录了自己第一次上教研课的经历,从上课内容的确定、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到一个班一个班的试教,再到修改、试教、再修改、再试教,可见一节课打磨过程中的痛苦。在一次次打磨课的过程中,康老师一次次地分析教材,一次次地走近学生,关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生成间的契合,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康老师的很多做法都值得点赞。

1.多请教。作为一名新教师,刚步入工作岗位,经验不足是正常现象。但只要虚心求教,就可以尽快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就像康老师那样,可以多向师父请教,在师父的帮助下设计教学环节。

2.勤思考。设计一节好课,首先要与教材对话,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要与学生对话,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的差异点。像康老师这样,一次次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研读教学目标,一次次地修改教学流程,一次次地制作教学课件……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3.善反思。康老师一次次的试教不是简单地重复上一次的教学过程,而是直面上一次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一次次朝着更利于学生学习、更利于思维的启发、更利于目标达成的方向发展。康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最中心的位置,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未来,康老师一定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点评专家:沈丽君,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余姚市陆埠镇中心小学副校长)